APP下载

行走在消逝中

2016-05-14六月冷雪

新疆人文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粮票鞋底

六月冷雪

老物件的历史,绝非一般的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工、农、牧、商等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鞋样、粮票、布票虽然早已如云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但它们却见证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将永远留在一代人记忆的深处。

鞋样

鞋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穿在脚上便于行走的东西,最早的鞋据说有的是一块兽皮,有的是树皮,有的是木板,不一而论。延续到今天,鞋的精彩无以言表,它既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也走过了悠久的历史长河,所以手工做的千层底布鞋,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是一种必然,记录鞋的制作过程也势在必行。

肖大姐微微抬起脚上的黑条绒棉鞋对我说:“这鞋是我做的,样子还不错吧。”做鞋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要找鞋样子、搓麻绳、打袼褙。

打袼褙时先要把旧衣裤拆了后洗干净,拉平晾干;然后用铁勺盛些干面粉,倒一点凉水,搅拌成面汤,在火炉上一边加热一边搅拌成糨糊;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方正的布片或者报纸,上面刷一层糨糊,把大小不一的碎布与底层吻合上,这样铺上三四层,达到自己需要的厚度,铺平压在火炕的毛毡下捂干就算完工。

袼褙干爽之后把纸剪的鞋样用长针脚缝在上面,照葫芦画瓢剪下来一只鞋底,再刷上糨糊,贴上一块白布,白布四周要长出鞋底一指宽,边上剪几个小口,包紧边沿。照这个样子再做一片,两片合在一起,一只鞋底就好了。鞋帮也是先把鞋样子用长针脚缝上,剪下来,贴上自己喜欢的鞋面,把周围长出来的边沿裹紧用针线缝好。鞋底、鞋帮都好了,要压在火炕上捂干或者放在太阳下晒干,刷在上面的糨糊不干透不好纳鞋底。

接下来就要搓麻绳。那时候晚上没有电视,一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各干各的活,两个孩子趴在炕桌上写字,肖大姐坐在炕沿上用“砣砣”搓麻绳。麻绳搓好了,就可以用来纳鞋底。

纳鞋前先要把粘好的鞋底留出一指宽的边缘,围绕一圈密密走一遍线,再横着用细锥子在鞋底上面扎一个眼,麻绳的一头抽去一丝麻纰,捻得能穿上一根针,针线穿过锥子扎的空,手绕在麻绳上得使劲拉。每纳一针都要费力,她伸出手想让我看但又很快缩回去,自嘲地说:“以前做的鞋太多手都磨出老茧了,也伸不直,这哪像个女人手啊。”

鞋底、鞋帮做好了,然后就是绱鞋。绱鞋的技术不好,不是底大了就是帮子大了,要是正合适,说明手工活技术是过关的。鞋绱好,直接穿会夹脚,就需要在鞋底渗入一点点水分,塞进木头做的模型楦头撑鞋子,这样不仅外观好看,穿上也更合脚舒适。

为做鞋女人们都暗暗较劲,互相攀比看谁做得好,做得好的人都是“能家子”。纳的鞋底花样有平行针、菱形针、丢针、环形针,式样有大耳朵、八紧口、牛鼻子、拉带、松紧、毛边等,鞋面有绣花、平绒、条绒、华达呢,花样很多。

现在的人都穿各种皮鞋,手工布鞋几乎没人做了,那些细枝末节也淡忘了,肖大姐怎么能想到手工做的千层底布鞋会被录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呢。当我给她解释清楚“非遗”的意思之后,她高兴地说:“这样看来,我们女人们还是延续祖先传统鞋文化的功臣啊!”我说:“就是,就是,事实已经证明了你就是功臣之一。”

粮票

来宝是个细心人,收藏着他当兵时部队发的粮票,还崭新如初。看着这几张粮票,大家不约而同回想起那个吃什么、用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

老李说,他年轻时,有一次准备和父亲去江苏老家看望亲戚,临走时才听说出疆要用全国粮票,可家里只有一些新疆粮票,这可难坏了老实巴交的父亲。最后经高人点拨,起了个大早套上毛驴车一路颠簸去县城粮食局用新疆粮票兑换全国粮票,再返回来就到了凌晨2点多,记忆特别深刻。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中获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各种缘由,国家的粮食供需矛盾非常大,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并于1955年正式发行全国粮票。从那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各种各样的“票证时代”。粮票成为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特殊通行证。

老李还说,那时候县城百货公司附近有个卖糕点的地方,偶尔路过一次,那个香味叫人挪不动脚步。回家跟父母亲说了那个嘴馋的感觉后,大概是心疼孩子吧,父母破例给了一斤粮食到粮站换一斤粮票。赶上去县城的机会,买二两糕点,都不舍得吃,先一层一层剥了酥皮吃,剥到糖馅了,再用舌头一点一点舔。想起来又可笑又心酸,看看现在的孩子吃啥都不香,追着撵着哄着吃,太享福了。

曾经当过会计的老王到底还是见识多,他讲到,粮票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粮食和粮食制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粮票实际上成了一种有价证券。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粮票在中国使用了将近40年,也就是从1955年至1993年。在这经济不发达的40年里,为一张小小的纸片引发了多少故事不得而知。现在社会发展进步了,它已进入收藏行列,还是一种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藏品,因为收藏了粮票,就等于收藏了一部分历史。

一纸粮票,看似平淡,但方寸之间能见乾坤,从种类上分:有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从颜色上分,主要以绿、淡蓝、粉红、咖啡色居多;从图案上看,票面图案更是包罗万象,容纳了绘画、地理、民俗、历史、度量衡等具有地域特点的各门类知识,同时也蕴藏了许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内涵。

王会计把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事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粮票是按人口发放的,大人小孩不同标准,成人每个月32斤、高中生15斤、初中生12斤、小孩是9斤。粮票是由供销社按人口发放到各个生产队,村民每月到规定的时间就去生产队长或队会计家按人口领票。那时,粮票的发行和使用是有地域限制的,只有全国粮票可通用,因为这个原因,外出的人很少,人员也没法流动。那时农村人多地少,粮票制约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吧。

时过境迁,80后的年轻人对粮票已经没了概念,听起来也像编故事,因为它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了纯粹的收藏品,但它真实地承载了几代人共同的生活印记。

粮票的历史,绝非一般的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工、农、牧、商等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也是历经沧桑达半个世纪的完整板块,更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布票

偶遇西户村的王大妈去买菜,因为熟悉,少不了唠叨几句。大妈抱怨她女儿准备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一早上都没有找到合适衣服穿,真能折腾啊。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女人衣柜里永远都缺一件衣服”,当然,这句话只适合物质富裕、时尚、潮流的眼下,换了以前那是不可想象的。

正这样想着时,大妈又说:“我年轻那阵子,想穿个新衣裳简直就像天上摘星星一样难,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还有下面的老三等着呢,谁不知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啊。”

王大妈清楚记得,那年她大姐相亲,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她一直坐在炕上抱着小妹妹不下来。酸菜炒粉条和素炒大白菜都端到桌上了,亲戚喊她过去吃饭,她就是不动弹,原因是她穿的裤子太难看了,怕客人们笑话。那是她大姐二姐都穿过的一条青色裤子,时间长了都变得灰不拉几,上面补丁摞补丁有好几种色,确实难看。她妈妈事先就说,来客人了就先把妹妹哄住,等客人走了再吃饭。

王大妈笑呵呵地说:“那时候布票紧张得很,哪像现在,不说别的,就说我家丫头不穿的衣服摞起来有一米高,太可惜了。送人吧,怕人家嫌弃,不送吧,放着又占地方,以前还打个褙子做双鞋,现在穿啥都是买,你说浪费不浪费啊。”

大妈的表情满是惋惜,我安慰大妈,走哪山打哪柴,时代不一样了,过去就不能和现在比。原来买布还要排队,现在说这样的事,对80后的年轻人来说都很陌生了,只要条件允许,就让丫头们享福吧。

和大妈的闲聊让我想起70年代末,我家有个舅爷爷是供销社的售货员,跟我父亲关系很好。有一次舅爷爷给了父亲几块包装布,白中泛黄的粗纹布,上面是“白砂糖”三个黑色大字,下面还有一串成分、含量之类的数字。母亲高兴得像得了宝贝,拆开洗干净后,赶紧烧了半锅开水,把一种蓝色的染料放进开水里搅匀,再把布放进去搅。这样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母亲把布捞出来,用冷水洗去浮色,晾干给我和弟弟分别做了条裤子,那种幸福感,至今想起来还是一种甜蜜。

因为这个缘由,我特意问了一些经历过的人,大家对那个时代的记忆特别清晰。当过生产队长的老龚说,自1954年9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新疆是从195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棉布计划供应。至1983年结束凭证购布。

漫漫20多年时间里,最明显的感觉是新疆布票名称种类太多,根本记不住,仅棉布绸缎票共有730余种,布票面额的计量种类也有42种。而且最大和最小面额布票均出自新疆,分别为100米和1厘米,两者相差10 000倍。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厅发行的第一套绸缎票,底色分别为浅蓝、淡黄、嫩绿、橘红,图案是和田出产的“艾德莱丝绸”。1962年1月印发的面额为20厘米的“策勒县外贸蚕茧奖售绸缎票”,采用有着千年历史的西域桑皮纸印制,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发展的“活化石”,这样的布票全国独一无二。新疆绸缎票不愧为新疆布票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布票不但用了两种文字印制,维吾尔文字还分新、旧两种文字。据新版《中国布票目录》中介绍,至今为止,世人没有人能将该区所有品种布票全部囊括———这就是新疆布票,举世无双!

从1983年12月1日起,延续了近30年的“寸寸计较”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布票取消了,这一消息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人们的心花。自从布料敞开供应之后,中国服装产业真正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各种布料各种款式一时红遍全国,从“灰、蓝、绿”中解放出来的人们想尽办法打扮自己。布匹柜台火了起来,裁缝店火了起来,成衣制作也火了起来,而布票则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中国服装产业承前启后的节点。

就这样,布票如云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但它却见证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它将永远留在一代人记忆的深处。

猜你喜欢

粮票鞋底
回忆粮票
画与理
旅行拖鞋
粮票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可滑动便携鞋
可滑动便携鞋
鞋底防滑
小粮票,大收藏
粮票傍上“红色收藏”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