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2016-05-14邓金钱何爱平张娜

软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财政支出面板差距

邓金钱 何爱平 张娜

摘要:基于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把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系统模型,剖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动态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省际面板数据并用面板VAR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VAR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5.06

中图分类号:F207;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5-0026-05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ual Economy Model and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set up the system model, which included urbanization,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then, it analyze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m, and empirically test it based provincial panel data since the Fenshuizhi reform in China by panel VAR.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obvious nonlinearity characteristic among urbanization,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d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policy that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towards city indeed affecte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ut its explanation was weaken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panel VAR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结构失衡,城乡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内需扩张和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从1978年的2.57发展到2013年的3.03,而且在2002年之后一直都在3以上。探究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对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中国经济具有“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县级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2]。地方政府在局部利益和政治晋升的激励下,往往把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向见效快的产业或领域,而不愿投资于具有弱质性的“三农”领域,地方财政的“趋利化”和“短视化”倾向导致财政支出具有了二元性的特征,政府的注意力配置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3],官员“政绩最大化”的理念使得在施政过程中只重视与晋升相关的指标,从而压缩了农业、教育等民生产业的财政资金配置,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出现扭曲,背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6]。然而,一些研究也表明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7,8]。

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城乡劳动人口的自由流动,加之在就业、居住权限上的歧视都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9]。在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领域中,许多研究结论存在较多的争议,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长期受到发展战略的影响,被市民化的农村居民往往是比较富裕的农村居民,这种转化则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0,11]。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效应,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12,13]。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居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即低水平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会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行而逐步扩大,当城镇化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城镇化的继续推行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4,15]。

有别于已有文献,本文的研究延续了以往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政策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面板VAR方法[16]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理论模型中,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动态关系,以期取得有价值的结论。

1 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理论分析中,首先依据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和中国户籍制度的特征,借鉴吕炜等[17]的方法,构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1:结合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假设经济社会中只存在农业生产部门r和非农生产部门u,农村只存在农业部门、城镇只存在非农生产部门,二者因户籍限制而彼此分割没有交叉和融合。

假设2:结合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假设经济主体同质,所有人口都具有劳动能力,则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可记为户籍上的农村人口(Lr),同样非农业人口记为户籍上的城镇人口(Lu),总人口L=Lu+Lr,则可以定义城镇化率η=Lu/L=Lu/(Lu+Lr)。

假设3: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假设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城乡分割为农业部门业务支出(Gr)和非农部门业务支出(Gu),总的财政支出G=Gu+Gr,同样定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ρ=Gu/G=Gu/(Gu+Gr),表示公共财政支出偏城镇化的配置倾向。

依据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对式(14)分别求一阶偏导,得到以下两个命题:

命题1: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偏城市化倾向会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化的推动将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

命题2: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偏城市化倾向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考虑到中国经济改革在时间、空间的非均衡性,这种时间、空间的非均衡性会使得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和效率存在时间和区域差异,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会因地域条件、资源禀赋状况及发展时间而产生非一致性的影响关系。据此分析提出待验证的理论假说: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偏城市化倾向将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化的推动终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偏城市化倾向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影响效应因中国经济改革在时间、空间的不均衡性而产生非一致性的关系。

2 检验方法及数据

2.1 研究方法

面板数据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需要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本文分别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的LLC法、ADF-Fisher和PP-Fisher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依据多数原则进行平稳性判断。在面板数据平稳性的基础上选择用Kao检验法检验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

面板VAR结合了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滞后模型两者的优点,一方面面板数据的使用有效弥补了时间序列VAR模型中的固有缺陷(多重共线性和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控制了样本个体特征等差异,保证估计量的有效无偏性。本文使用的P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2.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在实证分析中,指标定义与计算如下:(1)城乡收入差距(gap)沿用学术界的惯例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2)城镇化率(urb),对城镇化的衡量依然采用主流文献的计量方法,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fin),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偏城市化配置倾向,定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为非农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本文实证分析中采用的是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1994~2013年中国大陆各省市的面板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由于重庆1997年开始直辖,因此在计算四川数据时在1994~1997年间减去重庆的数据。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单位根检验的准确性和克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的自身局限,同时采用LLC检验法、ADF-Fisher检验法和PP-Fisher检验法进行数据单位根检验。在原序列的检验中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但在一阶差分后选择不包含趋势项和截距项,依据多数原则进行平稳性决策。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分区域所有变量序列都存在单位根过程,属于非平稳序列,但是在一阶差分后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属于平稳序列。

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序列,满足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的假定。KAO检验结果表明全国、东部、西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而中部地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综合判断全国及区域三个变量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5%的显著性水平)。

3.3 面板VAR分析

在正式进行面板VAR分析之前,用AIC、BIC和HQIC准则综合判定面板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在滞后5阶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均为3阶。

3.3.1 面板矩估计

面板矩估计采用Helmert差分法消除样本中的固定效应。信息规则结果表明面板VAR使用滞后3阶做自变量,所有变量的估计系数均至少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由于篇幅的限制,面板矩估计结果文中未给出,但可供索取)。

第一,以城乡收入差距(gap)作为依赖变量,其他变量的滞后3阶作为自变量。结果表明全国城镇化在滞后1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反应是负值,为-0.4124,2期和3期的反应值分别为0.3784和-0.1907,说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在低城镇化发展阶段和高水平城镇化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性作用,而在中期城镇化发展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收敛和发散

的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在滞后1期为正,回归估计系数为0.2983,滞后2期的反应值为-0.8247,滞后3期时的回归反应值又转为0.3815,证实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城市化倾向在滞后1期和滞后3期时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而在滞后2期时对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收敛效应。分区域来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东部地区在滞后1期和滞后2期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在滞后3期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滞后1期和滞后3期的城镇化发展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而滞后2期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收敛效应;西部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与全国层面一致。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偏向对城镇化的影响东部地区滞后1期是负向,即缩小差距,滞后2、3期是正向,即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作用会减弱;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与全国一致,只是作用力存在差异。

第二,以城镇化作为依赖变量,其他变量的滞后3期作为自变量,估计结果表明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滞后1期时对城镇化的反应值为-00033,滞后2期的反应值为00100,滞后3期的反应值为-00040,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发展在滞后1期和滞后3期都存在抑制作用,只有在滞后2期的时候是有助于城镇化发展的,其影响效应也存在非线性特征,但是在滞后3期内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较弱;偏城镇化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在滞后1期对城镇化的影响为负,反应值为-0.1110,滞后2期和滞后3期这一影响效应为正,反应值分别为0.0094和0.0458,说明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城市化倾向在长期助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且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强,这与规模经济是分不开的。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但是滞后3期的影响效应为负,是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中部地区滞后1期和滞后3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为正,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但在滞后2期是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滞后1期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滞后2期、3期时影响效应为正。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在滞后1期、2期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但在滞后3期会产生抑制效应;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在滞后1期、3期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滞后2期对城镇化发展会产生抑制;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滞后1期、2期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在滞后3期才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3.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之间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

全国的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预测期的推移解释度会逐渐增大,但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较弱,并且于5期后趋于稳定。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中部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预测期内的解释基本稳定且极为有限;西部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预测期内的解释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上,东、中、西部地区随着预测期的推移解释度逐年增大,同样解释程度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差异。

在选择的预测期内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一直稳定而且解释度非常小,仅为0.1%,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分区域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贡献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是都随预测期的推移逐渐增大并于15期后趋于稳定。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表明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镇化发展的解释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增加,同样这种解释度存在区域差异。

3.3.3 动态冲击分析

为精确分析各因素冲击对其他变量序列的动态影响,在滞后3期报告10个预测期的冲击反应,使用Monte Carlo模拟500次得到分析结果(见图1)。

全国冲击结果表明:(1)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反应为正,并且在1期之后趋于平稳,表明初始期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但随着时间推移置信区间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冲击反应的显著性水平也会变得不可靠;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冲击的反应线与0非常接近,说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冲击的反应不明显。(2)城乡收入差距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的冲击反应不明显,两条冲击反应线基本上与0重合。

分区域看,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冲击反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1)东部地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冲击不显著,而中部地区的冲击反应显著为正,并在1期达到最大值,在7期后这种反应消失,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冲击反应显著为负,并在1期后趋于稳定。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冲击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冲击反应显著为正。(2)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冲击反应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的冲击反应显著为正,但是中部的反应呈现倒U型特征;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镇化的冲击反应也不显著,而中部地区这一效应显著为正,西部地区为负。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D函数,通过函数的最优解构建基本分析框架,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系统模型之中,剖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动态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时空差异,提出理论假说。采用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不管是从全国还是分区域来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动态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即同一变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另一变量有不同的影响效应,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影响力上,而且表现在影响方向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具有自我依赖性,即三个变量的发展趋势更大地依赖自身的波动。(2)在滞后期内城镇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在地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东部地区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全国来看随着预测期的推移,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会逐渐增大。在动态冲击反应上,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冲击反应不显著,中部地区显著为正,西部地区则为负。(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影响效应一致,在解释度上全国层面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较弱,而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随着预测期的推移解释度逐年增大,解释度最强的是东部、西部次之、中部最弱。在动态反应冲击上,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冲击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冲击反应显著为正。(4)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动态影响关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会通过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间接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期为建立良性城乡关系提供有益参考:(1)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双向动态的,在政策制定上不应设置单一目标,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设计多方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另外中国经济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因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体现出区域差异,真正做到因地施策。(2)有效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走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发展的涓滴效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条件,促进农民收入的跨越式超常规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科学界定偏城市化倾向财政支出的合理边界和结构条件,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主导作用的同时纠正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偏向,优化官员的激励机制设计,推动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为良性城乡关系的建立创造基础。(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扩大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并加以积极引导,改善农村社会生产性和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这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Barro 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 of Endogenous G 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 98) :103- 125.

[2]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文宏,赵晓伟. 政府公共服务注意力配置与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方向选择——基于中部六省政府工作报告(2007~2012年)的文本分析[J]. 软科学,2015(6):5-9.

[4]Hao R,Wei Z. Fundamental Causes of Inland -coastal Income Inequality in Post-reform China[J] .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0,45( 1): 181-206.

[5]陈斌开,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6]马胡杰,霍骁勇. 市场化进程、财政分权与收入差距[J]. 软科学,2014(6):81-84+89.

[7]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财经科学,2011(8): 102-108.

[8]余菊,刘新. 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地理,2014(3):79-84+120.

[9]Robert, Kenneth. Chinese Labor Migration: Insights from Mexican Undocumented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A]. Loraine and Yaohui Zhao(eds). 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0.

[10]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11]王敏,曹润林.城镇化对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3):76-84.

[12]李实.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 中国社会科学,1999(2):16-33.

[13]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3):29-36.

[14]周少甫,亓寿伟,卢忠宝.地区差异、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115-120.

[15]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18-130.

[16]Inessa Love, Lea Zicchino.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 46:190-210.

[17]吕炜,王伟同.从均等化、一体化到市民化——市民化改革的逻辑梳理与政策解读[J].经济学动态,2013(1):40-45.

[18]孙永强.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金融研究,2012(4):98-109.

(责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财政支出面板差距
第 一 季度AMOLED面板出货量京东方全球第二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面板厂商向大尺寸转移2015年LCD电视面板增长目标仅为3%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