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就业风险研究评述

2016-05-14田帆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常态影响因素

摘要:就业风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新常态背景下控制就业风险将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也应当对就业风险影响因素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现有就业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今后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 就业风险 影响因素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可见在此背景下,合理控制就业风险、稳定并扩大就业对我国平稳度过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言都显得至关重要。

多年以来,就业风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对就业风险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得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结论。要想在新常态背景下更好的控制就业风险,就应当对可能影响就业风险的因素有更好的把握,也需要对就业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就业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及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思路性的借鉴。

二、研究思路

在经济领域,风险代表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不确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表现为收益或代价的不确定性,伴随着风险可能带来损失,同时也可能获利,狭义的风险则主要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没有从中获利的可能性,本研究的风险主要指狭义的风险。

就业一直都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凯恩斯,1936),而就业风险一直都被认为是可能对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变量。就业风险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唐海燕,2008;黄波,王楚明,2010):微观层面就业风险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未能使其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进行理想的结合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的可能性;宏观层面的就业风险主要指国家或地区整体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给宏观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近年来宏观层面就业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将 就业风险分为经济增长、城市化、汇率、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进出口贸易等前因变量,对现有研究中这些前因变量对就业风险影响的研究分别进行综述。

三、按影响因素分类的就业风险研究综述

(一)经济增长对就业风险影响的研究

通过不同方法得出的大多数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是逐渐下降。通过就业弹性测算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两者同时增长的情况(邹薇,2003;气蔡防、都阳、高文书,2004)。还有研究表明与美国相比中国不存在动态的奥肯定律,产出与失业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张五六,2012),尽管我国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一致性,但是就业效应还是下降的(姜魏,2005)。基于面板数据的分省份动态奥肯模型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负相关(魏瑾瑞,2012)。基于我国二元经济体质构建的奥肯定律结论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对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影响十分明显,但城镇失业率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在统计上不显著。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得出不同结论。有研究认为就业增长的数量效应小于其质量效应,经济增长所带来总劳动工时的增加可以实现实际就业量的增长(袭玉泉、袁志刚,2002)。还有研究认为从长期看来中国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率高而就业增长率低的情况(邓志旺,蔡晓帆,2002)。如果从短期来考虑产值变化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到产值变化对就业的滞后影响,那么二、三产业的长期的就业弹性实际上并不低(丁守海,2009)。还有研究发现,由于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行为,使得国有企业吸纳就业份额在稳定我国就业市场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孙文凯,2014)。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这也使得大学生、二代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对于就业有了更高的期望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现象,产生了局部就业风险(赵素琴,2013;朱明骥,王晓妍,2014;苏毅清,林东坚,王志刚,2014)。

(二)城市化对就业风险的影响

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化水平对于扩大社会就业总量和城市就业是有利的(杨宜勇,2000;刘伟德,2001;王红梅,2009;曾令华,江群,黄泽先,2007)。通过城镇化与就业弹性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79—1989年的相关系数仅为0.094,1991—2003年迅速上升到了0.796,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初期我国政策重点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而90年代后改革重点开始向城市转移造成的(杨宜勇,顾严,魏恒,2000)。

技术上更深一步的定量研究中,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城市化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就业增长不是城镇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汪泓,崔开昌,2012),同时城镇化还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刘爱英,姚丽芬,2011;谭岚,2014),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会对就业增长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种推动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汪泓,崔开昌,2012),同时还发现,第一产业就业的下降速度随着城镇化率的上升而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就业的上升速度在城市化率上升的前中期会不断上升,后期会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人口向城镇集聚会造成产业结构调整(谭岚,2014)。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就业水平,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黄明,耿中元,2012;黄颖,2014)。

(三)汇率对就业风险的影响

较为经典的研究均表明汇率变动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方面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汇率变动对整体就业趋势影响的研究,二是研究汇率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的主流观点是认为汇率与就业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鄂永健,丁剑平,2005;沙文兵,2009;刘刚,胡立,2012;毛日昇,2013),通过普通回归或协整方程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贬值对就业会产生促进作用,实际汇率的波动将会通过企业对其升贬值的预期、实际汇率与企业进口和来自国内的投入的关联等渠道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范言慧,宋旺,2005;鄂永健,丁剑平,200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国就业与实际汇率显著负相关(王孝成,于津平,2010),通过GMM法对面板回归模型进行的参数估计结果同样表明,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会造成工业行业净就业水平下降(毛日昇,2013)。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汇率与就业在一定情况下会存在正相关关系(宿伟建,2010),如果人民币在适度范围内升值,同时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壁垒减少,将会对就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丁剑平、王璐,2006)。

第二类研究中大部分将就业结构从贸易和非贸易两部门角度进行考察,也有按产业或地区结构划分而展开研究的,前者多以制造业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后者则侧重于就业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状态。按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方式划分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部门就业受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非贸易部门(王刚贞,张卓成,2013)。汇率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升值会导致制造业就业水平下降,同时进口投入水平上升或出口份额下降会部分抵消汇率升值对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徐伟呈,范爱军,2014)。还有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汇率弹性大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低生产率企业和高生产率企业的汇率弹性差距不明显,低生产率企业略高;由于国有企业就业决策会受行政编制影响,因此国有企业的汇率弹性要低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戴觅,徐建炜,施炳展,2013)。

(四)产业结构对就业风险的影响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产生资本对就业的排挤效应。早期有研究认为,工业化技术路线会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进而使得劳动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则持续下降(胡鞍钢,1998;吴敬琏,2005),而边际报酬递减将可能导致过多的资本深化延缓经济增长(张军,2005)。同时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不仅导致了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还会不断弱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詹浩勇,2010)。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并促进就业。其中有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提高就业水平提高产生了重要推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区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迅速转移(王云平,2003)。还有研究揭示了虽然我国进入门槛较低的轻工业较易出现生产过剩,但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显著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仍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武力,温锐,2006)。事实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很强的辐射效应,能够带动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我国而言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毛丰付,2012)。

(五)技术进步对就业风险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看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方面,技术进步造成很多传统企业不断被淘汰,也带来了更多的失业(刘志铭、郭惠武,2007)。有研究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技术进步挤出富余的劳动力促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国有工业企业大量下岗(周天勇,2006),生产率上升会抑制就业(鄂永健,2006);技术进步会造成就业的减少(姚战琪、夏杰长,2005)。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持该观点的经济学家由此也提出了多种补偿机制。一些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的就业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最终影响要看两个方面的比较(毕先萍,2004)。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破坏作用,但是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是促进作用(陈泽聪,2011)。还有一些实证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国家就业的作用不显著(何平、骞金昌,2007;吴小松,范金,胡汉辉,2007)。

(六)进出口贸易对就业风险影响

基于经济学原理,出口对国内产品需求的扩大可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进口对国内产品需求的减少会减消部分就业机会,但进口也会通过推动技术进步的途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戴旻乐,2013)。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对此不同角度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基于风险角度,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及就业人数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就业的对外依赖性较强,从而加大了就业风险(朱李平,2011);基于进出口差异,进出口贸易对服务业就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服务进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显著(魏君英,张明如,2013);基于产业差异角度,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作用都为正效应,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进口的就业效应(冯其云,2014)。

对于进出口贸易对就业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持消极观点。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呈现负面影响,其中进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中间品进口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而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唐东波,2011)。具体到服务业而言,服务贸易进出口与第三产业就业的相关性为出口正相关,进口负相关,并且从长期来看,进口的负拉动效应大于出口的正拉动效应(崔猛,2010)。

四、结论

可以说,以上学者的研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将就业风险领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深。

一是应更多的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就业风险的影响。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还未完全从上一轮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威胁增多、乌克兰危机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等因素都会对就业风险产生新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更多的关注。

二是应更多关注困难群体就业风险研究。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众多专家学者普遍判断我国未来整体就业水平仍将保持稳定,但局部性的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在之后的研究中,对于低技能农民工、4050人员、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是可尝试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众多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回归、VAR模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等很多就业风险的影响进行了测算,这其中很多研究关注了一种或某几种影响因素,在多因素对就业风险的研究中,测算方法以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主。然而,很多就业风险的影响因素不止对就业风险会产生影响,同时他们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会影响回归模式结果的准确性,之后的研究应当尝试利用结构方程解决这一技术性问题。

四是局部上应更多关注促进人力资本合理流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其合理的流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甚至促进就业,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充分利用上,同时人才的集聚效应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进而拉动创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之后可以尝试展开对于人力资本流动对就业风险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海燕.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研究报告2008[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黄波,王楚明.基于排序logit模型的城镇就业风险分析与预测[J].中国软科学,2010(4)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4]张车伟,蔡防.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5]邹薇.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3(6)

[6]蔡防,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7]张五六.动态奥肯定律理论在中美数据中的检验与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

[8]姜巍.奥肯定律与扩大的奥肯定律模型估计——基于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实证(1978—2003)[J]. 中国商人,2005(6)

[9]魏瑾瑞.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再考察[J].中国经济问题,2012(1)

[10]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11]邓志旺,蔡晓帆.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J].人口与经济,2002(10)

[12]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J].世界经济,2009(5)

[13]孙文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数量关系的解释[J].经济理论与管理,2014(1)

[14]杨宜勇.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J].管理世界,2000(2)

[15]杨宜勇,顾严,魏恒.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5(4)

[16]汪泓,崔开昌.中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8)

[17]刘爱英,姚丽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18]谭岚.城市化的就业增长效应比较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12)

[19]黄明,耿中元.我国城镇化与城镇就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11)

[20]黄颖.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下城镇化发展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1]李家祥,李喆.城镇化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1)

[22]李亦楠,邱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J].人口学刊,2014(6)

[23]鄂永健,丁剑平.实际汇率与就业——基于内生劳动力供给的跨期均衡分析[J].财经研究,2006(4)

[24]丁剑平,鄂永健.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11)

[25]沙文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水平与波动性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东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26]刘刚,胡立.汇率、工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就业的影响:1994—2010年——基于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2(3)

[27]宿伟健.人民币升值对山东省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8]丁剑平,王璐.汇率升值对就业影响的中日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06(2)

[29]沙文兵.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就业效应[J].商业研究,2010(2)

[30]王孝成,于津平.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评论,2010(3)

[31]毛日昇.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如何影响工业行业就业?[J].经济研究,2013(3)

[32]戴觅,徐建炜,施炳展.人民币汇率冲击与制造业就业——来自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3(11)

[33]徐伟呈,范爱军.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总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10)

[34]王刚贞,张卓成.人民币汇率对就业的影响路径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3(2)

[3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就业状况分析,1997(5)

[36]吴敬琏.破解中国就业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04(1)

[37]张军.中国经济发展:为增长而竞争[J].世界经济文汇,2005(10)

[38]詹浩勇.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互动关系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39]王云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解决就业问题的选择[J].当代财经,2003(3)

[40]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J].经济研究,2006(9)

[41]毛丰付,潘加顺.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42]刘志铭,郭惠武.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失业: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进展[J].财经科学,2007(9)

[43]周天勇.低就业暴露出高增长的尴尬[J]. 中国经济信息,2006(5)

[44]鄂永健.货币政策与就业:一个带有内生劳动力供给的MIU模型[J].世界经济,2006(7)

[45]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46]孙学工.90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1998(3)

[47]毕先萍,李正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及社会福利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150—155

[48]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2):21—24

[49]陈泽聪.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25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

[50]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51]吴小松,范金,胡汉辉.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基于SDA的分析[J]. 经济科学,2007(2)

[52]戴旻乐.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统计,2013(4)

[53]朱李平.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4]魏君英,张明如.服务贸易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1)

[55]冯其云.贸易开放、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变动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4

[56]唐东波.全球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1(9)

[57]崔猛.中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基于1982到2008年的VAR和VEC的计量分析[J].科技创新月刊,2011(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轨时期我国行业经济增长动力分析”(批准号:7120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帆,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新常态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