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只眼看“谚中倍写,课堂绣笔”

2016-05-14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习作课文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极为重视“读写结合”,我校也开展了“读中悟写,课堂练笔”的实践研究。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探索、大胆探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不太和谐的“三化”现象。

现象一:模式化

“×××,我想对你说……”“×××,我想赞美你……”诸多类似的练笔频繁出现在不同级段的课堂中,单一的“悟写”模式缺失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

现象二:随意化

首先,内容的随意。对话、想象、议论、写景、写人、写事……每课必练,一文多练,看似内容丰富,面面俱到,殊不知长此以往,训练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循序渐进的序列计划,显得支离破碎。其次,时机的随意。有的教师上课伊始就模仿练笔,或正到激隋处戛然而止来段练笔,不仅扰乱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而且扰乱学生的思维。要想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教师势必重新创设情境。

现象三:仓促化

阅读理解文本占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静心练笔的时间明显“吝啬”;即使完成练笔,仅让一两个学生作代表一读了事,给予教师从容点评的时间明显“仓促”。

上述现象,说明部分教师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简单地认为阅读教学中有练笔环节即可,从而把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当作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任务、一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读—悟—写”之间的辩证关系,三者未能和谐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上都颇具特色。课堂的“练”是为了促进阅读感悟,表达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思维的和谐共舞。当以教材为依托,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把“读中悟写,课堂练笔”落到实处,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融合。

一、夯实“读中悟”

“读中悟”,核心在于“品读与感悟”。纵观我校语文课堂,因为读中悟写的侧重点不同,课堂练笔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种侧重于读中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练笔则趋向于文本的延伸,结合内容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另一种侧重于读中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练笔自然以模仿运用为主。

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中、高三个级段写作能力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分三个纬度制定序列化的读中悟写训练目标。

1.低段:以“读中感悟,大胆表达”为主

研读教材,设计多个“说话训练点”,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练说,年级各有侧重。一年级强调口语表达,二年级则逐步引导学生用书面形式记录自己的说话练习,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为学生有了可读、可悟、可说、可写之源,进而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_中段:关注“读中感悟,片段练习”

要因文而异,求“准”抓“小”,有的放矢,善于把文本中最值得感悟的内容或写作方法提炼出来:课文的经典片段有助于迁移运用,适宜仿写;有些课文结尾的“言虽尽而意无穷”,适宜续写;文中留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技巧,适宜补写……指导学生品读感悟,从片段描写入手,夯实悟写能力,从而避免“模式化、随意化”的现象。

3.高段:强化“读中感悟,布局谋篇”

新课标对高段学生提出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习作要求,因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细细品读感悟文本的写作技巧,重点指导学生对文本篇章结构的把握,强化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有助于高段学生习作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扎实“悟中写”

“悟中写”,重点把握“模仿与运用”,即学生将感悟到的内容通过练笔环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区别于大小习作,强调的是随文而练,追求的是减负增效。基于此,要扎实“悟中写”环节,必须减缓坡度练笔,选择最佳时机,确保练笔质量。

1.练笔时机的恰当

不同的文本在情感表达、写作技巧方面各具特色,不同的级段在读中悟写、能力训练方面也各有侧重,练笔时机的选择应结合要求,因材施教,既要避免“仓促化”现象,又要恰到好处,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深化时、写法领悟时、启发想象时……都不失为较好的练笔时机。

2.练笔篇幅的适当

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练笔训练的主阵地是课堂预留的10分钟,要用好用足。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水平、级段目标等因素,将练笔篇幅有效掌控:不宜目标不明,适宜重点突出;不宜标准过高,适宜由浅入深;不宜长篇大论,适宜短小精悍;不宜硬性规定限制字数,适宜弹性灵动有感而发。因此,精心于教学设计,精讲于教学指导,精练于课堂晤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埋首伏笔,争取练一篇,会一篇;练一次,提升一次。

三、落实“练中评”

“练中评”,主要作用是“趁热打铁”。语文课堂中,总有部分教学环节在为读中悟写做铺垫,课堂指导相当充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存在“重指导轻评价”的现象:在精彩的讲解与学生练笔之后,教师点评或蜻蜓点水般草草过场,或悄无声息般不见踪影。

1.重视“练中评”的时效性

众所周知,没有交流,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练中评”既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更是一种及时的矫正。教师在巡视学生练笔、组织交流时,能及时发现闪现的亮点或者存在的问题;点评时,学生的独特想法和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不断碰撞,提供修改的建议,提醒学生遇到类似题材时的注意点,促使学生进发新的灵感,从而进行二次修改,力争稳步提升。

2.提升“练中评”的能力

有的教师虽有评价,但没能对症下药;也有的教师评价模糊,语言单调。其实,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既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养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也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落实“练中评”,对教师即时点评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应当善用评价,让“练中评”走向有效,走向智慧。

让我们以课文为载体,以读写结合为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习作水平,让“读中悟写,课堂练笔”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背课文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