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基地: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2016-05-14吕建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发展引领

【摘 要】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依托课程基地建设,优化学生学习生态,提升办学品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并努力扩大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课程生态的改善,让课程基地建设成果惠泽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学校。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发展;创生;引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69-02

【作者简介】吕建,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党委书记、校长。

连续十多年的海安中学高考“群体高分现象”引起了省内外高度关注。高考连创佳绩之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开始了再求突破的思考和探索。如何走出一条不为高考又能赢得高考、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成为我们谋求发展的新课题。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的启动,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新的航灯。

一、创生:优化学习生态

2012年,我校借创建江苏省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之机,提出围绕“服务教学方式转变,服务学生综合素养提高”这个核心目标,重点进行课程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四大建设”。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突出“群落主题化、物种多样化、形式教育化”的建设目标,师生共同参与,创建了多个生态教育园,学校现有的珍稀树木、名贵花草多达上百种,整个校园成了可供学生体验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大教室。在实验室建设中,与学科教学的重、难点紧密连接,新建了生物数码、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实验室,选购可供模型建构、情境创设、内容拓展等方面的实验器材设备,如数码显微镜、水质分析仪、3D打印机等,为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探究、实践解题提供了设备保障。同时,添置用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开展个性化研究的仪器设备,营造氛围,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在课程建设中,本着“扩面+培趣”的原则,开发“拓宽学科内容、培养兴趣特长、引领专业发展”的校本课程,编写了十多种校本教程,通过选修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多样化、立体式的学习途径,丰厚学科素养,丰富学科理趣,丰实学科价值。社团建设中,不贪多求全,突出专业精神和学术支撑,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依托基地开展活动,依托活动促进基地建设,两者良性互动。几年来,“四大建设”的推进从根本上优化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的环境,使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体现出科学性与人文性。渊源深厚的人文氛围与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和谐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深切感受到学科之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生态因基地建设而改变。

二、引领:提升办学品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胡金波先生指出:“真正的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面的教育,一门不能缺;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一个不能少;还是面向全程的教育,一环不能失。”一枝独放不是春,要推动学校办学品味的提升和内涵发展,还需要放大基地建设成果的引领功能,协同推动各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此,我们做出了如下努力。

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走进课程基地,了解课程基地建设理念,观察课堂,提出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借鉴基地教学模式,在营造学科情境、凸显学科内涵、展现学科特色上做研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学科课程体系,创设有利于绿色学习的课堂生态。这里的绿色学习是指坚持以学为本,遵循学习规律,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创新性学习。它有助于克服现实中扭曲的教育文化,在返璞归真中找回健康、快乐的学习方式。

其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因需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因人而异组建学科社团和学生兴趣小组,努力推动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制定了基地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体系。学校组织有专长的教师编写了《环境生物》《环境化学》《环境地理》《生物多样性》等基地特色课程教材,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环境科学的兴趣。活动课程注意引导学生将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相关教师开发的“海中矿化水处理”“真空包装食品有害成分调查”“河豚养殖与河豚毒素分析”“海安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

最后,为促进转变,我校从评价改革着手,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起了学生成长电子记录平台,及时记述学生成长事件,记录学生发展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全校的教学生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课余闷在教室做作业的少了,三五成群开展实验、实践、研究的多了;学生参赛的面广了,获奖的人数多了,层次也更高了,全省、全国中学生各类高级别的创新大赛、辩论赛等,海中学生榜上有名,捷报频传。学校逐步走上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升学并行不悖的内涵发展之路。

三、共享:放大基地功能

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走向健康,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以考试科目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课程的实施,不仅会使一些学生失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与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会使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基地崇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观,遵循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带动其行为方式尤其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品质基础。

但我们深知不能止步于此,作为省级课程基地,不仅承载着服务校内教学、促进本校学生发展的使命,也承载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与兄弟学校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尝试内联外引,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深度合作,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以提高课程开发的效度,提升基地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品味。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基地资源开放机制,让兄弟学校共享基地建设成果,让课程基地在改善教学生态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以及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校成为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广阔原野,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课程基地建设成果的惠泽。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内涵发展引领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