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如何讲《赤壁赋》

2016-05-14王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客旷达苏子

余秋雨说过:苏东坡走向黄州,是带着罪名走来,带着耻辱走来,带着冤屈走来,带着痛苦走来。《赤壁赋》最大的难点在于苏东坡是如何借自然山水摆脱心灵的消沉,从而获得豁达洒脱的人生观,但这也是此文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课堂上,我提出要为苏轼寻找一个千年后的“知音”为引子,激发起学生探究苏轼内心世界的热情。接着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带动全篇:1.主客有何可乐?2.主客又悲从何来?为何而悲?3.主客之悲如何被化解,最终“喜而笑”?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且每一个问题都是打开苏轼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逐一解读出苏轼如何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第一问题,通过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本,学生都能自我解决。学生在好山好水、好风好月、好诗好酒、好时好友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中感受到了东坡在自然山水中的遗世独立、飘飘欲仙的山水之乐,再配上一段欢快悠扬的弦乐,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也已飘飘欲仙了。

第二个问题是理解苏轼旷达乐观情怀的过渡,必须深入品读隐藏人物内心的悲情及原因。阅读文本,不难发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将历史伟人与自我对比,透露出人生无常、岁月易逝、自身渺小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再次感伤人生的短暂、自我的渺小。难道主客的悲情主要就是来自于韶华易逝、时不我待和自我的渺小吗?难道连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都要主动为之让路的苏大学士就没有更深处的痛苦吗?我于是带领学生循着文本中的歌声和箫声去寻找。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化自于《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的期待和幽怨吗?“我殷切地盼望你啊,你却没有来,我当风站着失意忧愁啊放声高歌”,东坡饮酒乐甚、扣弦而唱的歌声中,明明弥漫着飘零落寞、怀才不遇的幽怨和期待呀。再听一听那箫声,它在幽怨何人、思慕何方、泣诉何事?为何九天蛟龙竟困于幽壑?为何使孤舟嫠妇落泪?蛟龙在天却困于沟壑,才不得展,志不得伸;孤舟嫠妇,飘零沦落、寂寞无助。至此,学生才深深体味了作者深藏于文本中、弥漫与箫歌中的怀才不遇、理想难成、飘零无助之悲。

由此,我们总结出,人生无常、自身渺小之悲和怀才不遇、理想难成之苦成为交织萦绕在东坡心头的两大阴霾,那么东坡又是如何将这两种人生的悲苦逐一化解,成就智慧人生、旷达自我的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成为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将课前的第三个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1)苏子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什么哲理?你认为这一道理可以化解主客内心的哪种悲情?(2)苏子认为哪些“不可取”哪些“可取”?你认为这一道理又可以化解主客内心的哪种悲情?研读文本,苏子通过眼前江水、明月的“变”与“不变”,传达出“万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胸襟。然而“万物无尽”学生易于理解,而“我”为何可以永恒无尽呢?课堂上,我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永恒的东坡”:东坡全集、东坡书法、东坡绘画、东坡肉、东坡饼、东坡井、东坡亭、苏公祠、苏堤……一个永恒的东坡即刻穿越了历史,站在学生面前,学生顿悟:不必羡慕江月的永恒,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豁达乐观的面对人生,精神的世界可以永恒。由此,人生无常、自身渺小之悲在江月中被消解。

接着,苏子又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阐明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人生哲理。我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功名富贵如浮云”。苏子在劝慰自己不强求,不抱怨、不咒骂,接受命运的安排,别再感伤怀才不遇,别再怨愤虎落平阳,把一切作为命运的馈赠,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州最终成全了苏轼。不该是“我”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占有,而又有哪些是“我”该拥有和珍惜的呢?苏子又把目光投向了那无边的江月清风,……这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不都是生命中的“清风明月”吗?最终,一个“潇洒自适、活好当下的东坡”将箫歌中传出的怀才不遇、理想难成之苦再次消解。历史已向我们证明,黄州的东坡经历着人生的挣扎与蜕变,他用实际行动在绝地中重生,活出了人生的新姿态,新境界。

课后,我请同学们以“东坡,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上几句话,表达学完《赤壁赋》后的感受。一个学生写到:“在困顿失意中建立功业,在困顿失意中潇洒人生。苏轼,你树立了完美的人格模式!从此,我们何惧风雨!”我想,学生的文字才是整节课最美的注脚,东坡千年后的“知音”在这里。

王娜,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主客旷达苏子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我爱你,祖国
旷达者
我的房间
经验与存在
我被克隆了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两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