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内在驱动力研究
2016-05-14贺云帆任可刚
贺云帆 任可刚
摘 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成立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就必须得到企业主的认同和支持,否则党组织就会成为摆设。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企业主参与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便成为决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败的关键。很显然,企业主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现实,而现实需要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而党的身份是企业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如何积极构建和创新动力机制,将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30-02
本文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内在驱动力研究为主题,通过多数企业主对企业党建工作内在认同度不高和部分党员职工对党建工作缺乏理性态度等两个方面论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现状,通过对现状的论述着重从企业的趋利性与党建工作存在的矛盾、企业员工面临经济收入与政治身份的冲突及传统党建模式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三方面分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内在驱动力不足的原因,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从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构建党建新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方面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内在驱动力机制的对策。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现状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实质是以党组织体制内机制和资源来引导、规范体制外非公有制企业的执政方式[1]。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利益的牵引。当企业主发现对企业党建的投入能够获得较大收益时,便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全身心地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并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党建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全面开展扫除障碍。二是外界环境的政策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关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促使非公有制企业主在没有利益的牵引下也会在本企业内开展党建工作。当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缺乏对党建工作的深入认识,无利益可图,导致内在驱动力不足。再者,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内容陈旧,形式缺乏创新,活动方式单一,也导致党建工作停滞不前等现象。实践出真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成败的关键点主要取决于企业主和党员职工对于党建工作的态度。
(一)多数企业主对企业党建工作内在认同度不高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党组织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能否顺利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态度。实践证明:非公有制企业主对于党建工作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步入正轨的大中型非公有制企业主来说,他们往往可以接受;反之,对于初创时期的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主来说,大多持模棱两可或冷淡的态度。马斯洛亚伯拉罕的需求层次理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现实需求进行了解释。在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需求层次理论首先强调人们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当需要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其他需求。因此,企业主在初创时期或经营波折时期,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企业增加利润和扩大企业规模,对于党建工作的认同度缺乏应有的热情;当企业的利润逐步增加并步入正轨时,非公有制企业主才会主动寻求更高层的需要,以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部分党员职工对党建工作缺乏理性态度
我国的非公企业数量众多,非公企业中的党员职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党建工作上还是持积极态度,但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职工对党建工作的态度还是缺乏应有的理性。一是心理作用。由于我国企业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体制,企业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无法直接体现,使得部分党员职工出现彷徨心理,在党组织内外之间徘徊。二是态度因素。由于非公企业党员职工流动性强,部分党员职工组织意识较为淡薄,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否建立,与自己毫无关系,一概抱无所谓态度。三是组织凝聚力。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经营不稳定,企业党员职工流动频繁,从而在长期的流动漂泊中缺乏一种组织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内在驱动力不足的原因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营、自融资市场,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不可能像国家行政机关那样有序而有效。
(一)企业的趋利性与党建工作存在的矛盾
非公有制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有着自身的运营逻辑,利润的最大化是其关注的焦点。非公有制企业利润追逐与党建工作如果没有发生冲突,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之,则必然首先考虑利润,其后在考虑政治诉求。非公有制企业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党的建设工作却不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党建工作的认同度偏低,也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内源动力不足。
(二)企业员工面临经济收入与政治身份的冲突
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由于从事的职业、技能大多与经济贡献相关联,与他们的政治表现并无太大关系。就普通员工心理而言,经济效益比政治身份更重要。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也就失去了参加党建工作以及活动的热情。
(三)传统党建模式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下,社会结构和利益元素日益多元,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的新需求。传统党建模式的束缚也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也给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调查表明:部分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只有量的提升,却无质的飞越。传统党建模式的束缚也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内在驱动力机制的对策
(一)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党的建设工作应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相结合,紧贴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实际需求,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寻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
1.利益的契合点。党建工作的最大优势是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共享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寻求利益的契合点,让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在反映诉求和整合利益方面显得尤为重要[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身份是利益协调者,通过协调各种关系,为企业搭建相应平台以及开展相关活动,促使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和企业员工之间相互沟通、表达政治意愿和谋求利益诉求。
2.人才的契合点。非公有制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非公有制企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人才引进和使用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人才的培训,定期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以及党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开展“双培养”模式,把非公有制企业普通员工发展成党员、党员发展成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
3.管理的契合点。党组织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同属于一个管理范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对于增强组织战斗力和提高企业生产力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为企业良序发展当好“火车头”,敦促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二,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类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为推动企业科学、合理发展献智献力。其三,组织带领党员发挥模范先锋作用,为非公有制企业培养党员骨干队伍,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企业自身精神。
4.文化的契合点。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4]。创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助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凝聚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整合企业文化资源。通过非公有制企业自身文化引领企业发展,促使企业合法经营。第二,构建企业先进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第四,建立主体组织网络。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觉认同感,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队伍素质,让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职工感受到党的存在和关怀。
(二)构建党建新模式
目前,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态度各异,上级党委要制定相应的目标:一是向非公有制企业主展示党建工作的作用,并用激励手段刺激非公有制企业主。二是对于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企业主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不支持党建工作的企业主,上级党委同志应亲自去做工作。三是企业党组织必须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上来,多为企业的经营效益着想[5]。
由于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担心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加重企业财政负担。因此,构建节约高效的党建新模式,创新党建体系,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经济负担。第一,机构设置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可以通过组建或挂靠等方式,使不同企业党组织共享党建资源。第二,活动经费上,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筹措党组织活动经费。第三,活动方式上,结合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党的政策理论学习与党组织各类活动相互融合开展。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增加企业效益,从而自觉地支持党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党组织要合理行使职权,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于企业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要及时协调并配合企业加以解决。二是要积极参与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主动献计献策。三是通过开展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合理用权,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激励机制。健全的激励机制是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党员考核评估体系,把党员平时的表现作为激励考核依据。二是对党建工作突出的党员职工,应及时给予激励。三是要尊重企业党员和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物质回报。四是搭建企业职工工作平台,创造愉快、轻松的工作、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党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约束机制。良好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全面体现。一是完善信息畅通体系,尽量做到信息传递公开、公正、透明,决策过程公开化,广泛听取和搜集非公有制企业主和党员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体系,各级党委要带头执行,坚决禁止利用党组织名义培养个人感情和树立个人权威,或给予他人额外照顾。
参考文献:
[1]金晔,周文彬.激励的缺失——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行为学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8-101.
[2]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01-302.
[4]徐景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EB/OL].光明网[2013-05-21].http:www.gmw.cn.
[5]佘湘.论社会管理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