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措施研究

2016-05-14贺亚京等

学理论·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

贺亚京等

摘 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在各个学段的教育和传播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工作在大、中、小学校的延续性及一体化问题仍亟待解决。本文从当前教育部门关于德育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断裂性、分散性等问题出发,深刻分析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要求,以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2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及道德教育水平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行为纲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支撑,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华。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工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措施的具体实施也对于提高各教育机构及教育单位的道德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创新发展价值观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就目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现状来说,在宏观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党和政府部门对大中小学价值观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强重视,在各部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衔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中央对于大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价值观衔接问题的重视,使得各地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的基础上,自觉贯彻落实。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充分保障,积极组织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加强对学校价值观教育衔接的研究与探索,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层层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整体进程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进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十几年德育教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和总结,目前大中小学已经基本构建了相互衔接的价值观体系和网络,一个较为完整的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开设了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德育课程,从小学开始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思想政治》,最后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等,一个较为完整的大中小学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同时,随着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央和地方相继批准了价值观方面的课题,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大中小学价值观衔接工作的研究中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道德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意义、对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使得在价值观衔接这个领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集中表现为整个教育进程的不连贯性。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以及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均表现为各自独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教育问题上不具有连接性,不能够恰当地承接和延续相关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因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校的具体开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缺少共鸣点与交汇处,其培育和教育功能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存在问题。所以,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渗透到学生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大、中、小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不同教育阶段的契合点,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导向,对于创新教育部门价值观工作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理想信念,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则是一种实践行为上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成为当前社会下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培养个人道德规范、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教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弘扬和传播往往只是渗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当中,成为社会总体建设中的隐含要素,在某种程度上缺少相对独立的突出地位。特别是在省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缺少具体的职能部门,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片面突出经济的主导地位,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校的发展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措施

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推进首先要求各省市教育职能单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整体上建立专门负责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责任体系,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监督检查部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大、中、小学校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匹配制度,设立价值观教育领导小组,能够及时与省市专项职责部门沟通,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动态,整合相关教育内容,并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与汇报,努力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格局,在理论上重视、在行動上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提供宏观上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蕴含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其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段应按照对象的不同,区分层次、分类指导。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虽然对大、中、小学校的具体教育内容有所区分,例如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重视道德伦理的约束和规范;在中学阶段,突出对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而在高等教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与社会政治状况相结合,更具时政性。但是,这种分类教育模式只是在内容上有所区分,并没有突出重点,对教育的目标并不明确,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分离。

因此,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来说,大、中、小学校首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各个阶段的主体教育内容。例如基础教育阶段,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进行價值观教育,通过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形式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习惯”,以达到使青少年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知模式的教学效果;在中学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指导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对相关理论背景及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开展与之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认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知与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可以更加专门化,由全面化向专业化转化,可以在大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课题研究,针对某一具体要素进行专业性的分析论证,在实现个人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价值规范建设贡献力量。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微观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共时态与历时态并行的进程,其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更应该突出重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在各类大、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在课程数量上基本能够达到标准,但是,其理论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在中小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当中,其课程内容并不具有实践意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其受教者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段德育与智育工作的特殊关系,在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上尽量保证合理配置,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课程学业压力较小,相对复杂的课程内容较少,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上,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安排,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是什么”开始,逐渐积累,形成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到了初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考试压力,其智育工作应该放到首要位置,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不应该搁置,在课程设置上不求多,只求精,可以在每学期重大的历史纪念日或社会重大事件时开展主题明确、意义深刻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由“是什么”转向“为什么”,强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形成德育促进智育的教育格局;在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自主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开设多种类型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并作为选修科目进行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由“为什么”进一步深化为“怎么样”,即强调价值观教育和学习的方法论意义,创造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的新局面。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交织生长。只有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创设学校与家庭、社会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改变“单打独斗”状况,提高培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血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努力提高家庭教育工作专业能力,争取在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正向合力。最后,全社会也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努力协调各方社会力量,为学生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既要抓好学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要协调好与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联系,形成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合力,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林效廷.论构建学校德育的整体系统[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2(4).

[2]吴潜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王小琴.高校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及其途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