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系列“组合拳”打造最佳宜居城区
2016-05-14
基于对区域建设准确的“把脉”,黄岩作出了将原来建设“工贸城市”的传统思维切换到打造“最佳宜居城区”目标定位的决策部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文化礼堂建设等城区发展“组合拳”如火如荼地开展,无不为打造“最佳宜居城区”奏响了悦耳的乐章。
三改一拆:
拆出空间 改出形象 建出新城
全省“三改一拆”行动,恰似一阵春风,拂过橘乡大地,悄悄催动着这座城市酝酿已久的“宜居城区”梦。黄岩区全面利用“遥感影像图”和“拆违作战图”,精密监测和精准打击各类违建现象。至目前,黄岩区共拆违203.4万平方米,实施“三改”225.9万平方米。江北区块、红三红四区块、雅林区块、高速公路区块、新前城市新区等“三改一拆”经典样本初具规模。
“拆”是为了更好地“建”,“破”是为了更好地“立”。西城街道高速西侧违建拆除后,已在半洋张区块建成15亩停车场和4.8万平方米绿化带,岙岸区块新建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北城马鞍山区块启动汽摩市场及4S店建设;院桥繁荣区块完成130亩土地农转用审;九峰公园西拓工程顺利完成,曾经的闲荒空地变成了公园;全区实现宅基地复垦130亩、造田造地3000多亩……全面展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宜居黄岩。
“三改一拆”不仅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使得企业低效资源得到二次开发。位于永宁江畔占地100多亩的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老厂房,借助“三改一拆”行动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建成了集办公区、休闲区、服务区、历史文化保留区及人文景观区等于一体的公园式工业设计综合办公区,成为了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联化科技等7家企业也顺利完成“退二进三”,改造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三改一拆”的身影随处可见,为黄岩拆出了空间、改出了形象。
五水共治:
截污治水,碧水清流活水来
推进截污工程建设、开展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加强沿岸区域畜禽养殖场整治、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收集、实施河道拆违保洁和绿化美化,借着“五水共治”的契机,黄岩区以河道整治和截污工程为抓手,让辖区内主要河道的水质和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点对永宁江江口断面、东官河朱砂堆断面、南官河坝头闸断面以及院桥鉴洋湖这四个劣五类水质断面完成消除工作。为了实现标本兼治,黄岩区还对所有200多条一级支河的入河口设置了水质监测点。
至目前,全区共整治“三产”企业1400余家,完成工业企业整治185家;共整治畜禽养殖场28家,关停畜禽养殖场104家,关停全区所有牛蛙养殖场57家;封堵非法排污口507个,拆除涉河违建27万平方米。
除了治污水之外,还担负着全市300多万人口的供水压力。为确保长潭水库的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水质质量,全区相继在长潭水库周边乡镇建成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2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瑞岩溪生态湿地工程,并逐步推进长潭水库7条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工程项目建设。完成38米线以下下山和异地移民6批3万多人。目前,长潭水库已经连续4年保持I类水质标准,成为全国6个I类水库之一。
文化礼堂:
打造诗意栖居的“文化地标”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年度十大为民实事。黄岩区则在原有农民学习会馆基础上,将农村文化礼堂创建与美丽乡村、特色农业、旅游景点、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探索实施全省首创的文化礼堂理事会、专兼职管理员、乡村大使驻堂制这三大制度,让文化礼堂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建管用”一体化打造88家示范性文化礼堂。尤其是根据山水秀美、村落古朴的特点,将黄岩西部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形成“绿色、古色、红色”相融合的规划,串联成珠、串点成面,特色明显。
全区的文化礼堂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整合,“乡村好声音”进礼堂,鼓励村民自主设计、自主策划,村民们从看热闹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的主角,一批能说会道、能唱会奏的文艺分子脱颖而出,在舞台上展现一技之长。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社工进礼堂”活动,让文化礼堂成为更具活力的文化综合体。
2014年底以来,黄岩区文化礼堂与慈善义工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姻,由文化礼堂提供活动平台和阵地,各界社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让礼堂成为活动连连的热闹场所。丰富多样的活动,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地,乡村历史文脉及文化基因传承的大平台,正能量的辐射源。如今,遍布乡村田野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黄岩弘扬主流价值、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