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时代的温暖回望

2016-05-14何子英

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乔叶手艺厨师

何子英

我记得小时候学校门口有一个小零食摊,一个独眼老婆婆常年在那里卖自制的兰花豆,她的兰花豆格外鲜香酥脆,每一粒都饱满油亮,放学后用零花钱买几颗兰花豆,放在手心里,依依不舍地一颗一颗慢慢吃下去,在牙齿与舌尖的碰撞中体验着满口香浓,那种幸福感无法形容。

还有一次,一个带着南方口音的中年男人出现在我们镇上,他是一个云游的木匠,专门上门给人做椅子。这个男人长相白净清秀,说话声音柔和,遗憾的是他腿脚不太利索,好像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走路拄一根拐杖。但是人们对他很尊敬,左邻右舍都愿意请他上门干活,因为他手艺好,做工精巧,做的椅子既灵巧好看,又结实耐用,主人家自备木料,他上门做活,主人管三餐饭再支付一些工钱。那时候这样的匠人很多,有弹花匠、炸爆米花的、卖梨膏糖的,他们走乡串户,在街角扎一个摊子,常常会吸引一大群孩子围观。他们的到来,就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那个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一样,搅动着寂静单调的小镇,给孩子们带来了莫大的兴奋和快乐。

我扯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似乎不着边际。但这是我在阅读乔叶的小说《厨师课》时突然涌起的回忆。可能是这篇小说地道的中原风味,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那些人和事,或许是老厨师周松海与年轻小伙子金泽的闲聊,使我联想到了上面的那些手工艺人。厨师与这些人一样,都是靠手艺吃饭的人。既然靠手艺吃饭,活儿就要练得精。各人要有一套行走江湖的独门秘笈。不管是饮食还是其他行当,家庭祖传手艺和百年老字号店铺,他们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着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所以才能代代相传。在这篇作品中,厨师周松海以闲聊的方式,道出了他作为一名豫菜大师的人生沧桑,他对厨师职业的尊重和热爱,对传统生意人之间的情谊的赞美,对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朴素认知,传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伦理思想和积极的处事态度,体现了老一代匠人所坚守的可贵的工匠精神。

《论语》中孔子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髓:精通、专注和热爱。可是对照我们今天的生活,工匠精神似乎正在消失。现代生活,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商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在毁灭着传统。流水线上加工的产品,千篇一律,甚至粗糙冰冷,再没有了手艺人的情感和温度。这个时代,人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去反复打磨一件手工作品,更不愿花上几小时工夫去炮制一钵廉价的兰花豆。这个时代诱惑太多,节奏太快,即时娱乐和消费的东西也太多,欲望已经消解了劳动创造的乐趣。我们到各处旅游地看到的工艺品都一个模样,毫无特色,而且粗制滥造,赝品和假货泛滥,路边摊上的吃食更是来路可疑。当一个社会,匠人不再专注于手艺,而想着偷工减料,医生不再钻研医术而盘算着药品提成,教师的心思不在教书育人而以升学率或职称晋升为指挥棒,厨师不思厨艺精进而变着法子掺杂地沟油,演员不用心演唱而使用假唱蒙混观众——,当坑蒙拐骗屡禁不绝,当毒奶粉、僵尸肉、瘦肉精等等事件越来越频繁地曝光,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当各行各业不再恪守自己的本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就渐趋泯灭了。它带来的不仅是行业的衰败,信用的缺失,更是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和人心的溃散。

说到传统,我常常羡慕古人生活的闲情逸致。记得有一年去参观长沙博物馆马王堆出土的文物,我站在那“轻若烟雾灿若朝霞”的丝织品展柜前,惊叹不已。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的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它独特完美的造型与精妙的音乐,仿若天赐绝品,至今无出其右者。这些精美的器物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饮食方面,中华文化中素有“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说法,自《诗经》开始,文学作品中就开始有了对食材和烹饪的记载。我们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论其丰富性和悠久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能与中国媲美。我们不只有著名的八大菜系,还有民间数不胜数的小吃杂食。历代文学作品中对美食的记载也十分丰富,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录的仅是鸡的做法就有三十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处描绘了各种荤素菜的精细烹制。古人衣食住行和艺术创造中的那份讲究和风雅,好像已经失传了。今人或许缺少的不是金钱,不是技术和能力,而是古人那颗专注和热爱的心。工匠精神体现的就是用心和专注,是精益求精。像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制衣,德国的厨具,日本的家电,他们能风靡世界,成为世人信赖的名品,靠的也是深厚的传统积淀和精细的工艺水平。

所以,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回望一下过往和历史,来重新打量我们的生活,有必要对工匠精神保持足够的虔诚和敬意,让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我想乔叶的小说真正的寓意也许在此。

作为小说,乔叶在文体形式上还是动了巧思。开篇的对话人简介,给人造成一种非虚构的感觉,像是采访实录,这增强了作品的当下性和真实感。文本主体部分采用对话体,也就是闲聊体。闲聊体小说口语化的特点显得亲切自然。一老一少两代厨师家常化的闲聊,温馨动人,入情入理。这是一篇人物和结构都简洁流畅,却蕴藉耐读的作品。作为70后作家中的实力派,乔叶的创作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在散文和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领域的创作中四面开花,成果丰硕,并获得过各种大奖。乔叶的敏锐的洞察力,出色的语言功底和结构能力,使她驾驭什么样题材的作品都轻松自如。她的小说人物形象活泼,语言更是细腻温婉,轻灵剔透,有古典韵致。这篇《厨师课》的语言既有中原特色,简洁精准,又融入了厨师用语和方言,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老练而生动。作品中,老厨师周松海的娓娓讲述平实却意味深长,其中对黄河鲤鱼的描绘、对吊汤熬制等等菜式的描述,让人感觉亲临其境,口舌生香,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比如周松海谈到对鸡和蔬菜的分档,体现了对食材的尊重以及对物的珍惜;他对金泽的父亲抛弃厨师身份而热衷当官最后走上不归路表示了不屑和惋惜,许多话语含有朴素的哲理,仔细回味,就不仅仅是在讲食物,讲厨艺,而是在谈人生,谈做人的道理。比如金泽说他爷爷说“食材都有物性,懂得物性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以物巡性,以性巡法,以法巡烹”。周松海还说:“人心粗了,就吃不细了。”“手艺之外的东西,不能太想着进步。越想进步,越容易退步,尤其是德行退步得快。”“心性坏了,就会为了利益,做出来下作的事。”他还说,现在这个行当的孩子,“懒,省事,光想巧宗”……

乔叶的《厨师课》写的是厨师,讲的是厨艺,其实谈的是人生,她的《厨师课》其实是一堂人生大课。也因此,《厨师课》这篇小说的意境和内蕴变得阔大和辽远了。

猜你喜欢

乔叶手艺厨师
手艺
你好,厨师
最贵的不是手艺
如果当年足够成熟
飞云江的云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粗心的厨师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