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到了要寻路的时候
2016-05-14尚长荣
5月16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在上海京剧院开班,共有来自全国19家戏曲院团、院校及文艺单位的30名学员参加这次研习班。这次研习班打破过去对剧目口传心授的单一培养模式,将专业培训、提高眼界、开阔思路、剧目积累等紧密结合起来,依托《曹操与杨修》这部优秀新编剧目,以尚长荣的表演艺术创作理念为抓手,集结主演、作曲等主创团队以及艺术评论家们的专题讲座,向学员全面展现《曹操与杨修》的创作全貌,并结合《贞观盛事》《取洛阳》的教学对继承传统、激活传统、剧本解读、角色塑造等课题进行深度剖析。
新编戏是依托,核心还是传统
这次研习班安排学习的剧目是《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和《取洛阳》。选择这三个剧目有多方面的考虑。虽然《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这两出是新编戏,但所要学习和传承的技法都是传统的。实际上要想演好新创剧目,没有扎实的传统基础,没有四功五法,是不行的。这次我们的学习要求就是,在基本功上不仅是要严格地学,而且还要强化。
所以这次我们还安排学员掌握一出传统戏《取洛阳》。花脸有三个大类,铜锤、架子和武花,《取洛阳》是一出综合展现花脸行当的剧目,要会扎靠、趟马、(拿)大刀片。你没有铜锤架子的基础,《取洛阳》拿不下来。其他兄弟剧种或者是女孩子能唱个《曹操与杨修》,但是你扎靠大刀片就不一定能拿得下来了。京剧是戏曲,没有戏那就是在卖艺,但没有艺,也就没有了手段和方法,也完了,两者结合好才能让京剧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说《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是依托,核心还是学习传统。
我们这个班肯定能办好,因为我们不是偏重传统,或者偏重创新,而是更扎实地激活传统来创新,而出新也是为了强化中国戏曲的戏的本体生命。创排新剧目、推动出新,和继承研究传统,绝对不是矛盾的,不是对立的,我们求新不能求无本之末,“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是做不到的。
现在不是设门槛的时候,
反而要拆门槛
作为一个演员,掌握和积淀技法,这就是本事。有了本事,你的戏就能演得活了。而积淀深了,有了方法,知道怎么用,你就能举一反三了,人也就自如了。
这次我们的学员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其他兄弟剧种的青年演员。我觉得,现在不是设门槛的时候。京剧在戏曲剧种中,它的手段是比较细致和“麻烦”的。从历史上讲,虽然京剧的“年龄”比起昆曲、秦腔、梨园戏等来说晚了许多,但是它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艺术,糅合了徽剧、汉剧、昆曲等,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京剧在诞生之初就没有“门槛”,现在要重新给京剧拆掉门槛。这个拆、不是破坏,而是守护,守护这个剧种的本体和生命。
这次的研习班要讲落实,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员的基本水平,无论是思路理念,还是技法手段。我很欣赏习总书记对部队士兵的寄语——“做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士兵。”研习班我也希望学员能够成为这样的“士兵”。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我和其他老师将会和学员们做很多面对面的务实的研讨,传统如何继承,如何将传统化作我们的血肉,如何推动我们的事业,如何提高我们演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艺术是文化,我认为文学修养以及对于流派的学习、传承与发展都很重要。所以办研习班,就是希望这些年轻人不仅能收获三出戏,更是要在思路理念上、在技巧本事上有所提高,星火燎原,带动剧团。
自己没词,那就坏了
当下我们的戏曲教育,硬件都好,但是软件上——专业教育上,还要思索,要突出和应用好我们有效的方法,改变克服不足之处。还有一句话,学而后知不足,没学到你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足的才能有进步。
最近我在想,对于传统戏的技法,我们得给它找出诠释的依据。就像赵云唱的:“上天入地去找寻。”“啪”,扔枪,背后接——这里是个技巧。为什么这么用?什么道理?赵云一定要找到糜夫人和阿斗,上天,入地,哪怕天上降下的枪我也接得住,这就是决心。所以要给固有的技巧以理论文字来解释其行为依据,学习技巧一定要追根溯源,才能学得更透彻。
你们有杰克逊的舞蹈,我们有我们的接枪。自己没词,那就坏了。这方面,我们要补课。甭说这些青年演员,就是年纪长一些的,也得要继续琢磨。
立派,我不能、不够、不敢
这次研习班,不但要学习技艺,还会探讨怎样科学继承流派的问题。我常常说:梅先生宗的什么派?马先生学的什么人?回答不了,因为我们的前辈先贤是努力地学习各种技艺,再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风格。
我们这次的研习班不是要克隆某一个人的技艺,而是要学思路和理念。年轻人要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争当艺术流派的传承者与研究者,对于流派我们要尊崇,但也不要为之所束缚,不当“克隆人”,摆脱流派、行当、地域等种种的“门户之见”,勇敢地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文化营养。
立派,我不能、不够、不敢。不能够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承认我有我自己的见解、艺术风格,但现在说立派,我觉得不能、不够、不敢,不要个人炒作。这不是漂亮话。对我来说,现阶段多做点有实效的工作比立派更有意义。如果个人能够带动一方,能够带动年轻人成才,那就是我最欣慰的事情了。
戏曲是有社会担当的
为什么小学生的课本里要有古诗词?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中国的戏曲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推向世界。目前这个时期,气候很好,要干实事。
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用纳税来衡量戏曲院团存在的价值,我们的戏曲院团被边缘化。岂不知我们是在传承文脉,我们也有社会担当。有人说京剧已经是博物馆艺术了,还有的人有种“国粹主义”的观点,什么都是老的好。问题就在这, 京剧是个雅俗共赏的艺术,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这么优秀的杰出的艺术形式,绝不能衰亡在我们手里。
实际上,作为京剧来说,到了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寻找我们追求的道路。曾国藩曾经说过:“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必须穷则思变。我们现在的担当就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激活,把老戏保护得更“活”。
董洪松(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很有幸,我之前和尚老师学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两出戏。过去觉得新编戏简单,跟着尚老师学了之后,我才深切地认识到,里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脚步,尚老师的处理都不是随意的。这些动作都是从传统戏的程式而来的,只是老师把这些程式恰如其分地、准确地放到新的创作中。老师对每一个小地方都不放过,这次上课的时候,尚老师的示范,是一个字都不放过,一点音量都不吝惜,全部放开,全身心投入。
其实“曹杨”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曹操戏,我之前没有学过曹操的传统戏,很多地方我领悟不过来。尚老师给我讲“曹杨”的时候,其实都会追根溯源地给我们讲曹操戏,这些动作比如眼神、脚步、站位、步伐都是有规范的。从跟尚老师学习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开始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台上哪些动作做得不规范,哪里做得不对。
尚老师上课是启发式教学,不但会讲怎么做,还会举一反三,教我们创作的方法,他跟我们分享他的创作理念,比如一开始剧本里是什么样的,导演是怎么要求的,我们应该怎样去体验,让我们自己思考。我记得当时排“曹杨”做嗓音的训练,有些地方我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自己也很苦恼。正好当时我要演一个传统戏《阳平关》,尚老师对我说:“来来来,我教你。”他就给我讲这个戏。通过学习《阳平关》,再回到“曹杨”我就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些音的位置。所以我觉得青年演员真的要继承好传统,我们排新剧目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没手段了,其实是因为身上东西太少了,不知道怎么恰当地调动手段或者把手段化过来。要把传统贯穿到人物的塑造中去,里面有了,外面就出得来了。
陈海峰(温州市越剧团青年演员):这次能参加研习班,荣幸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向老师学习。《曹操与杨修》是我在戏校学习的时候看的录像,非常喜欢。2010年我参加越剧大奖赛的时候,因为实在是很喜欢“曹杨”,我就下决心要演这个戏的片段。也没有人督促我,自己就天天对着录像看。为了写好人物小传,我去图书馆借了很多相关的历史书来看,还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其实专业的地方有专业老师指点,但是我觉得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尚老师曾经来温州给我们做讲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演员啊,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和内涵。”我一直记着这句话,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看书看其他艺术形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