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报纸节假日休刊问题的历史考察

2016-05-14何蕾马超

新闻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历史

何蕾 马超

摘要 2015年“十一”长假中,国内26家都市报宣布假日休刊,并在长假期间继续通过新媒体手段播报新闻。这一态势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种种争论,甚至过度解读。在我国,报纸出现不久就已出现节假日休刊,外部环境和报业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一现象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一现象及成因进行梳理,对照今日情形,可以看出。没必要对假日停刊现象过度解读。都市报走出发展困局绝非假日不停刊、极力维持全年出版就可以实现,并且,认真研究报纸假日停刊后的媒介市场,将有助于寻求报纸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 节假日休刊;历史;争论;常态

中图分类号F219 文献标识码A

据人民网传媒频道统计,2015年“十一”七天长假中,国内26家都市报纷纷高挂“休刊启事”,有的在休刊启事中明确告知读者,报纸所属新媒体将照常运作,有的表示休刊期间照常接听热线,但几乎所有报纸都在长假期间继续通过新媒体手段播报新闻。“停刊不停‘报”或许将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报刊“新常态”。这一态势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种种争论,甚至将这一现象视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穷途末路的征兆。这种担忧也可以理解,都市报自九十年代出现,发展至今,巨量的发行带来绝对的市场覆盖和品牌影响,使都市报始终成为中国报业中的强势媒体,可以说都市报的发展趋势即是中国报业的前景趋势。面对如今严酷的媒介环境,在都市报发行收入、广告收入连年下滑的形势下,如此多家报纸选择“十一”长假休刊七日,势必引发舆论关注。然而,如果对我国报业在节假日休刊的现象进行历史的考察,便可看出,节假日停刊现象,实属常态。

一、历史上我国报纸节假日休刊现象及产生原因

(一)我国传统年俗文化促使报纸春节休刊为最早的常态

1875年,《申报》登出的休刊启事颇为有趣:

启者。兹此岁事将闻,春光已逗,家家祀灶,户户迎年,因思远近,绅商当此佳辰。定增锁务,或同呼利市,斜簪彩胜之花,或戏效藏钩,满酌屠苏之酒。既良时之适,届应乐事之殊多,是以本馆仍导往年旧例。至今日二十八日为止,俟开正后则仍宏搜巨制博采遗闻。挨户分投。按期派送惟望。

南此可见,我国近代报业虽由外报开创,但创始之初就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就目前的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境内最早开始春节休刊的报纸应当是《上海新报》。《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由英国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1872年12月停刊。该报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周三刊,每周逢周二、四、六出版。初期该报使用的是中国的农历纪年,春节休刊时间一般为一周,后来逐渐缩短,从最初春节休刊9天。到1872年春节时,休刊4天。除了春节以外,该报别的时候并不存在休刊的现象。我们从发表在《上海新报》上的休刊告白可以了解其休刊情况:

1863年农历12月29日告白:

启者。时届新年,百工★息,本馆所印新闻纸★应停止数次。今于本年十二月三十日暂停,次于正月初九日仍然印刷。以公同好,所有价目仍照旧规,赐顾者于开平正月初九日来取可也,特先告白。

1872年阳历2月1日(阴历除夕,此时《上海新报》同时标注阳历和阴历)告白:

新年初二本馆新报暂停一次

本年《上海新报》印至除夕日为止,新正月初二日暂停一次,初五日照常颁发。贵客商买阅者至期来取,并有新闻图画奉送,特此预闻。字林主人启。

而翻阅著名的《申报》、《大公报》报纸的影印资料也可得知,这两份报刊自创刊之后在春节时也都休刊。《大公报》1902年6月创刊。从1903年春节开始。每年春节停刊九到十天,从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停刊,直到正月初七才正常出报,这种做法直到1912年才改变。《申报》1872年4月创刊,自从1873年到1912年也是每年春节停刊一周左右,停刊前都会登出停刊启事。

到1911年时,《申报》的春节休刊启事中说:

《申报》191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休刊启示

本报查照公会议定章程,十二月念七日停报。明年正月初四出报。特此布告,阅报诸君,本馆主人启。

可见休刊是根据上海日报公会议定章程。在当时的上海春节休刊已经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执政之初就开展了废除旧历(阴历)推行新历(阳历)的运动。然而在报业中依然普遍遵循春节休刊的传统,以至于读者感叹:

“从前(1929年1月7目前。作者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第二年正月初四五止,各种日报,无论大小,差不多没有不停刊的。”

1929年,南京政府中宣部关于节假日休刊情况做了一个原则性规定.第三条明确要求“废历元日概不停刊”,这一规定发表在1929年12月18日的《中央日报》上。

然而,这一关于春节不得停刊的规定,仅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能够坚持,在民间并未得到完全的实施。以著名的《申报》为例,该报对于春节出报一事频频叫苦,1929年12月31日《申报》在第五张上发表的文章《日报休刊之回忆》直言:

而普通习惯(即阴历新年停刊。作者注)牢不可破,故虽销行最广。出版最久之报纸,亦不得不循此例,否则,诸多妨碍,纵欲独异,而苦无完美之解决,卒不果行。

1930年,《申报》开始尝试春节正常出报。然而以失败而告终。1930年1月25日,其刊登的本馆启事说:

“今年废历年终原拟照常出版。兹因各方面种种困难,不及筹措,不得已自一月二十六日起休刊七天,二月二日照常出版。”。

查阅《申报》所有的影印版,该报仅在1931年到1935年、1938年这几年的春节期间正常出过报,并且这些年里的春节休刊启事时而说是为春节休刊,时而说是为寒假休刊。1932年出版的是临时专刊,1933年是《申报》、《新闻报》联合出版的号外,1934年出版六报联合特刊,并且春节又放了寒假,1935年出版号外,几乎全是广告。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报尚且如此,当时报业的整体情况可见一斑。

当时的读者对于报业春节期间不能正常出报也公开表示了质疑,而当时的报刊从业者也做出了解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事例做一管窥。

1929年1月7日,《觉悟》上发表了一篇言论,题为《反对报纸在阴历新年停刊一对于报界的又一希望》,作者王大维提到“报界可以改革而于废历运动也极有效的事”,即“阴历新年照常出版的问题”,希望报馆能克服种种困难。在农历新年正常出报。《觉悟》在文后附了两篇编者按,指出对这个建议他们也是“十分赞成,而且极愿接受。”随后提出了面对的困难:

“事实上的困难,我们也不可不加以考虑,而印刷方面,诚如王先生所言,便是种种不易改革的难处之一。在整个社会还在奉行阴历的时候,尤其是在同行各报尚在迷恋阴历的时候。我们几个人的主张。实在不易贯彻!”

由此可见,正如1875年《申报》登出的休刊启事中所描述的那样,新春传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牢不可破,报纸在春节休刊也是无奈的选择。

我们再来考察我们的党报,以《人民日报》为例,该报在1946年到1954年的春节期间也都休刊,休刊时间为一到两天。直到1954年全面学习苏联报纸工作经验以后,党报春节停刊的传统才彻底结束。

(二)民国以来政府推行新历运动促使元旦休刊也成习俗

上文中曾经提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在各个方面废旧立新,执政之初就开展了废除旧历(阴历)推行新历(阳历)的运动,以示与封建习俗的决裂。各报纸为配合这一运动,纷纷以在元旦期间休刊的方式表达对这一新历节日的认同和庆祝。从1913年起,《申报》《大公报》除在农历春节照常休刊以外,在阳历元旦1月2-4日也都休刊三天。

另外有些报纸在元旦期间休刊时间长达五天,根据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政府公报》自1917年至1927年的十年间,每年的最后一期上都刊登印铸局通告,公告如下:

印铸局通告

为通告事,现届阳历新年,本局发行之政府公报由六年元月一日起照例停刊五天,特此通告。

到了1929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元旦休刊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国历元旦各报停刊一日

中央宣传部据上海各报驻京记者联合会来函建议,通知各地报馆。一律于国历元旦日起休刊五天,以示提倡等情,当即呈请中央核实,奉批应由该部详细斟酌,拟具办法等。因在案注意。用意甚善,但值兹反动派散播谣言,煽动内乱之秋,关于各报新年停刊,影响时局甚为重大,不得不郑重规定以期妥善。其办法如下:

一、中央各级党部直辖党报除于国历元旦日可以停刊一日外,概不准停刊。

二、其他各报于国历新年元旦。日起以停刊一日为原则,在休假期内应按日刊发号外。

三、废历元日概不停刊。

业已据情函复该会。并通知各地报社云。

但关于元旦停刊一天的规定,即使在国民党党报系统内也没能得到彻底的执行。1930年元旦,《中央日报》休刊两天,春节期间正常出报;1931年元旦,休刊5天,1932年元旦春节都正常出报;1933年到1935年元旦各休刊3天,春节正常出报。

民间报纸更是对此规定充耳不闻。如1931年《大公报》休刊启示:

本报新年休刊广告

启者,本报因国历新年自元旦起休刊三日。二、三、四等日无报,五日照常出版,此布。

到了1940年,《申报》休刊启示中提到:

启者,本报于一月二日至四日循例休刊三天,五日照常出版,至希,公鉴。

此处《申报》明确是“循例休刊”,证明像这样元旦休刊三天的方式已经成为当时常态。就民间报纸来说。一般情况下为元旦期间休刊三至五天,休刊三天的一般在元月二、三、四等三天休刊,休刊五天则再加上一、五两日。

综上所述,报业元旦休刊的传统是自中华民国成立后确立的,这一传统得以确立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另一方面也是报业自身积极配合废旧立新的结果。

(三)缺乏行业规范导致报业自主选择纪念日、重要节日休刊现象也较为常见

纵观我国报业发展史,除上述春节、元旦报界普遍存在休刊现象外,纪念日、重要节日休刊现象也较为常见。

先来看民国时期,在1919年2月12日,《大公报》刊登特别启事:

本馆特别启事

今日为南北统一共和纪念日,本报循例休刊一天。明日无报,十四日照常出版,特此布闻。

而一度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大报纸《顺天时报》从1924年4月8日到9月13日,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就休刊了三次。

1924年4月8日发布休刊启示:

今日为国会开幕纪念日,本报休刊一日,十日照常出版,此布。

1924年7月3日发布休刊启示:

本日为马厂起义纪念日,本报同人休假一日,明日无报,五日照常出版。

1924年9月13日发布休刊启示:

明日休刊,秋节,本报休刊一日,从十五日照常出版,此布。

此时期的《人民日报》在1948年9月1日(第79号)报眼刊登《本报启事》:

“九一”为记者节。本报循例休假一日,二日无报。三日照常出版。

1949年7月7日(第383号)报眼刊登《本报启事》:

“今日为‘七七十二周年纪念日。本报放假一天,明(八)日无报,九日照常出版。”

1949年5月1日(第317号)报眼刊登《本报启事》:

“今日为‘五一劳动节,……今日本报放假一日,二日无报。希读者注意。”

以上的例子说明,在当时,逢公共的纪念日或像中秋节这样的重要节日报纸选择休刊也属常见,在休刊的时间长短上没有一定的规定,休刊日期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休刊期间是否出号外完全报社自己做主。

究其原因。首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战乱纷繁,社会动荡,报业经营管理缺乏统一、严格的规范,或者即使有相关规范也难以推行。其次,当时“自由、独立”等西方新闻理念已经被广泛传播,深深植根于报人思想中,这一点在报业休刊问题上也得到了体现。报纸选择纪念日休刊也成为当时报人表达政治倾向的一种方式。

(四)建国后报纸休刊现象的消失和重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加强对报业的整顿和管理,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报刊网络,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管理,1954年又全面学习了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报纸休刊问题也得到规范。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曾于1949年12月23日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规定为全民法定假日。报业自然可以享有法定节日,以《人民日报》为例,其休刊多在这四个法定假日。从1950年到1954年,每年元旦、春节都会休刊一天,另外,1949年10月7日休刊,补休国庆假期,从1950年和1954年逢劳动节报社放假,报纸休刊一天。直到1954年全面学习苏联报纸工作经验以后,报纸节假日停刊的传统彻底结束。

然而都市报的创办,又让消失了几十年的节假日报纸停刊现象重现。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随后各地都市报纷纷登台,各显身手,逐步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不少都市报选择在“五一”、春节等节假日停刊。笔者没能找出究竟哪家都市报最先在节假日停刊,然而据查找到的资料来看,最迟1999年已经出现都市报节假日休刊的现象,发表在《报刊之友》2000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写道“去年10月1日,即举国欢庆新中国五十华诞之际,笔者在本省某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假日休刊通知》,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报国庆节假日期间(10月2日—10月6日)休刊”。另外从《华西都市报》电子版来看,从2008年起每年春节头版或二版都会出现春节休刊启示。

2005年,为促进我国报业的发展与繁荣,规范报纸出版活动,加强报纸出版管理,当时的新闻出版署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并于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条是这样规定的:“报纸休刊连续超过10日的,报纸出版单位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休刊备案手续,说明休刊理由和休刊期限。”这一条款既规定了报纸休刊的时限,同时也给了报刊一定的自主性。

二、针对报纸节假日休刊现象的论争现点梳理

(一)对报纸节假日休刊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

早在1932年,《文艺新闻》于1月11日第3版上刊登了《新年新闻风景拾缀》一文,作者尖锐地指出,当时各大报刊在节日停刊行为是受广告收入多寡的左右,对报业只顾经济利益的行为加以批判。而相隔不久,《民声周报》第15期也发表文章《国难中的报纸停刊》,作者袁青华痛斥报纸在战事激烈、国难当头之时,不能积极报道时局变化。依然在元旦停刊数日是“只谋私利,不图公益”的行为,直指这种行为“在平时已属不应该,在国难当时更不应该”。时人对于报纸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读者需求在节假日休刊一事的批判由此可见一斑。1935年9月20日,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在《立报》创刊号上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发刊词,提出了四个办报原则,其中之一即为“除环境及不得已原因外,我们认定,报纸对于读众,乃一种无形的食粮和无形的交通工具,应当终年为读众服务,无论任何节日,概不许有一天的休刊”。这一原则的提出也表明了他对报纸节假日休刊行为的反对与批判。

时至今日,对报纸节假日休刊行为的批判从未停止。陈敏在《对节假日报纸休刊的思考》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在众多文章中非常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作者首先从媒介伦理的角度指出报纸在节假日休刊本质上是对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的背离,其次从报纸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选择这一行为部分出于增加自身经济收益的考虑,但从长远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报纸在节假日的休刊无异于在媒介竞争中自行放弃争取受众的机会,得不偿失。

何镇飚教授自2005年起就开始关注报纸春节停刊这一现象。他立足于宁波,放眼全国,对多地市都市报春节停刊现象进行了调研,对这一现象加以批判的同时,从媒介经营和媒介责任方面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具创新性的观点是,现行体制下,外来报纸不可能进入地方化的生态环境,本地都市报垄断地位的无法打破,缺乏竞争动力。但其将春节期间日报休刊视为纸媒消亡的前奏之一,着实有过度解读之嫌。例

另外还有不少学者从受众利益的角度对假日停刊的媒体进行问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直言:报纸假日休刊是对忠实受众的忽视。吴飞教授认为。“如果订阅者事先并不知道报纸会有这么长时间的休刊,应该是一种商业欺诈(短斤少两)的行为”。《新闻实践》副总编辑章宏法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不知该报的订户是不是感受到了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味道?在坚持纸质传播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传播方式才是完善新闻服务社会和民生的有效举措。既然知道要满足广大读者的新闻需求,为何还要休刊,不给读者看报?如果真心为读者服务,正常坚持出版报纸不就行了?不会用微博的老年读者能粉你吗?”声反问,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还有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进行批判,如署名山中汉的作者在《报纸有休刊的权利吗?一“休刊启事”的启示》一文中,以合同法为依据,以具体案例分析指出,都市报假日停刊“这一行为不仅具有明显的违规、违约性,更具有欺诈性”。

(三)基于现实媒介环境对报纸节假日停刊表示理解

自2012年报业出现下行拐点之后,近两年纸媒经营在整体上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在2014年传媒细分行业的数据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报纸发行收入,报纸广告收入则是连续4年下降。根据蓝皮书课题组对30多家都市类报纸的最新调查结果,2015年第一季度报业广告下滑更为严重,普遍下降20%以上,个别报纸下降幅度高达30%,发行量也普遍下降,其中汽车、房地产等传统广告大户的流失情况最为严重。另外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的数据,2015年前5个月,报纸广告降幅高达32.0%,资源量降幅达到33.7%。报纸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酷的媒介环境,来自新媒体平台的压力巨大。鉴于此种情况,不少研究者对于报纸节假日休刊表示理解。

例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当前报业采取假日停刊而转战旗下新媒体平台的做法既跟国际主流媒体是接轨的,也是与国内受众需求的变化是相契合的。充分表达了对报纸节假日休刊的理解与肯定。

最引人关注的是《新媒介生态诱发纸媒假日休刊》一文。在文中。作者一方面肯定了新媒介生态下都市报假日停刊属于理性行为。另一方面,还系统分析了假日媒介市场的态势,指出在目前的媒介生态下,不受政策保护完全市场化的都市报,其所受新媒体的冲击最大,其冬天也更为寒冷。并认为假日停刊可以成为报纸经营者试探媒介市场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观点让人拍案称奇,但可行性和现实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考察。

除此以外,也有学者和业内人士为都市报假日出版工作进言,成都大学中文系教师杨涛认为,“只要我们树立全新的办报理念,注重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多层次开掘,解决好市场导向和原有营销理念之间的矛盾,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自费订阅观念,丰富零售渠道、全方位地为广大读者提供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科教、生活等信息服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那报纸在节假日确实有广阔地发展空间和潜力。”温州晚报副总编辑王向愈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则认为“节假日报业市场空间广阔,并提出了三条建议,包括推陈出新,调整采编体制;有的放矢,满足读者需求;多管齐下,品牌营销制胜”。

由此可见。对于报纸假日停刊的批判主要围绕媒介责任、媒介伦理、媒介经营等方面,理解的声音则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

三、结论

第一,报纸节假日休刊现象在我国报刊发展历程中属于常态,放眼国际也非我国独有,无需过度担忧,更不足以将其视为纸媒消亡的征兆。但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自近代我国报业出现之后,报纸节假日休刊现象就普遍存在,其中春节、元旦休刊为业内约定俗成,其他重要节日、纪念日休刊现象也较为常见,各报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不一。而对比其他国家,俄罗斯和德国的报刊杂志在节假日期间最常规的选择也是休刊,但休刊传统的形成原因不一样。俄罗斯节假日休刊主要是沿袭苏联时期的报纸休刊实践。德国报纸在节假日休刊的传统则主要是文化的原因。我们可以充分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报纸节假日休刊过程中应对媒介竞争的措施。

第二,扭转都市报发展困局绝非仅靠假口不停刊、极力维持全年出版就可以实现的。我们应当意识到,近年来报纸销量、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报业自身和外部媒介生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能以偏概全。而如何扭转这种局面,使都市报不断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获得新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

第三,认真研究报纸假日停刊后的媒介市场,将有助于寻求报纸发展的新突破。此番都市报大量休刊,假日媒介市场究竟呈现出哪些特点,急需学界和业界系统研究。新媒体表现虽然强势,但其自身的缺陷注定将给都市报留出特定的生存空间,依据新媒体生态提供的市场空间,探寻适合新媒介生态环境的都市报的内容模式,才是都市报在新型媒体生态自我演化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在如今媒体繁荣的情况下,报业从业者应当更新自身观念,不能再将受众视为简单的报纸阅读者,而应该将他们定位为用户,向新媒体学习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服务意识,积极探寻转型之中的发展新路径。

猜你喜欢

常态历史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历史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跨性别穿衣,时髦新常态!2016S/S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