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作用探析
2016-05-14沈荔丹
沈荔丹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责任意识、滋养心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行为引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中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因该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自己的行为。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曾经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修身内省的自我要求等,这些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对当代大学生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1、个体意识强,缺乏合作与包容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在思想行为上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敢于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坚持己见,渴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他人的认可。当过分强调自我,个体意识过于膨胀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往往容易意气用事、自傲自负,不善于换位思考,习惯于严以待人、宽以律己,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缺乏团结合作和兼容并蓄的意识。
2、热爱学习,但学习目标实用性、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迫切的要求,表现在学习上,他们热爱学习,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可以日夜奋战。但是他们的学习目的实用性,功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读书与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倾向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对文、史、哲等塑造人格,但却不能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学科则敬而远之。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用性、功利化。
3、表现欲强,但缺乏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他人和社会都有一定的热情,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学之间也可以彼此分享,包括物质分享和感情分担。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责任意识淡薄。无论是“啃老族”的出现,还是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屡见不鲜,都是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4、勇于追求新鲜事物,但荣辱界限模糊
当代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用“求新”、“求异”来表现自己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暴露出荣辱观模糊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情侣间的亲密、公共场所吸烟、食堂吃饭不排队等现象,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自由开放,对不道德的行为不予抵制,对光荣的行为也不赞扬,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朴准,荣辱界限模糊。
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能够改变和塑造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其深邃的思想至今仍然启迪着现代中国人,在德智体美的教育上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的特点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
(一)用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追求人格的高尚和道德的完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忌别人的需求,不能只顾自己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别人的存在,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应该怎样对待他人。
当前部分大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味索取,不知付出,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缺少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大学生应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以身作则,以诚待人,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用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礼恭谦让、互爱互助的校园新风尚,对他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展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二)用耻辱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所谓耻辱感,是指个体对自我过错所产生的内疚、痛苦等体验。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行己有耻”,意识是说人应该能够用耻辱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孟子也曾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在他看来,是否有羞耻之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做事要知廉耻、明是非。
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扭曲,荣辱观界限模糊,有同学甚至走向了反面,视奢华为荣,贫寒为耻,视不劳而获为荣,努力奋斗为耻。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引导教育中,要传统文化中的耻辱感教育融入其中,使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判断标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优良的个人行为习惯。
(三)用担当精神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深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都体现出我们祖先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要么放纵自己,追求享乐,对自己、对父母不负责任,要么将目光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发展上,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忽视了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应借助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深对责任担当意识的了解,比照自身的不足,树立新时代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责任和担当意识,才能更好的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用人文精神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文精神得以培育的文化沃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关系,“君子和而不同”的多样性哲学等思想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知识的学习,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其知识结构单一,专业面狭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才”。只有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才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发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关系到民族的兴亡。不仅要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更需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蓓,刘建宏,肖雅锟.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J].唐山学院学报.2008(3):105.
[2]彭媚娟.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2):181.
[3]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7.
[4]孙贝贝.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