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音乐创作的意识思维
2016-05-14吕开义
吕开义
摘 要:新时期运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创作生产出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是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音乐创作出发,浅谈新时期的音乐创作所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创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文艺创作;音乐创作;时代背景;时代精神;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95-01
新时期,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明显的标志就是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技法和手段等都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技法自由的作品,也出现了一些有不良倾向的作品,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违背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的思潮,影响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对于音乐创作和批评来说,掌握和运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文艺界所出现的一些优秀作品或不良倾向,大都与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或落后的创作方法有关。那么,新时期我们应该创作出什么样的音乐作品?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创作理念?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下面,简要谈谈笔者的见解。
一、结合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创作必须反映时代特质,表达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一方面,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必须参照经济、政治来探索和确立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音乐包涵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大众心理多重反映的深层内涵。音乐的创作必须迎合人们心理的潜在需要,才能受到社会认可,才有成为优秀作品的可能。换言之,时代精神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时代的主题对音乐题材和创作方式有重要影响。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民需求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和市场的作品。正如列宁在论及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特点时所指出的,“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使之发展”。
二、与民族文化契合
音乐创作不应该脱离民族文化,应该从民族文化中攫取资源。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国外看,很多国家的音乐创作中都贯穿着民族主义的色彩。作曲家使用民间歌曲和舞区或者创作带有民族风格的旋律,有意让他们的作品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族主义作曲家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或者风景中吸取灵感创作歌剧和标题音乐。
从我国的情况看,刘天华、贺绿汀、施光南等一大批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保留了浓厚的华夏音乐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多种文化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对我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多样化的艺术观念、音乐思维方式以及多层次的音乐表现形式正在形成。同时,受西方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影响,一些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行为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念出现了明显变化,在音乐作品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采取轻视排斥态度,在创作技法、题材内容、音乐表现手段方面呈现出“西化”和去“传统化”的现象。音乐创作需要把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大众音乐作为创作活动的技术基础。
音乐创作不能盲目跟随西方音乐创作,一味照搬西方的作曲技术,只有结合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音乐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并经久不衰。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面对新时期的现代派音乐、无调性音乐时始终没有脱离民族的音乐传统,她遵循“移步而不换形”的艺术发展规律,顺应了中国听众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其美学思想和二胡演奏艺术声腔化的音乐创作理念为中国二胡艺术开辟了宽广辉煌的道路。
三、与时代特质、民族文化实现互动
文化是一种适应方式,音乐文化是从音乐的角度展示的一种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适应方式。“音乐也与人类社会平行发展,有着同样的结构方式,社会变了它也跟着改变。它不是以线型的模式演进,而是陷于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与循环性中。”对音乐工作者而言,只有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转型时期把握住创作的方向。对此,習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音乐创作应该能够转化为构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动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多诺曾在《论音乐的社会情境》中侧重对历史和现实中音乐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抽象的、观念性的艺术,只有当声音结构突破了它的感性存在并转化为某种精神载体时,才成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习近平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音乐创作应引导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灵活易变,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加上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人们对价值观的选择和定位会引发深刻的社会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看,一些充满消极、颓废情绪和带有暴力色彩的作品不但具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受到追捧和模仿。这种现象表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尚未完全巩固和建立起来。习近平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永远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聆听我国近现代不同时期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爱国主义情怀,都能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心声。从民族器乐作品来看,20世纪50、60年代有《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山村变了样》《赶集》《春诗》等一大批反映时代发展的经典作品;20世纪70、80年代有《战马奔腾》《葡萄熟了》《洪湖人民的心愿》《蓝花花叙事曲》《江南春色》《长城随想曲》《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等优秀作品。但近年来民间采风式的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作品数量不足。很多音乐作品过于西化、抽象,甚至与民族文化相悖,实际上丧失了社会动员的功能。文艺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应该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服务。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时代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探索具有中国特点同时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音乐创作技法,从事创作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时代主题对音乐主题、体裁和表演形式的影响”以及“音乐在时代变迁中发挥的功能”。从民族器乐作品看,鲜明的时代性除了体现在作品体裁和内容方面,还体现在富有时代特征的创作技法、速度、节奏、调式调性安排、曲体结构、精神内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趋向等诸多方面。简言之,只有把握时代特质,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才能塑造永远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音乐创作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音乐工作者们需要在创作中要积极传播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高扬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注重再培养和发展民族感情,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问题,从而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就新时期音乐创作进行了论述,望能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沈念慈.试论艺术审美中民族意识的发展问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2]段建淑.浅谈新时期歌曲创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2015(19).
[3]明言.中国新时期以来歌曲创作鸟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4]马凌云;宋军.谈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J].艺术教育,2006(05).
[5]王文婷.谢晋电影与他的时代精神[J].电影文学,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