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危机管理及其策略研究
2016-05-14安玉稳
【摘要】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是中小金融机构,内控管理还不够完善,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保障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农信社危机管理的现状,建立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以期对农信社完善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危机管理 农村信用社 银行危机 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面临的经营环境、发展模式和经营风险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公众和舆论的关注显著提高。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种突发事件对农信社的不利影响,加上农信社自身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农信社面临的危机风险日益加剧,各种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若农信社危机处理不当将影响自身声誉,甚至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公众恐慌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地方金融稳定,做好危机管理是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农信社危机管理现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危机,农信社作为中小金融企业更是如此,农信社规模和资本金相对小,抗风险能力弱,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由于政策的变化、产业的调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信社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所处的环境更复杂,在经营中会面临更多危机。由于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农信社普遍存在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危机管理制度欠缺,农信社未开展与发展相关的危机管理文化建设,没有根据风险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危机管理培训,危机防范应对措施尚未建立。
三、农信社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农信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不同,国有银行属于一级法人体制,资本实力强,内部管理相对完善,抗风险能力强,而农信社属于多级法人体制下的中小金融企业,属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浓厚的地方特性,农信社在内控建设、科技研发、风险防范、政策掌握、危机管理等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处于弱势,在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准入放开、银行混业发展、利率市场放开、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信社开展危机管理更是迫在眉睫。
(一)危机管理是农信社金融业行业属性的需要
农信社属于金融行业,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高风险要求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风险防范措施。在风险防范上,管理者能对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判、预测和防范,根据不同领域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做好防范工作,危机的防范要做到“宁信有不信无”,只有充分做好风险防控才能保障农信社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危机管理是农信社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
农信社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是以信用为主体服务的基层金融机构,由于客户金融知识缺乏及农信社内部管理监督不到位,近年来发生了不少金融社会风险,如:2014年3月24日至26日因社会谣言,射阳农商行发生了客户集中取款事件;2015年7月13日山西大同天镇县发生农民被“贷款”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农信社开展危机管理势在必行,管理者必须树立危机意识,经营中要有“生于忧患”的意识,更要有“死于安乐”的危机和防范措施。
(三)危机管理是农信社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在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放缓,产业重塑,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面临生死考验,农信社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信社必然会因为市场变化而遭受资金损失风险甚至是流动性风险,开展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四)危机管理是农信社应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农信社由于人才和技术等原因,科技薄弱成了经营发展的短板。互联网金融资金汇划更方便快捷,资金清算不仅仅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清算,还包括客户、战略合作方和第三方支付等,结算程序更复杂,涉及范围更广,客户关系更复杂,如果稍有差错或漏洞就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甚至是灾难。最近几年,农信社等银行金融机构发生的客户银行磁条卡被克隆取款事件较多,作案人员技术高,团体作案,分工细,且跨省甚至跨国作案,案件防范难,侦破难,侦破成本较高,对农信社负面影响较大,开展危机管理是农信社应对网络发展的需要。
(五)危机管理是农信社应对自然风险防范的需要
近年农信社受自然灾害事件案例数不胜数,2018年1月10日发生的特大冰雪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波涉19个省和地区,冰灾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封路,农信社网络中断。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700余人死亡,汶川农信社的人员和财产资金等遭受巨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657万元。2014年7月18日,特大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台风造成海口交通和供电系统瘫痪,“威马逊”台风造成海南131.1万人受灾,18.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5,1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海南省农信社因台风影响计算机核心系统被迫关闭。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紧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极大,如地震、台风、洪灾、泥石流、火灾等,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会带来危机,农信社要防范于未然开展危机管理。
(六)危机管理是农信社应对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互联网、移动终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信息传播更自由、更快速,传播渠道多,传播范围宽,负面信息对农信社的破坏性非常大。签于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农信社应未雨绸缪,建立危机管理内控制度。管理者要掌握危机的诱因、特征和规律,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应对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在紧迫的时间和危机的关头做到临危不急,迅速有效地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危机防火墙,把负面影响控到最小,损失降到最低。
四、危机管理策略
(一)开展农信社危机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性较高,金融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引领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和修正企业文化,使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农信社应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文化建设,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要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员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见危机,危机发生时能正确化解危机、化危为机。
(二)建立危机管理制度机制
农信社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危机,但农信社大多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制度,这会导致农信社在经管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危机,危机爆发后不能快速作出反应,最终会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农信社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如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应对处置机制,这有利于农信社较早发现危机苗头,及早处置危机,在危机发生时能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住它,不让它放大,做到应对自如,处置不被动,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开展危机管理培训
农信社应建立危机培训机制,根据管理和岗位的不同开展不同的危机培训,对高管人员、中层管理和一般员工开展危机应对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全员危机意识,提高员工识别、防范、处理危机的能力。用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进行模拟训练,开展危机心里素质训练、相关部门协调、应急措施实施、危机管理宣传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特别是管理干部解决复杂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通过培训掌握危机管理基本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
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了危机发生的规律就能及时发现危机苗头,提前做好危机应对和危机处置,农信社应建立危机监测长效机制,实行危机管理分级责任制。根据危机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危机实行不同的责任管理。如根据危机影响的程度,将危机预警监测分为绿色警戒、黄色警戒、橙色警戒、红色警戒四个级别,按照不同级别的预警实行不同的处置方案,这样可维持危机处理事件的正常秩序,有效化解和处理危机,化危为安。
(五)做好危机管理沟通
危机不可避免,危机发生时要正确应对:一是不能掩盖危机,不能回避矛盾。二是要做好沟通工作,沟通中一定要本着诚心诚意的态度,不能推卸责任,危机处理要能迅速切割,实现危机的隔离,要有舍得的忍痛。三是危机有最佳处理时间,在最佳处理时间内要力争完成危机处理,否则因危机付出的代价会更高,危机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危机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会更多。四是由于危机的紧迫性,因此危机处理不能按日常程序或普通思维来解决,有时要用超常规的思维来解决,避免危机扩散。五是与上司、下属和社会公众的交流是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要加强上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把危机控在一定的范围内。
(六)沉着应对危机处理
危机具有破坏性,这种破坏性甚至是灾难性的,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将会影响到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小事情会演变成大危机。危机发生后,管理者要做到反应快捷,处理及时。一方面应在极短的时间用最精干的人员调查事故原因,原因真相调查后要实行及时切割分离,把危机控在一定范围内,要安抚受害者,尽力缩小事态范围;另一方面应主动与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介,特别是要与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传媒沟通联系,掌握危机主动权,及时说明事实真相,尽力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传媒的支持和谅解,减少公众的猜测和误解。
(七)加强危机舆情监测防控
舆情监测是危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舆情监测如不能有效控制,一个较小的危机也会给农信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蝴蝶效应波及其他银行。舆情监测要有专人负责,实行24小监测。兵贵神速,当危机发生时,抢时就是抢命,要抢占先机,夺得话语权,时间越滞后,舆情越被动,成本越大。舆情监测要主动及时,要把事实真相第一时间向大众公布,及时消除谣言和误解,要加强与公安有关部门的汇报,通过公安科技力量做好监测,要与政府宣传部门做好正面宣传,维护农信社的声誉和形象,减少危机负面性。
(八)危机恢复重塑形象
危机的发生,会对农信社造成不同的影响,危机处理后还要做好危机恢复和农信社公众形象的重建。针对形象受损内容和程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关活动。危机发生时更要加强内部管理,做到内紧外松,保持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与公众的联系和交往,敞开大门,欢迎公众的参观和了解,通过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洁、安全有序的经营环境消除危机负面影响。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向公众展示农信社的形象,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农信社的不良影响,只有当农信社的公众形象重新建立时,危机才能真正的转危为安,危机处理才算圆满完成。
五、结语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只要掌握了危机的基本规律,适时、适当地做好危机处理,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发展机会。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信社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农信社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升危机处理能力,不断加强对自身管理建设,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巩固经营成果,才能实现农信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江.管理沟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李冰清.农村信用社危机管理之浅议[J].经济师.2013(9).
作者简介:安玉稳(1975-),男,云南沾益人,本科学历,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