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文献综述
2016-05-14张曼仪
张曼仪
【摘要】随着产业集群概念的引入,其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社会资本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成为集群融资研究的焦点。社会资本可被表现为基于集群模式的规范、信任与网络。本文以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为大背景,对产业集群、集群融资与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评述,阐述集群模式中社会资本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 集群融资 社会资本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能否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密切相关。但现今,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一方面,内部融资无法实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抵押担保不足、成本高、风险大等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点,不可避免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近年来,集群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得到了学者关注。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关联机构,它们以一特定的产业领域为中心,因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波特还指出集群的地域性和名誉价值性。集群一般被认为有如下特征:一是以某一产业为中心呈现地域集中化;二是以当地文化为背景,形成了大量集群成员特有的规则、编码,具有较强的网络结构特性和社会根植性;三是集群成员企业分工、合作高度密切。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集群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化、集群网络及集群整体优势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后,社会资本概念在经济领域的引入,让更多学者将集群的网络模式与社会资本概念结合起来,以融资为切入点探求社会资本在集群融资中的角色扮演,社会资本成为集群融资研究的关键内容。如Stiglitz(1990)、Besley和Coate(1995)、Ghatak和Guinnane(1999)和Zhang Wei(2013)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契约理论分析了社会资本如何形成集群成员相互筛选、隐性保险、集体决策和行动、相互监督和社会惩罚等社会担保抵押机制进而缓解中小企业困境(张伟,2012)。
二、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最早作为社会学概念,指内嵌在社会结构之中的关系、信任、声誉、规范等资源。随着研究不断发展,经济学家把社会资本引入企业融资领域展开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对于社会资本内涵的界定,布迪厄(1980和1983)、福山(1995)、科尔曼(1988)、帕特南(1993)、林南(2001)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下观点。
一是资源说。该观点将社会资本视为可创造价值并使其他要素增值的社会资源,由群内成员身份及群体网络等形式表现。布迪厄(1980)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对关系网络的占有从而获取的或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中”。任奔涛(2013)由此提出社会资本的两个内涵,即显著影响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个人有效把握的关系网络的规模及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个体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社会资本以网络形式存在。
林南(2001)以社会网络角度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社会资本是通过“嵌入”社会网络获得的,通过该方式个人可以更好地生存发展。斯蒂格利茨(2005)将社会资本内涵拓展为4项:一是形成群体凝聚力的隐含共识;二是关系网的聚集;三是区分声誉的途径;四是促进了组织群体发展的由管理者形成的组织资本。
二是规范说。该观点以规范、制度和信任为切入点。科尔曼(1988)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社会个体因利益进行相互交换而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它既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社会资产。表现形式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等。
帕特南(1993)在此基础上,将社会资本由个人上升到集体。他以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区为例证明公民社会网络能够促进团体协调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因为任何破坏网络中相互信任的行为将受到惩罚。由此帕特南将社会资本赋予了组织内涵,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我国学者杨雪冬(1999)承接前人看法,指出社会资本可被表现为在同一集体中个体与其他对象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共识关系,包括共同认知理念与行为规范。孙丽军、石磊(2003)再次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包含信任、关系网络的规范,它以隐含共识为基础,提高了社会效率。
社会资本的制度表现依存于规范观。武考克(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与网络制度之间关系的延伸。阿尔布罗(1999)指出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社群组织并催生了可靠社会关系。制度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表达。
三是能力说。波特(1993)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体在所处网络中获取其他有利资源的能力,该能力依附网络,是嵌入社会结构的结果。我国学者李慧斌和杨雪冬(2000)、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刘松博(2008)等均认同社会资本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通过与他人、与社会联系获得其他资源的能力,是其拥有的各项关联关系总和。社会联系是企业运行方式之一。
(二)集群中的社会资本
集群中的社会资本来源于集群网络,是集群成员企业与其他关联部门之间形成的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它制约、影响着集群的发展。集群社会资本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聂鸣等,2004;张岚东,2003):一是规范。根据聂鸣(2004),个体在生产过程及行为互动的必要理解之上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范式与规则章程即为规范,在集群模式下具体表现为可改善集群成员间关系的政策及可促进成员企业合作互动的规则制度等。规范促进了成员信任与良性互动,实现了集群关系网络质量的提高,并形成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隐含知识的产生与流动。隐含知识指只能通过成员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和私人交往才能实现转移的个体经验与技能。拥有共同隐含知识使成员彼此信任,形成集群凝聚力,这是集群成长的关键驱动力;三是合作网络。信任是合作网络建立的绝对基础,因此才能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在集群内多形式产业链上的快速扩散,形成集群独有的合作网络。合作网络提升集群互动度,推动集群内部不断创新。
柏尊华和聂鸣(2004)还提出,产业集群有强化社会资本的作用。集群模式使得社会资本集聚从而增加“量”,集群网络结构使得成员企业联系紧密从而提高“质”,集群的地域集中与环境根植性造就了社会资本难以复制与转移的属性,社会资本固化又促进了集群的发展。
此外,集群内社会资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与补充着集群制度,社会资本的兴盛与衰减与之具有联系。斯蒂格利茨曾指出社会资本与市场成熟度呈倒U型函数关系,这可类比于集群与社会资本的演进。在集群早期发展欠缺时,社会资本可通过关系网络形式实现资源配置,弥补因制度缺乏造成的分配机制的缺失;当集群发展趋于成熟时,强制性法律替代道德约束,集群正式规范制度取代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存量由此减少。
三、集群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作用研究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已成为集群融资研究的关键内容。社会资本对集群融资的作用主要从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两方面展开。
(一)社会资本对集群融资的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学者们从社会资本和集群融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契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内嵌在贷款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在集群融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阿克塞尔罗德(1981)提出社会资本是博弈重复的关键因素,证明当博弈次数足够多时交易双方更易守信合作。汤克斯(2000)指出社会资本“易失难得”的特性使其可以充当有效的惩戒工具。社会资本还可通过成员“自选择”、“声誉机制”、集体决策和行动、共同监督和社会惩罚等机制,发挥社会担保抵押的作用,这提高了企业对合作伙伴进行甄别、筛选和监督的有效性,增加了对企业正确使用贷款和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完全和担保抵押缺失问题,并将银行获取信息、甄别、监督、强制履约的部分成本转嫁给企业集群,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和信贷配给问题(张伟,2012)。
国内学者主要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入手,分别以变量数据和理论模型为工具,证实了社会资本对集群融资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该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加集群融资的信息对称程度;二是社会资本充当了融资“软担保”,起到了增信作用;三是社会资本促进了集群整体优势的形成。
吴晓瑾(2008)以社会网络、交易网络、生产网络和区域文化为度量因素,验证了集群内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及其融资便利度与社会资本呈正比,较高的社会资本反映了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水平和更加便利的融资条件。赵梓皓(2009)以邳州地区板材产业集群企业与毗邻邳州的姚集、古郑地区的游离独立板材企业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证实了集群融资优势的存在,验证了集群内部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便利程度有正向积极影响的假设。
宋羽(2002)认为集群中小企业间因资源经验等交流形成了网络关系,关系网络内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信誉,为集群融资做了良好的信用铺垫。陈祥槐(2003)认为社会资本可促进重复博弈和充当惩戒手段的良性循环,当社会资本即失信成本过高时,企业会选择守信并进行长期博弈行为。陈军、曹远征(2008)通过融资模式对比指出社会资本以社会网络与信息共享模式有效增加了信息对称度,促进了农贷市场发展。寿志钢(2011)从银行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利用集群企业社会资本评估企业还款意愿。社会资本还在集群融资中充当“软担保”、社会惩戒的角色,这大大减少了企业贷款违约几率,增加了银企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刘轶、张飞,2009)。
此外,魏守华(2002)认为集群企业社会资本是由企业间长期交流互信产生的,这让集群企业获得了单个分散的企业无法比拟的群体合作优势。同时由于集群模式决定了社会资本无法复制模仿的特性,集群企业获得了竞争的优势,并由此增强了集群融资便利,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赵强等(2005)提出企业家诚信、合约守信、生产高质量等信用的汇总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
(二)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
较之前者,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消极功能的研究深入性不够且多停留在表层分析。
闭合的社会结构既是社会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也是产生消极功能的根源(青木昌彦,2001)。波特(1998)总结了集群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一是社会资本的排他性使集群网络进一步封闭;二是闭合的网络结构强调了个体对服从,遏制个体创新导致集群僵化。
我国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研究。陈晓红(2007)认为社会资本在集群内形成的固定文化及特性使外来企业很难进入集群内部,从而对集群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池仁勇等(2011)以浙江集群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证实社会资本会导致网络平均中心度和网络凝聚系数的上升,这遏制了集群抵抗风险的能力并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传染。江小林(2012)研究指出,集群融资存在规模效应递减,网络规模过大导致集群失信率的提高。且当社会资本高的企业自身项目成功率低时,其会寻求成功率低的企业形成集群,这降低了集群融资的成功率。
四、文献评述
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使集群融资成为攻破中小企业融资壁垒的一把利刃。同时社会资本的引入,为集群融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集群社会资本是集群企业与其他关联部门之间形成的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它根植于集群网络,更加全面地解释了产业集群在融资过程中的行为动因。
社会资本在集群融资中的作用是研究关键。社会资本作为集群融资的重要资源,其积极作用主要通过增加信息对称度、提升企业信用来获取集群企业融资便利。但目前文献多以集群企业为角度,少有文献以金融机构为切入点分析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融资及其自身的影响。此外,社会资本既是集群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集群融资中潜在风险因素。目前文献对集群模式中社会资本的研究多多描述积极效应,但社会资本不可忽略的网络表现形式,其引发风险是否会沿集群网络传播,对集群融资作用是否存在曲线效应,最优值何在,这将是社会资本日后的研究焦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张伟.国外团体贷款激励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04.
[3]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0-206.
[4]李慧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7-140.
[5]刘松博.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基于组织间非正式关系的观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
[7]柏遵华,聂鸣.产业集群背景下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
[8]陈晓红,吴小瑾.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及与信用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
[9]宋羽.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J]. 经济视角,2009,01.
[10]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刘轶,张飞.基于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2]陈祥魁,宝贡敏.基于信誉和“关系”的企业信任机制比较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06.
[13]青木昌彦.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06.
[14]池仁勇,吴宝.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03.
[15]江小林.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J].理论研究,2012,04.
基金项目: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资本的我国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研究(13CJL023);2.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创新——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研究(2011D005003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