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家族新成员
2016-05-14侯耀新
【摘要】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与美国迥异的鲜明特点和独特范式。中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政策决定了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有鲜明的“普惠性”的特征。本文从互联网的内涵发展轨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的具体特征,最终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普惠 金融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形成了诸如余额宝、P2P网贷、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随着各种类型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认识也逐渐丰富和深化。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国内外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阐述,但目前尚未对这一概念达成共识,本文认为互联网与金融能形成深度融合大多是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形成的新的一种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模式的补充或替代。
二、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相容性
(一)两者内涵的一致性
“普惠金融”译自英文“Financial Inclusion”,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率先使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普惠金融代表一种平等的理念,是信贷和金融融资渠道等的公平性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二是普惠金融体现一种创新。为让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应在金融体系内进行制度、机构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三是普惠金融体现一种责任,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如中低收群体。普惠金融主要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以及普惠金融三个发展阶段.可见普惠金融主要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介入不到或者不介入的领域开展业务。而互联网金融“平等、自由、分享、协作”的精神与普惠金融的理念相契合。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和低门槛的特征使得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开展业务更加便捷。因此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服务群体以及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
(二)目标的一致性
普惠金融的提出是对国际上有关金融排除现象的解决,所谓金融排斥是指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者无法以可承受的成本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公平且安全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因而不得不求助于同样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渠道的过程。普惠金融的目标是真正消除金融垄断和排斥,让每个社会成员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帮助的群体主要是农民、小微企业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互联网金融虽然没有明确的服务群体和帮助目标但是其依靠互联网技术形成的产品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小微企业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金融需求的问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消费者海量的信息的处理可以分析出消费者的信用状况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以支付宝和微信为支付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以追梦网为代表的众筹平台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他们作为金融创新的手段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普惠金融的金融创新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三)服务普惠金融的优势
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依然困扰这企业主和监管者们,究其原因是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贷款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王健翔(2012)调查研究表明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银行要负担高于大企业贷款的8~10倍的贷款成本,然而却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缓释措施,如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达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的6~8倍。这使得银行收缩在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中小企业只得将目光投向高企的民间借贷中去,相关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所付的成本是银行融资成本的2~5倍,如此高企的借贷成本极易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温州中小企业主因无法归还贷款而跑路、自杀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问题
移动支付领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的法律保护互联网上的消费,因此出现了消费者信息泄露、诈骗犯罪、盗卡、恶意支付等问题。电子货币发行商制定诸多“霸王条款”的存在使得消费者无处申诉。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无卡支付新技术存在用户信息泄露而因引发的欺诈现象移动支付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性问题将导致用户资金大量损失从而影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一行三会”是我国对金融业的主要监管机构。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没有明确的界限导致无法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地监管。另外互联网金融下由于经营的业务过程和地点都是虚拟化的,监管范围变大、监管难度增加,现行的现场监管体系难以奏效。如电子货币甚至虚拟货币正在大规模地快速流通和急速增长,加快了货币流转速度、使得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地进行监管以及宏观调控。
四、结论及建议
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小微经济。互联网金融虽然天生与普惠金融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以及当前政策法规不健全等原因的存在互联网金融不可能自动地服务于普惠金融。因此,政府必须制定一定的政策将互联网金融引导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农村经济中去。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01:80-87.
[3]张晶.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4,04:81-85.
[4]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07:3-9+16.
[5]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6]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12-13.
作者简介:侯耀新(1990-),男,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2013(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