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间新闻与《罗辑思维》

2016-05-14张楠

中国广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声音自媒体

张楠

【摘要】传统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性是传统广播节目安身立命的法宝。本文以广播早间新闻节目为切入点,并与目前互联网自媒体环境中成功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进行了比较和思考,结合相应的节目实践,从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角度探讨传统广播早间资讯类节目的制作,进而延伸探讨传统媒体节目的制作方法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早间新闻 《罗辑思维》 自媒体 声音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媒体人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大潮,无非是这么几种心态,喜欢的趋之若鹜,不喜欢的避之不及,而更多人是被互联网的洪流裹挟着前行,即便想观望,也难以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速度,被迫参与其中,或拥抱、或融入、或配合。然而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调整和改变的时刻。

2013~2016年,是自媒体成长的关键时间。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的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客户端以及以运营自媒体为主要业务的所谓自媒体联盟(也可理解为商业化自媒体平台的一种)。由于自媒体本身在短期内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在媒介领域中所引起的重视可谓空前。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网络论坛(BBS)等。

在诸多自媒体的身影中,《罗辑思维》堪称成功典范。2012年底,罗振宇与独立新媒体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音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用6个月的时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音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

从2012年12月初创到2015年10月,《罗辑思维》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人民币。不到3年,《罗辑思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社群。

早期的《罗辑思维》包含语音推送形式,在早间6:30向订阅用户推送,其形式犹如传统媒体中早间新闻的播出样态,也为传统媒体早间资讯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启发。

一、早间新闻与早期《罗辑思维》的异同

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频率,资讯和新闻都会或多或少地成为它日常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八九年前,当传统媒体热衷于类型化电台的时候,音乐、故事、新闻广播频率层出不穷,资讯也同样存在于各个类型化的电台之中。早间时段,又是公认的广播黄金时段之一,由于“天时地利”的造就,早间新闻节目似乎可以作为与新兴的互联网自媒体广播“同场竞技”的一张牌。

现如今,巨量的自媒体节目通过几个主流的互联网音频平台每天都在生产和发布,但翘楚屈指可数。与广播早间新闻同时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的,是如今互联网自媒体中的佼佼者,自媒体声音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需要解释的是,这个自媒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视频、音频、粉丝社群、出版物、商品等在内的庞大体系,本文主要选择《罗辑思维》初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音频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因其与广播早间新闻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在早间发布,都是通过声音传播,都是与新闻和资讯息息相关。(图1)。

从图1不难看出,早期《罗辑思维》推送的音视频内容紧紧围绕着社会热点,取材资讯和新闻事件,很像是早间的一档短小精悍的广播新闻节目。有不少后来成为《罗辑思维》忠实粉丝的网友戏称,早晨如果没有听“罗胖”(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的自称)唠叨那60秒,就会觉得这一天少了些什么。

粉丝的感觉可能是“少了些什么”,《罗辑思维》却着实是给音频媒介内容增加了新鲜元素。一位主播,一段声音,一些新闻内容……虽然只有不定期的短短60秒,但它采用了传统广播的呈现形式,并相较于传统广播在语音推送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第一,基于微信传播,突破了传统广播媒体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限制,用户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使用微信的手机就能够接收节目;第二,节目短小精悍,碎片化传播,60秒钟对于大多数人紧张的早间生活而言,不占时间,可与一些日常早间的事务同步进行,传播集中力佳;第三,节目内容“接地气”,不受传统局限,话语方式不中规中矩,受众乐于接受,且充满思考和人文情怀。

坦率来说,从播音主持专业、节目的规范性和节目的音效音质来讲,《罗辑思维》的音频节目都称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当我们感慨“他的内容我们不能说,他的话语方式我们不能用”的时候,不妨多关注一下《罗辑思维》的可取之处,这将对互联网背景下早间新闻节目(甚至其他节目)的制作和创新有所裨益。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广播媒体中,早间时段节目内容,几乎都涵盖了资讯和新闻的内容。以自然日为生活作息时间标尺的人类生活,无论是乡村广播站的大喇叭,还是路边修车摊早点摊的收音机放送;无论是驾车上班族,还是采用其他交通方式的通勤族,人们在早间时分都乐于接受一些资讯类的东西。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早间时段有着在北京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路畅通》节目,它的年均收听率稳居北京地区前茅。同样在早间时段的新闻资讯节目,收听率保守统计也稳固在4%左右,在相同时段的广播节目中,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也相当不错。根据2014年代理多家国内一线城市广播电台广告的上海品高广告有限公司发布的《媒力·中国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FM103.9新闻/时事类节目22.75%的资源使用效率相较于11.21%的播出比重是十分可观的。或许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早间新闻节目具备让传统广播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实现相同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媒介资源。

二、传统媒体如何摆脱“短板”

相较于自媒体,传统媒体本身的用户黏性不强,内容不够垂直,用户的维护工作大多刚刚起步。仅以早间新闻资讯类节目而言,多数节目依旧沿袭传统新闻节目读稿放录音的模式,听众被动接受。诚然,在互联网尚未发展、自媒体尚未壮大的时代,这种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当互联网自媒体崛起,受众的选择增加,传统媒体的节目便因其整体制作思路的局限而面临听众流失、黏性持续下降的尴尬局面。

那么,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如何才能保持听众对传统媒体的节目的黏性呢?

(一)传统媒体的“声音”必须是高质量的

传统广播从业者是声音的工作者,因此,传统媒体输出的“声音”必须是高质量的。在这里提到的高质量,主要是人的因素,即播音员、主持人。目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才能上岗,这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性有了基本的保证。但是,这个保证仅仅是节目的一部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播音员、主持人认为资讯的播报必须是正襟危坐、声音立起,带有广大受众早已悉知的“播音腔”,甚至“压喉”等并不可取的播音状态。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受众审美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主持人的播报风格也更趋向自然、亲和的审美风格。根据新闻节目类型的不同,在不失端庄大气的前提下,“接地气儿”的播报和主持风格显然更容易被人接受。

(二)细化传统节目区隔时间,有效利用单位时间传播效率

大多数人清晨的第一状态是紧张的,因为上班族早起醒来马上就要进入繁忙的出发状态,符合此刻受众审美需求的“声音”应该是积极清晰的,语速不宜过慢。美国1010赫兹全新闻电台早间《交通新闻》主持人杰夫·麦克、以语速快见长。在2分钟时间内,播报交通事故、航班延误、公共交通、港口情况、停车场空置情况等,虽然内容繁多,但播报清晰,快捷准确。

单位时间内的高效输出,使得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可以完成信息的接收,且精力集中。这需要我们传统的广播节目,在以30分钟到60分钟作为节目区隔的时间段内,有效地利用单元时间,保证听众既不会疲劳,又可以集中精力接收讯息。例如:北京交通广播《1039新闻早报》栏目的资讯部分,根据质量要素要求,每一条资讯不超过120字,按普通播音语速,约平均30秒一条资讯。一方面保证节目输出的节奏是相对一致的;另一方面确保听众不会因某一条资讯过长而产生听觉疲劳。

广播的伴随性,也要伴随受众的心理预期和审美需求。这种伴随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状态。作为早间新闻资讯类节目,清晰的播报和积极的状态必不可少。与自媒体声音节目相比较而言,传统广播的优势在于制作人员的专业性,虽然这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大众审美的需求中,专业性可以为传统媒体更广阔的适应性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三)传统媒体早间新闻要有情怀才能更受关注

《罗辑思维》的主讲人罗振宇,虽有传媒相关学历,但并非专业声音工作者。他的声音谈不上具有多高的专业度和美感,甚至还有些许的口音,但是他的60秒钟脱口秀却有了众多拥趸。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节目内容的人文情怀。即罗振宇自己总结的“用情感共鸣黏住用户”和“用人格思维凝结社群”。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从这一点而言它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是,经由媒体的传播,是非曲直、黑白功过会在受众中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情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情怀的传递,同样又离不开广播的最终出口即主持人这一环节。“在互联网时代,连接的成本迅速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高连接力的节点,价值将越来越快地回归到个人。在很多创新领域,魅力人格都将战胜庞大的传统组织。工业社会用物来连接大家,互联网社会要用人来连接大家。创新就必须要从物化的、外在的东西,重新变回到人的层面进行思维。”①这一段罗振宇的观点,虽有向传统媒体挑战的意味,但不乏对传统媒体不足的指证。网友们的评价是犀利的,很多人会把传统的一些新闻节目归结为形式陈旧、内容枯燥、说话老套的代表,更谈不上“情怀”二字。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1039新闻早报》在“情怀”上作了些新的尝试。自2014年中旬开始,这个节目的第三个栏目,改为“弦外听音”,形式上是采集众家媒体以及互联网可信的现场声音资源,加以评述。这其中,有当事人的话语,有新闻现场的音响,有重要时刻的音源。亮点在于评述部分。对于事实的报道是新闻的属性,但对于新闻的看法和借由新闻产生的态度和观点却可以突显媒体的情怀所在。例如:2016年3月8日的“弦外听音”选取的是“邮包中惊现50只剧毒蜘蛛,仍有6只活蹦乱跳”的消息,其关注的是为了饲养宠物,人们不惜铤而走险走私有害物种入境。最后评述的落点是“人家本来是树上生活的物种,因为您的喜好就把它弄回家里,蜘蛛高兴么?蜘蛛要是知道自己被标价500美元,您考虑过她什么感受吗?剥夺了它的自由,我们就那么心安理得吗?”以被走私的宠物视角看待人类的新闻,得到网友和听众的认可。

当其他媒体包括互联网众口一词的时候,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思维角度,或者基于逆向思维和受众心理考量得出的新态度和新观点,可能容易受到听众好评,甚至扭转一些人惯常“道听途说”得来的小道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传统广播栏目,具备可传播性、可分享性和价值认同属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经由具备专业素质的传统广播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诠释,可以实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时下流行的搞怪、撒气甚至格调不高的互联网自媒体栏目相比,更能传递有用的“干货”和正能量,真正实现媒介传播的价值和效果。

当然,这需要传统广播从业者更注重自身修养的培育,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除了能够将自己的声音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懂得受众的心理诉求和期待。若进一步从受众(互联网称用户)的角度去设计制作早间广播新闻节目,传统广播早间新闻应该大有可为,同样可以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诚然,传统广播媒体的运营与互联网自媒体有诸多不同,本文所谈及的内容,主要从内容制作的角度。与自媒体音频节目相比,传统广播人更具备打造优质音频节目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传统广播人投身互联网去开辟新天地了。如今的主持人已不再是单纯的“肉喇叭”,更不是取悦小部分人的“小丑”。以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塑造的品牌形象,可以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正能量。当然,这也需要传统媒体的管理方式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1039新闻早报》的另一个尝试,是在每次节目结束的时候,增加一段主持人播读“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感悟以及相关资讯,这在与听友的互动中也取得了比较现实的交互结果。在腾讯科技的一份微信内容转发率的统计报告中(图2),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类的信息诉求是受众最为喜爱,并愿意转发的。因此,早间新闻中加入一些相关的内容,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令人欣喜的。在互动平台上,人们讨论、转发最多的也是类似的信息和内容。

传统广播与自媒体,早间新闻与《罗辑思维》,这两者并非对立也绝不亲密,但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传统广播未来发展方向的维度和前提。转型需要时间验证对错,互联网思维提到最多的就是“试错”,传统广播到互联网广播,“互联网+”的概念绝不是“+互联网”。

互联网自媒体虽然发展规模空前,但面临着“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考验。传统媒体虽然拥有互联网缺少或正在建立的优势,但又因传统制作观念和体制的因素,使得自身的发展备受制约。在互联网时代,新生事物的日益壮大是值得肯定的,传统事物的改革和发展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只有与自媒体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才能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辅助和支持。

注释

方婷《创新者罗振宇的商业试验》,《财经天下周刊》,2014年7月14日。

参考文献

1. 覃信刚《类型化电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2. 李南《广播影视中的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声音自媒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