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OPAC书评服务研究

2016-05-14李明鑫田丹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书评图书图书馆

李明鑫 田丹

摘 要 高校图书馆网络书评作为一种新兴的书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2.0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阅读时代下读者书评服务的发展趋势。论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OPAC书评现状,深入剖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高校图书馆OPAC书评的发展趋势是联合模式。

关键词 书评 Web2.0 网络书评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09

Abstract As a new service model, network book review service of academic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brary 2.0. It is a new trend of book review service in the new reading 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AC book review status of academic library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makes a 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ga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inally, it presents that partnership pattern is the trend of the OPAC book review service.

Keywords Book review. Web 2.0. Network book review.

1 网络书评与OPAC书评

书评是一种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活动,通过对图书物质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评论,引导读者理解、利用图书。早期的书评是一种评论性体裁, 在深度揭示图书内容,帮助读者寻找,尤其是选择图书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日益兴盛以及网络媒体的不断出现,书评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1]。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网络书评的出现。网络书评是一种统称,既包括网络化的传统精英书评,也包括大众网民的“网络书语”和“网络读感”[2]。有的评论虽然只是提供了意见性的“好”与“不好”,但这是书评这一传统文体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形式。

根据目前网络书评的内容与形式的区别,网络书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专业评论网站的网络书评、网上书店的网络书评和图书馆的网络书评。专业评论网站的网络书评和网上书店的网络书评应用性较强,运作得也相当成熟。前者以书评汇集人气,后者以书评促进图书销售,都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唯有图书馆的网络书评不以营利为目的。

众多的Web2.0应用向图书馆提示了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延伸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与提升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无限可能。2005年的Talis白皮书所述图书馆2.0的四项原则中的第三条是“图书馆鼓励参与原则”[3],要求图书馆需促进图书馆用户对他们已经使用的和希望获取的资源提出自己的观点。图书馆的网络书评正是遵循鼓励用户参与的原则,在OPAC上接受读者对图书的书评,并将其作为其他读者判别图书价值的参考依据之一。由于依托于OPAC,因此图书馆网络书评也称为OPAC书评。OPAC书评是图书馆2.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以及读者间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

虽然图书馆近年来对OPAC书评日益重视,在功能上不断拓展完善,努力使其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动力,与前两种网络书评存在明显差距。图书馆如何用OPAC书评引导图书阅读,推荐富有思想魅力的图书,推动全民阅读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 OPAC书评现状

2.1 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OPAC书评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05年。伴随着Web2.0的技术与服务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探索博客、维基、微博、社会化标签以及用户评论等应用与图书馆服务深度结合的问题。但这时的OPAC书评研究还只是与其他Web2.0应用一起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如文献4-6等都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分析Web2.0和图书馆2.0如何发展的问题,OPAC书评在其中所占比重并不大。2008年开始以OPAC书评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文献开始出现,并且数量逐年增加。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书评系统建设方面。文献7提出建立专业书评系统的想法,并且使书评系统与OPAC系统进行无缝链接,每种图书的书目记录都应与该书的相关书评对应链接。文献8分析了构建读者书评数据库的具体过程。

(2)国外优秀书评系统介绍方面。黄如花等通过调查[9],分析了WorldCat中用户评论的优点及可借鉴之处。

(3)OPAC书评系统的改进方面。杨九龙等通过对大学图书馆网络书评功能调研及应用效果的规模数据测试[10],指出不足并提出高校图书馆网络书评的改进建议。文献11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利用OPAC书评功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献12实现了利用Mashup技术将豆瓣网的图书评价推介功能和图书馆的OPAC系统融合的方法。

2.2 实践应用现状

通过网站访问以及文献调查法,我们对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OPAC书评应用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

(1)基本技术已经普及。OPAC书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特定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本身提供或图书馆二次开发。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升级,主流软件系统,如汇文、Aleph500等都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书评功能。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是否开启OPAC书评功能。如果图书馆独自进行二次开发,其技术难度也大大降低,因为完整复制一个类似豆瓣的评论网站只需5万元。因此,将OPAC与读者评论进行融合的技术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2)从本地评论扩展到外部评论。本地评论主要是本馆用户发表的评论,外部评论是通过链接或复制的方法将专业评论网站和网上书店的网络评论(如谷歌、豆瓣、卓越和当当等主流站点中的评论)显示在本地。外部评论丰富了评价内容,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参考。OPAC书评内容已经开始走向集成阶段,评论内容由本地评论与一种外部评论融合,发展为与多个外部评论的集成融合。

(3)本地用户参与度低。绝大多数OPAC书评平台都极其缺乏本地评论。如在贺海侠[11]的调查中发现:在使用热评推荐的七所高校中,90%的热评图书仅有一条评论,十大热评图书中排列第一位的最多也只有三条评论,而在借阅排行前20名的图书中仅有少数几本图书有评论。杨九龙等对112所211高校的调查显示:OPAC书评中的本地评论稀缺情况非常严重,98%的高校图书馆在热门图书后的书评数据几乎为零,表明读者参与度极低[10]。

3 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原因剖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美好的实施策略,但在实际应用中,多数OPAC书评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进退两难。这里我们从图书馆与用户两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3.1 图书馆因素

图书馆是开展OPAC书评的直接推动方。从具有开展书评服务的意识,到产生具体书评服务的活动(如组织专业书评内容的收集、激励读者参与书评、增加专人维护书评内容等等),图书馆是决定OPAC书评开展效果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成熟的OPAC书评系统需要图书馆持续的资源投入。按照图书馆在书评服务中资源投入的多少,把OPAC书评服务分为开通级、链接级、内容级、管理级,在满足内容级的基础上,设定专门人员负责OPAC书评的所有相关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OPAC书评服务中,绝大部分都处于链接级。图书馆在更高级别的OPAC书评服务中明显动力不足。作为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图书馆在创新性新服务中一直都是跟随者。虽然,在Web2.0提出后不久学者们就开始了图书馆2.0的研究,但是各种Web2.0应用在图书馆中均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OPAC书评服务正如同其他Web2.0应用一样,图书馆能够开通服务,但却难以获得更多的投入,深层次的服务内容也就无法实现。图书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服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开展深层次服务所需投入,在进行理性评估后才能保证新服务的顺利实施。

3.2 用户因素

OPAC书评离不开大众用户的评论内容,OPAC书评效果的体现需要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长期以来,学者们往往习惯从图书馆主导因素分析问题,从而忽视了用户参与对于OPAC书评服务的影响。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以图书馆用户参与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为对象的研究。但实践数据表明,图书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很难提高。图书馆用户希望看到其他人对于图书的评论,但自己却很少主动发布评论。针对这一现象,单纯从用户激励的角度难以调动用户积极性。短期内的书评活动或是奖励措施能够增加用户评论数量,但从长远来看,图书馆OPAC书评系统依然缺乏持久的用户粘合度。

单一的图书馆OPAC书评系统无法满足用户在交互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满足感,只有将其同其他图书馆Web2.0服务集成为更大的图书馆社区,如书评内容直接同步到用户微博等方式,才能增加用户在社区中分享内容的成就感。通过图书馆社区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在各个服务中的用户粘合度。

由于OPAC书评系统与图书馆社区之间相互依存,因此单纯探索书评系统本身势必无法彻底解决用户参与度的问题,反之则可能会得到理想的效果。如重庆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SNS知识社区的书评系统就得到了不错的运行效果[13]。但高校图书馆社区的构建难度极大,无法与网络主流的SNS社区相抗衡,而且由于高校学生用户组成的不稳定性,随着学生的毕业离校,图书馆社区对其的吸引力会急剧下降,因此建立在图书馆社区基础上的书评系统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天然障碍。

4 联合是趋势

高校图书馆OPAC书评系统走向联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独立的图书馆构建的社区规模小且用户具有不稳定性,只有通过联合构建书评库,才能扩大有用评论的数量,能够将分散在各个评价系统中的评价内容进行综合,增加有效评论的数量,为用户提供更多参考信息。由于OPAC书评系统的评价对象明确且一致,在各种不同的评价系统中都可以方便确定同一本书的评价内容,因此书评系统在协同合作方面容易实施,只需设定书评元数据收割协议,开放评论图书的元数据和评论内容即可。OPAC书评系统联合分为同行联合和跨界联合两种形式。同行联合是图书馆之间的书评合作,而跨界联合是图书馆与其他非图书馆书评系统的合作。

在跨界联合方面,图书馆虽早已有所行动,但只停留于单链的状态,仅仅在其OPAC书评中对豆瓣等书评网站进行了单链接,且链接形式粗糙,只是用ISBN号链接。图书馆对链接方式无法选择,完全根据外界系统开放的链接方式而定。图书馆应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使这种不对等的单向链接转变为真正的合作。例如,通过书评的引导,当外界书评系统用户发现想要阅读的书籍时,图书馆和网络书商都可以作为推荐对象出现在推荐列表中。用户可以选择到图书馆中借阅,也可以到网络书商处购买。由于图书馆中的用户评论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如果外界评论适当引入图书馆书评,能够降低恶意书评带来的影响。这种联合是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的合作尝试,还需要解决许多难题才能真正实施。

同行联合依然处于理论层面,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构建OPAC书评资源共享联盟是图书馆OPAC书评服务长足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协作系统,可以对其他院校图书馆的OPAC书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配置,并加以充分利用,实现各馆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 1 ] 王炎龙,叶维.新时期书评定义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27-30.

[ 2 ] 徐小丽,徐雁,万宇.网络时代的书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4,7(5).

[ 3 ] CARD K, MILLER P. Do libraries matter? The rise of Library 2.0.[2013-07-11].http://www.immagic.com/eLibrary/ARCHIVES/GENERAL/TALIS_UK/T051111

C.pdf.

[ 4 ] 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2-7.

[ 5 ] 刘炜,葛秋妍.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8-12,67.

[ 6 ] 张燕萍,谷皓.Web2.0模式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6):719-722.

[ 7 ] 张素.建设专业书评系统 提高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建设,2009(3):67-68,72.

[ 8 ] 刘艳苏.高校图书馆读者书评数据库构建设想[J].图书馆论坛,2010(5):85-86,89.

[ 9 ] 黄如花,赵玮.WorldCat中用户评论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5):2.

[10] 杨九龙,左阳.基于OPAC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书评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32(4):10-14.

[11] 贺海侠.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OPAC的书评功能[J].图书馆杂志,2013,32(4):72-74.

[12] 沈奎林,杜瑾.利用Mashup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以豆瓣网和南京大学图书馆OPAC结合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87-90.

[13] 袁辉,杨新涯,秦鑫.基于流程优化的图书馆书评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3(4):76-79.

李明鑫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00。

田 丹 吉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吉林长春,130000。(收稿日期:2015-11-27 编校:刘 明)

猜你喜欢

书评图书图书馆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去图书馆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