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东汉士风与文人诗思想内容

2016-05-14刘泽群梁飘飘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

刘泽群 梁飘飘

摘 要:学术界现存的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却是古代诗歌发展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东汉时期的特殊背景影响了士风的形成,同时士人士风和文人诗的创作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极大地影响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这些在文人诗中都具有比较典型的体现。

关键词:东汉;士风;文人诗;思想内容

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在政治军事经济都衰落混乱的时期,文学却展现出巨大的创作成就。而在文学变革的过程中,士人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在东汉社会上积极活跃的阶层和群体,士人的创作风范也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感染,从而体现出时代特有的精神心态,并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在东汉虽然不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但却处于一个关键位置上。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初年出现了文人所创作的五言诗,为诗歌的发展开创了新的语言形式。随着东汉中后期的社会大动荡,一些文人在创作时越来越感觉四言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五言诗就大量产生。东汉文人五言诗与士人士风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充分反映了士人的思想意识。

一、复杂特殊的社会背景

(一)外戚宦官争相专权的政治风云

东汉是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的新王朝,在洛阳重新建立刘氏政权的封建王朝。东汉初期,朝廷对豪强势力有一定的控制力量。在光武之治到明章之治的前60年里,东汉进入全盛时期,期间社会较为稳定,政局比较和缓。然而自东汉和帝开始,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而且东汉的太后大多还不是皇帝的生母。因为东汉皇帝大多又喜于纵欲导致早年短命,所以造成了下一代继任者年龄普遍偏幼。而且皇帝年龄尚小,比较容易控制就不能掌握权力,太后又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这样就极大满足了外戚的利益,外戚专权在所难免。这一时期皇帝废立、官员任用全由外戚做主,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干预政权长期存在。如外戚梁冀先后拥立三幼帝,把持朝政大权达18年之久,还敢毒死皇帝,无法无天。

皇帝们对外戚势力早已心怀不满,桓帝时期借用宦官铲除了以梁冀为首的外戚势力,然而外戚势力的衰退又导致了宦官专权的恶劣局面,以至于“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宦官在干预朝政的同时还干预察举,此时察举演变为宦官手中结党营私的工具,并且还可以保任其子弟为郎官,这就严重侵犯了士人的权益。在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之下,一般中下层阶级的士人很难步入仕途,他们往往四处游学或穷居野处,逐渐形成了士人集团。

(二)多种灾难频发的天灾人祸背景

中国历史素多自然灾害,而东汉时期自然灾难频发尤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为痛苦的打击。据《后汉书·五行志》统计,东汉年间发生雨灾12次、水灾29次、旱灾19次、地震58次、山崩12次、地裂12次、虫灾23次、瘟疫11次、风灾13次、寒灾2次、雹灾15次,还经常出现一年内发生数种自然灾害的现象,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造成了严重损害。东汉末年,黑暗的统治和严重的灾难使人民苦不堪言,国家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边界游牧民族也常常侵犯,对人民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诗人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便是那个时代苦难的真实写照。

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使下层人民大量死亡,也给东汉的士人阶层带来了极大的厄运,曹丕在《与吴质书》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可见在自然灾害的魔爪下士人们也往往难逃一死。由于死亡时刻威胁着士人的生命,此时士人的心态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士人对生死问题和生命的价值问题就有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在文人诗里对于生命观念就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形式。

(三)从宫廷文学到士林文学的文化氛围转移

东汉前期的文学作品仍以辞赋和散文为主,多带有温文儒雅、富丽堂皇的文学特点,大多数作品都是对朝廷歌功颂德。此时的文学主要是宫廷文学,像东汉前期著名文学家班固、崔骃、傅毅等人都具有宫廷经历。不仅在宫中创作作品的文人多,而且在东汉宗室中亦多有擅长文学创作的诸王,譬如刘苍、刘京、刘复,创作诗赋相当丰富。此外,朝廷也往往支持鼓励文学创作,还有文人因为辞颂华美而被赦免罪刑的经历,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宫廷文学的创作。

然而到了东汉中后期,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东汉士人游学盛行,而且无论官学和私学都很繁昌,所以士人不但数量多,还成为社会上一个异常积极踊跃的阶层。另一方面外戚宦官专权干预察举、任人唯亲又阻塞了大批中下层士人的仕途,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使得怀才不遇的士人对现实愈加不满,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也由歌功颂德演变为愤世嫉俗。这个时候文人诗也呈现新的局面,五言诗取代四言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如郦炎、赵壹等诗人都以五言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现出了沉重的压抑感以及强烈的抗争意识。

二、东汉时期士之际遇

(一)兴盛的游学之风

游学之风产生于春秋晚期,至东汉时期更为盛行。东汉朝廷在洛阳设立太学,地方上也有官办学校,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东汉私学尤为昌盛,规模已远远超过官学规模。很多教授私学的老师都是门徒数百甚至还有“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的隆重规模,可见出游访学已成为士人具有的风气。这些游学的士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年龄也大小不一,黄发垂髫皆为了游学的目的四处奔波。由于独尊儒术倡导儒学教育,因而全国各地的士人数量大大增多,所以游学的地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上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一方面齐鲁、河北等儒家文化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士人求学,另一方面南方的会稽、襄阳、豫章等郡又异军突起,荆州的襄阳郡还成为了东汉末年重要的学术中心。同时一些饱学之士虽然处于落后地区,但他们的声望却往往使得很多士人慕名前来求学。在这些游学的士人中,离家千里之外的访学者大有人在,“积十余年”功成还乡也是司空见惯。长期游学的坎坷与困顿为士人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同时也促使诗歌情调趋于悲情。

在东汉前期,士人游学还是为了通晓经学和求学知识。东汉中后期起,游学又不同于以往的风气,它呈现出在游不在学的状况。士人们都是想“学而优则仕”的,然而国家大权旁落,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朝政,还任人唯亲干预察举,中下层士人几乎无法通过常规途径步入仕途,所以往往干谒权贵和游学名士,游学就成了他们入仕的重要途径。东汉的很多名士都是亦官亦师,士人一旦步入名士门下求学,便通过师生关系和名士们形成了休戚相关的织网。凭借着权贵或名师的关系,士人们就更容易获取声望、步入仕途,游学更倾向于结交权贵和名士,目的就越来越倾向政治化了。

在游学过程中,士人也往往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同门结为好友。如果能够结识名士为友,对提升自己名气甚至入仕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为了政治目的去结交的名师和同门,也往往构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团体,游学又成为士人们结党的途径,构成了东汉特有的士人群体。

(二)士人团体和党锢之祸

士人不仅在古代的文化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在古代政治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活动中,议论政事是必不可少的,《后汉书》中叫“处士横议”。东汉后期,士阶层出现了一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品评人物和政事的风气,被称为清议。这个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祸国殃民,和士人们产生了严峻的对立。而对于外戚和宦官,士人的态度也不尽一致。很多士人依附的权贵也包括外戚,外戚专权他们还大可接受,但身为阉人的宦官权倾朝野、祸乱朝纲,这就引起了所有正直士人的蔑视和不满。清议成为了士人打击宦官势力的手段和武器,士人和宦官的矛盾斗争也愈陷愈深。

通过游学,士人们营结成了庞大的党派,而士人的清议又深深触及了宦官的利益。随着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加深,党锢之祸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因为皇帝是凭借宦官的势力夺回的皇权,所以皇帝又往往和宦官狼狈为奸。从公元166年到公元169年,宦官多次诬告士人结党营私和诽谤朝廷,接连发动了两次党锢之祸,数以万计的士人受到牵连而遭受迫害,对士人的心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政治理想受挫和长期飘零的艰辛,使得士人们更加苦闷和失意,在文人诗歌中都有很好地体现。

(三)东汉士人的爱情观念和婚姻状态

东汉中后期,随着皇权的衰落、大一统格局的破坏,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在儒家礼教制度动摇的同时,崇尚自由的老庄思想又重新兴起,使得东汉士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古代婚姻里青年男女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阶级的家长丝毫不考虑儿女的感受,同时还鼓吹父母之命不可违、夫权至上、三从四德之类的迂腐言论。东汉时期这种落后观念虽然仍旧决定着士人的婚姻,但在士阶层里已经出现了尝试自主婚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迹象。如《后汉书·逸民列传》里记载梁鸿举案齐眉的故事,就反映了东汉士人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礼教的有力斗争。

在崇尚自由的同时,汉代的贞洁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儒家礼教十分强调贞洁观念,而对于所谓的“贞妇”统治阶级还往往大加赞扬和鼓励。但随着东汉统治秩序的礼崩乐坏,儒家礼教的动摇,所谓的节烈观也逐渐松散。《青青河畔草》中的“倡家女”也能成为“荡子妇”就说明了士人的贞节观念已经变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恶婆婆赶回家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可见在人们眼中被休再嫁也不是羞耻。而汉光武帝为姐姐刘黄向宋弘提亲、曹丕娶已为人妻的甄氏为妃、蔡琰三次嫁人等事例则有力地说明在统治阶级中都不再限制妇女再婚。

自由恋爱的崇尚和贞节观念的变化让士人们对于爱情不再死板,他们往往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伴侣。自由的爱情观婚姻观往往使得夫妻双方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因此夫妻的感情就更为深厚。所以当士人长期漂流在外时,各在一方的夫妇就不断怀念自己的爱人,并往往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强烈抒发出来。

三、东汉文人诗的思想内容

由于受到士人生活风气与思想精神的影响,东汉文人诗也表现出各异的文学主题,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生短暂的感慨与愁思

东汉中后期,随着外戚宦官专权和天灾人祸的大动乱,士人和其他中下层人民一样经受了极大的创伤。严酷的党锢之祸、战乱以及自然灾害随时可以夺走人民宝贵的生命,现实对士人的心态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他们往往感慨生命的短促,而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抉择也成了士人所思考的一个话题。比如标志着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古诗十九首》,将这一话题表现得显著和突出,在其中的代表作《驱车上东门》里诗人就做出了“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的感慨,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诗人找不到更为积极的出路,因此他仅仅找到一种只图眼前享乐的方式去感悟生命,呈现出悲凉和消极的心态。对于短促的人生,士人们都做出了不同的思索与感悟,如何更好的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也成了士人们关注的共同话题之一,既有《驱车上东门》里饮美酒、穿华裳的消极心态,也有《生年不满百》里诗人对人生的旷达心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同时如《今日良宴会》中还体现了含蓄的哲理: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面对短暂的人生,诗人反而更加激励驱策自己及时建功立业,表现出积极入世的情感心态。

(二)乡土情结

离家的士人对故乡总有一种依恋之情,每当出门在外,对故乡都难免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怀念。东汉的很多士人都是离家千里外出游学,有的甚至十余年才返回故乡,因此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情怀就更为强烈。思乡之情在月夜尤为鲜明,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中: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通过短短几句描写,就可见诗人的深切孤独。客居他乡的感伤和无人关怀的孤独,使诗人不禁泪水沾裳。此类诗歌中又如《去者日以疏》中结尾二句“思还故里闾”即是希望返归故乡,然而“欲归道无因”却点明了诗人欲归乡却归不得的辛酸和失落,也许是因为战乱回乡的道路不通,也许是自己宦游无成无颜回乡,也许诗人心中还有说不出的难言之隐。在这里诗人不仅饱受羁旅的苦痛,还要承受有家不能归的苦楚,它们都是那个时代士人苦难的真实表现。

(三)对爱情的抒发

东汉文人诗还表现了士人们的情感,爱情观念也是影响士人心态的重要因素。由于东汉时期皇权衰落,其倡导的儒家思想地位也随之动摇。自由恋爱的崇尚和贞节观念的变化让士人们对于爱情不再死板,他们往往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伴侣。自由的爱情观婚姻观也使得夫妻双方更为情深意笃,因此士人们长期游学在外,爱人却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思念感伤的情绪。如秦嘉《赠妇诗》三首,叙述了诗人奉役离家,与爱人分离的离愁别绪。其诗句语言朴实自然,感人至深,表露出夫妇间真挚的情爱。如云: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诗数量多达9首,将这一主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类的诗歌大多都以思妇的口吻写成,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等,其诗长于抒情,语言浅切自然、感情真挚,多呈现出悲凉的风格。从这一类诗歌占了大部分的比重看,东汉时期的“游子”数量绝不在少数,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所经受的痛苦也可想而知。

(四)对世间黑暗的批判

东汉文人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乐府民歌的影响,不仅艺术手法上有所继承,在批判社会的精神实质上亦有发展。典型的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在描写胡姬时用大量笔墨突出了她的艳丽与华美,从服装、饰物等多方面极写胡姬貌美,夸张的手法不难看出借鉴了《陌上桑》的蛛丝马迹,同时后文中胡姬以忠于爱情为由断然拒绝恶奴的无理调戏,则将诗歌表现得更有批判性: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此八句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严厉斥责了封建势力横行霸道、卑鄙无耻。在这里,无论叙事手法还是人物形象,《羽林郎》都和《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诗歌不仅突出胡姬坚贞不渝的形象,还以此写出了下层人民对封建权贵压迫的反抗,表现出高度的批判。

同时,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黑暗扭曲,士人们的遭遇也愈加悲惨。这些因素极大影响了士人的文学创作,他们的诗作与前人表现出迥异的风貌,对社会现实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如郦炎的《见志诗》二首,其一以“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自比,同时以“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自勉,抒发了远大的志向。然而在黑暗腐朽的现实中,胸怀大志的诗人非但没有受到重用,反而屡受打压。在其二中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以芝兰比兴,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诗中引用贾谊遭贬的史实,反映了时代排挤打压贤才的事实。诗人以璞玉和千里马自况,却感慨伯乐难逢的悲哀,两首诗以巨大的感情落差表现了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赵壹《疾邪诗》二首中所控诉的感情则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其诗如云: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此诗正如其题目一样刺世疾邪,以辛辣的语言揭露和鞭挞了时代的黑暗与腐朽,充满愤激情绪严斥社会的丑恶与不公。这一类批判现实的诗作,正是士人们遭受政治社会压迫与排挤的真实反映,表现出黑暗现实对士人的沉重影响。

四、结语

东汉文人诗能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对诗歌的仔细琢磨,就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士人对于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思想意识。可以说,东汉文人诗正是展现东汉时期士人思想的最好材料,虽然有的诗歌作者并未留下真实姓名,但他们心中不同情怀却深深烙入了诗歌中。同时可以看出由于诗歌作者大多都是中下层文人,他们的思想就更能代表那个时期失意士人的苦闷意识。作为文人诗歌的新形式,东汉文人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细细研读,以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贡巧丽.文史·文体·文化——汉代五言诗探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6]阮忠.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7]聂济冬.东汉士风与文人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8]蓝旭.东汉士风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9]王轶群.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王雪琪.文人诗在东汉中后期呈现悲观色彩的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4).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
浅谈《笑林广记》的思想内容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陈云群众工作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陈云群众工作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