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阀军队与人民军队对比视域下与社会关系转变研究

2016-05-14周艳康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人民军队对比

【摘要】毛泽东推动军阀军队向人民军队转变,在如何处理军队与社会的关系上,考察古今中外,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际,创造性的在军队的性质、军队与经济关系、军队与国家关系方面进行改变。确保了军、社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军队战斗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军阀军队;人民军队;社会关系;对比

一、军队与政党关系的转变

1.中国近现代军阀社会军阀的“私人”军事力量性质

军队是为服务统治阶级利益而产生的,是统治阶级维持政权的工具,本身具有阶级性,没有可以超越阶级性的军队。军阀军队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军事力量,它拥有军队的模式,却服务于各个军阀势力争夺的非正义战争。

清朝时期,兵制有八旗、绿营亲疏之分,此时对军权的控制比较严格,更有兵将相隔之法,严防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咸丰年间因对抗太平天国起义军失败,政府不得不令地方官绅举办团练,并作为部队进行对抗战争。就是这样的机会,使得地方督抚纷纷招募,也就出现了风靡一时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性武装。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将旧的宗法制、等级制贯穿其中,一改清王朝时八旗、绿营并将分离的制度,采用由主帅、将领、统领、营官、哨弁、什长、士兵逐级递选办法,建立一个逐级服从的私人军队。这样的军队内部兵将内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兵将相隔变为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湘军的组织和精神传给了淮军,淮军又传给了北洋军”在整个割据局面中各个军阀也都大抵如此,兵权严重下移,中央军权开始旁落,以致时任兵部尚书的徐寿衡表示:“我兵部惟知绿营兵数,若其勇营练兵,各督抚自卫之,吾兵部安得之。”,难怪康有为发出“夫以兵部尚书而无知全国兵数,况于调遣训练乎?”之问。

国民党在处理军队与政党关系方面是一个败笔。国民党在构筑自己的支持體系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军队人员的拉拢。从历史结果看,造成了对暴力机关过分倚重的后果,难免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詹姆斯·E·谢里登说:“国民党为了和军阀竞争,不得不发展强大的军事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军队终于控制了党。”这脱离了国家和军队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新型人民军队遵循“党指挥枪”原则

与国民党军队与政党的关系截然不同,新型人民军队坚持“党指挥枪”原则。解放军历来重视和强调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创建之初,就在部队中建立了各级党委。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明确肯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坚持和维护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保证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问题。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解放军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坚持正确斗争方向的决定因素和可靠保证。我军从成立之日起就扎根农村,这是历史和革命特殊时期的需要,具有城市不可代替的优越性。这样的国情社情决定了早期革命队伍成员大多都来自农村,是一支农民为主力的军事力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性质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想混鱼龙杂,对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农民军来说,接受哪种思想怎样接受都是问题,加上封建农民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正确的思想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更需要党的领导和培育。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坚持“进行经常的反偏向斗护”使军队成员有效地克服各种不适宜的思想,思想上迷惘没有方向的农民军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就把劣势化为优势,具有一切剥削阶级军队没有也不可能具有的政治优势。

二、军队与经济关系的转变

1.军绅混合体

纵观整个军阀史,军队与绅士阶层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每个军阀从降生到成熟,都是某些意义上的军绅混合体。

士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层,这种重要性长期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权威而非法定资格而存在,不具备政治内涵。及至19世纪50年代太平军起义的兴起使清政府不得不下令:“诏令各省兴办团练,以缙绅主之。”使这个阶层开始进入官方权利系统,开始控制团练,成为团练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领导力量。著名历史学家陈志让认为“绅”指代那些受过传统教育、拥有功名的士人,其中有些担任过政府的要职显位,有些拥有田产地产。所谓“军绅政权”就是这两类人的联合政权。把1860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称为绅-军政权,后段路为军-绅政权,。就权力结构而言,北洋军阀时代就是从绅军变成军绅的过程,军人成了这一时期发言权最大的人。从政治体制上看,军绅政权主要表现为军国。

军阀军队是属于各个地方势力掌握的私人军事力量,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就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这样就需要各个军事领袖在不同程度上自筹军饷。军队的军官主要考虑的是筹饷来养兵,士兵及低级军官则是想通过从军来谋求一条生路,钱多半来自农业,土地和农民都变成私人军队必须争夺的对象,因此不论绅军政权,还是军绅政权,其权力基础都是土地,由控制土地掌握资源来养兵。

这种军绅混合体性质,使得军队为了各自的“领导”利益而争,军阀混战也即在情理之中。直系军阀为了解决饷需、战费和个人私欲的靡费,就利用克扣军饷、滥报军费、贪污纳贿、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等种种手段敛财,尤其是为了扩充地盘发生过无数次大小军阀的混战。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及至1929年的蒋介石新军阀间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权势而进行的战争。

2.国家专项经费保障下的统一、规范供给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军费问题上,经济来源也决定着军队的服务对象,现代社会各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军费支出都被作为重要的一项单独陈列。军费的保证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建军以来,领导人就十分重视军队供给问题。1939年4月陈云与彭德怀、杨尚昆致电聂荣臻、贺龙等时指出:“为保证军队供给,客服财政经济困难,各部队应依据各地具体情况……以供给部队需要”;1948年邓小平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中央工委电中指出:“其中尤以军队供给标准、供给制度、新区的财经政策、货币问题、节约问题、物资管理制度等为最重要”;陈云明确指出:“军队供给统一于人民革命军事委员军的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总后勤部。

建军以来,不同时期军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在分配上,总体按照统一标准的原则,依据地点时间不同等在特殊的困难时期地方标准可以进行特殊的一定范围内的波动。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2年发布训令,统一规定红军各部队的经费开支标准以统一收支。抗日战争时期,供给经费主要依靠征粮、收税和生产自给。各抗日根据地的所有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仍然过着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生活。关于供给标准,则因各个根据地建立的先后、所处环境和财政经济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现代军队统一采用供给制。供给制是一种军事共产主义性质的生活待遇,是在长期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非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分配制度。

三、军队与国家关系的转变

1.军队私有化,成为军阀割据的资本

兵随将移,兵为将有是军阀军队的特点,军队归各个军阀私有,听从军阀头目的指挥。从军阀军队的渊源来看,不同于脱胎于明代的鎮戌制度而又有所发展和改变的清代绿营兵制,湘军从招兵、选将到筹饷皆与绿营相反,并逐步替代绿营而使清朝兵制发生根本的变化,过去的兵权握于兵部的世兵制被湘军的“兵随将移,兵为将有”所代替,湘军的将帅亦因兵政大权在握,多为地方督抚,形成督抚专权,中央失控,开启了近代中国分崩割据的局面。

近代军队主要的任务在保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一方面对付外敌侵蚀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一方面对付内敌分割政府统治之下的土地与行政权,“敌”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负责的机关来决定不是由军队自己决定,而私人的军队则完全听从于个人,而不是整个国家和人民,就使得其进行的战争的性质发生改变。纵观古今中外,但凡军队成为某个集团或个人的私有财产,这个军队对国家来说就是致命的灾难。

军队为私人服务,国家则变成了摆设。军阀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这么一种特殊的武装力量,成为军阀武装割据的资本。

2.军队国家化

军队国家化,即军队不专属于特定人士拥有,无政党派系分别,属一国之全体人民所拥有的,使全国军队皆受国家的编组,尊重军令与政令的统一,此亦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关键基础。另一方面,也能视为是否为民主国家的判断指标之一。而相反的情况是军队私有化或是军队党化。其实质是军队不得成为党派或私人干涉和影响国内政治的工具,即不得以枪杆子保卫政党或政权;军人的职责仅为保卫国家,服务全体国民。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国坚决反对军队国家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产党一直强调“军队应变为国防军,只为国防服务,不为党派服务,党则全力办政治”,并要求国民党实行军队国家化,结束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指挥枪,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军队作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武装力量,即“用枪杆子巩固政权”,坚决反对军队国家化。军队党化的后果之一即为六四事件。

【参考文献】

[1]张增.试析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含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01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

[3]张鸣.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作者简介:周艳康(1987-)女,汉,河南延津人,硕士研究生,阿坝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人民军队对比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英模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