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分析
2016-05-14王英
王英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五年在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以及从院外转入新生儿科的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分析筛查结果,以为六盘水市新生儿的听力情况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571名新生儿的听力进行检测,分年对新生儿的听力初筛和复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可影响儿童言语、心理、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育,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新生儿的先天性听力损失一般远高于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国外资料显示,正常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为0.3%~0.5%[1]。为尽早发现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的语言交流能力。根据贵州省《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近五年在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及从院外转入新生儿科的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筛查流程为: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1、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天至出院前行耳声发射检查-通过者,传授各年龄段相应的听性行为反应观察方法知识;未通过者,42天后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再次复筛,再次复筛不过者立即开转诊单至贵州省听力康复研究中心进行相关检查;2、新生儿科新生儿病情稳定后至出院前行耳声发射检查-通过者,传授各年龄段相应的听性行为反应观察方法知识;未通过者,42天后复筛,复筛不过者立即开转诊单至贵州省听力康复研究中心进行相关检查。现就筛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象及方法
1.筛查对象为2010-2014年在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及从院外转入的20571例新生儿,正常新生儿筛查时间为出生2天至出院前,新生儿科的新生儿筛查时间为病情稳定后至出院前。
2.筛查方法为采用便携式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DPOAE)进行测试。(我院2013年以前采用的耳声发射仪型号为AccuScreen,2013年以后采用的耳声发射仪型号为Otoread)。筛查前检查探头和仪器的连接情况,清洁外耳道,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环境噪声≦45dB,根据受试者外耳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然后将套有耳塞的探头放入受试者的外耳道,放置探头时,轻轻的将耳廓向后拉,使外耳道伸直,以确保外耳道密闭,以保证测试快速、精确。
二、筛查情况及分析
1.筛查情况
对近五年来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的20571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2010-2014年各年的婴儿初筛人数分别为2272例、3383例、4346例、4559例及5561例。具体筛查情况统计如表1-表5所示:
2.结果分析
根据2010-2014年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可知,五年来共筛查20571例,通过18380例,通过率达89.35%,其中初筛通过16925例,通过率达82.28%。此外,五年来做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人数逐年增加,整体初筛通过率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图1所示。
就妇幼保健院筛查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初筛通过率还是复筛通过率都较高,特别是近两年,初筛通过率明显提高。此外,五年来的产科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人数与新生儿科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人数相比较要多一些,初筛通过率也较高。但是,初筛未通过者中复筛率有降低的趋势。
总来的来说,妇幼保健院近几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听力筛查设备老化、筛查者的筛查技能不够熟练等会造成初筛和复筛通过率偏低;②新生儿科监护设备多,噪声干扰和电磁干扰会影响测试,同时受疾病的影响,会导致初筛通过率及复筛通过率低;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中多数需要在出院后到上级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可能同时也进行了听力复筛,所以新生儿科的复筛率比产科低;④部分家长对听力筛查的认识不足,认为孩子对声音有反应听力就正常,因此,拒绝复筛;⑤很大一部分家长电话不固定,导致无法随访、追踪,待复筛人数中约有一半是因为电话无法打通造成到时间未进行复筛的;⑥医院和社会对新生儿听力测试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
三、结语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合理和有效的干预,最终能听会说,实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同时,听力筛查也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其对象除新生儿外,还应包含婴幼儿甚至是学龄儿童,这种做法对于像地处西南的六盘水市这类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儿童听力保健与康复工作十分重要。我市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工作。希望通过妇幼保健院近五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为实现全市普遍筛查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新生儿及婴儿听力筛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