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2016-05-14姬瑞海陈齐苗李存霞
姬瑞海 陈齐苗 李存霞
摘 要: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开发和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提升科研能力等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转型升级 社会服务 路径
课 题: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N109。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以及制约因素,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尤其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规模扩张阶段后,现正处于内涵发展阶段,尽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社会服务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和不尽如人意。低水平的社会服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行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
1.对社会服务认识存在偏差
现实中有人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副业,不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范围之内,可做可不做;二是认为如果加强社会服务功能,那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就会被削弱;三是认为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硬件建设不具备进行社会服务的条件,开展社会服务是强人所难。
2.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在发挥其自然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其社会属性。高职院校在行使社会属性时受到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约束,具体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服务管理弱化,又没有直接财政拨款支持,缺乏财政支持和刚性考核的社会服务必然是一种无力的供给状况。
3.社会服务资源匮乏
社会服务资源主要是指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开展社会服务的物质条件和服务载体三个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少、实验实训等物质条件落后、缺乏服务载体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更不要说进行有效的技术技能积累了。
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路径与对策
1.锻炼师资,强化合作,拓宽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平台
教师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实施者。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工艺改进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则主要体现为决策咨询能力、技能培训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其专业素质应符合三维结构理论模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兼结合、教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合作共赢,搭建多样化平台。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高标准建设区域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在满足自身教学需要的同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构建多工种、多层次“学习培训包”,针对中小微企业及社会各类人员,大力开展“超市式”培训和“工厂化”实训。
高职院校或发挥地域优势,筑巢引凤,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创意设计人力、智力和产业聚集地,以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或发挥学校综合优势,校政行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构建区域职教集团;或发挥专业优势,与行业合作,构建行业专门人才培训中心,以人才培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强化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
2.提高认识,夯实基础,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一方面,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相关的专业群、链;同时,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专业发展机制,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市场性和区域性之间的矛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着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不可偏废。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CMM情景教学,强化“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构建载体,有效运作,注入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科研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科研工作方位,以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抓手,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高,大力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各种应用型的研究团队,例如工业设计中心、机械研究所、家装设计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等,直接为社会、企业或个人提供科技服务;二是发挥名师效应,组建各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既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定制培训,又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三是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善于吸收企业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
构建活动载体,创新机制体制。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平台是依托,载体是保障,高职院校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政、校、行、企双元合作或多元合作,建立共同育人、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合作发展新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吸引师生创新,例如创办技能文化节、举办技能竞赛、校园创客等,但要重点考虑广泛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开发与管理制度、技术转让与推介制度、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学分置换制度等,鼓励广大师生创新创业。
注重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环境。高职院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吸纳、融合先进的工业文化、特色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着力弘扬工匠精神和营造“竞技、精技、乐技”的浓郁文化氛围,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姬瑞海,李存霞,潘荣江.“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3]潘荣江,姬瑞海,伍红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4]苏志刚.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三维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5]姬瑞海,杜时贵,林克伟.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