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深入分析的路径
2016-05-14严爱军
严爱军
文论家刘勰曾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意思说,议论事理,好像是在劈柴,要照着木柴的纹理去劈,才能容易地将木柴劈开。笔者以为,刘勰的这句话对议论文写作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是,议论文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走向深刻。这是文体特征的要求,《高考说明》中对一类卷的要求是“分析深刻、立意独到”。第二,要想将议论文分析深刻,必须找到事理分析的切入口,探索到分析的规律,这样才能容易走向深入。
这两点,对目前学生的写作实际很有现实意义。就学生目前议论文写作实际而言,有两点亟需改变:一是论述浮于表面,只停留在事物表层,而不能深入本质;二是程式化写作明显,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分析,常是以套版驱动思路,思维僵化。那么,在学生写作实际中,如何撬开思维大门,疏通思维路径,让学生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呢?
对此,笔者以为,应在议论中发现矛盾,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在此,结合教学实际,简要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与思考。
一、固守原点,找准矛盾分析的角度
矛盾的双方,是分析事物、辨明道理的路径,是分析走向深刻的通道。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从哪些方面发现矛盾呢?
1.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新材料作文中,作文核心要求由审美逐渐过度到审智,材料形式多是名言。对于部分名言材料,学生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探究。例如,2015年题天津题中的“范儿”,江苏题中的“智慧”,考生可以就矛盾的双方立场,对关键词进行推敲。例如,以“智慧”为例,一是可以从本质角度,“智慧”与“知识”蕴含有“死”与“活”的对立,前者是“活知识”,而“知识”是个静态概念。
2.作文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对于含有两个关键词的名言,我们可以从抓关系入手,运用矛盾分析法将分析引向深入。如2015年的浙江卷,其中“人品”与“文品”,2015年福建题“有路”与“无路”。以福建卷为例,其中有一句: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句话,思辨的空间很大。其实,如果将潜台词补全,我们发现,这句话包含两对矛盾:“走不通”和“走得通”、“敢走”与“不敢走”。如果抓住这些矛盾,我们就可以进行深度思考:只要敢走就一定能走得通吗?孔子、屈原、辛弃疾、岳飞等等,他们都有胆识和魄力,可为什么不能走呢?是社会力量太强大,还是自身力量太孱弱?还是走的方向有问题?即便“天时地利人和”,难道所有的路真的都能走得通?
3.论证中的逻辑。以上两种渠道,都是在审题与立意过程中,借助矛盾双方,进行深度分析与探寻独到立意。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议论的行进中,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深度分析,如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内外因分析方法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是分析事物、辨明道理的“入口”。因此,要向消除如此定势思维,需要引入矛盾分析,进行多元化思维。
二、多元思考,依托矛盾特征的指向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说任何一个观点、一个思想,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作文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深度思维的出发点和基本思想。
1.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攻”与“守”、“表”与“里”。为此,对于某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咬文嚼字”,进行深度思考,挖掘内在实质。例如:在天津卷优秀作文《青春范儿》中,作者抓住关键词“范儿”,根据“表”与“里”矛盾的常规路径,指出“范儿”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从而让思想转入深层。
另一方面,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每一方都包含着、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例如在《留侯论》中,颍上老人通过“挫败”教育,让张良从“刚”走向“柔”,促使其完成人生的华丽转变,留下一段历史佳话。如在上海卷优秀作文《刚柔相济、早就和谐之美》中,作者就是运用二元思维,从柔至刚,文章思辨性很强。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例如,鲁迅的在《拿来主义》中,他先从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写起,送去主义、闭关主义和象征主义,列举其危害与弊端,于是提出“拿来主义”,在阐述“拿来主义”时,又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进行分析与比较,层层递进,围绕内涵与外延,进行对立面的比较,最后一气呵成,提出拿来主义的实质。
3.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作者就运用这种思维,分析“善”与“恶”的本质区别,很有见地。事物的运动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事物矛盾有其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例如,江苏卷《忧与爱(忧之分寸篇)》中,作者认为,面对孩子教育,“无忧”不行,“少忧”也不行,“过分忧虑”也不行,最后指出,面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分寸。
三、运用方法,进行深度思考
矛盾分析法是议论文中学生经常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措施的常用方法。在实际写作中,有以下几种常规思维方法:
1.全面看问题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中指出,现在的学生说理文写作中,其中有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论点武断,表达片面。解决这一顽疾,需要全面看问题,即看问题必须考虑矛盾双方,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在议论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中心观点进行修补。如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作者先从时代特征与人性角度出发,指出二者正向对应的关系,但是,在文章后半部分,借助莎士比亚的例子,指出“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分析逻辑严谨,论证缜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在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就是要设置背景,让议论与分析落到实处,让观点显得更缜密,例如《成就他人精彩》中对“捷径”的分析:捷径在某个方面虽然是个贬义词,它会使人变得懒惰,不勤于动脑想事,造成工作失利,缺乏锻炼而导致节节败退。但偶尔走走捷径也会比死脑硬套来的容易,甚至会引人从此踏上成功的路途,赢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和鲜花,甚至是一声声肯定的赞美。
写议论文,我们都需要找到生发“议论”的“论点”所在,这是文章的突破口,它必然跟我们的思辨性思维有关,我们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把议论文写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