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的好帮手

2016-05-14马月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美的情境情感

马月芳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以及“人本位”阶段。我们需要教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会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光辉,需要把教育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人本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到新的高度,在这种教育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教育仍然处于知识本位的阶段。就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存在较大的距离。语文教学中缺少学习语言文字的真实感。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影响,学生对于文本意境的体验,以及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描述事实、抒发情感等方面受到限制。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陷入在大量索然无味的词汇、句子的解析和题目的训练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源和真实性,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情境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体验到语文教学的精髓。情境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不但重视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而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学生的个性、气质、情感态度、思想水平等诸多方面,真正把教育落实到人本身。

教育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人本位”思想的提出就把美育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由于语文教学的兴趣性特点,成为美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对教学的作用非常重要,从内容上看,蕴含着各种美,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了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课堂上,老师要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来积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获得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创造美。情境创设要求教师用特定的方法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快乐、平等的气氛。教学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调动情感积极参与其中。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之中,去了解情境、体验情境和构建情境。情境体验,即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做过以下尝试:

一、以实物演示情境,带领学生感受美

“形真”在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结合生动形象的场景,综合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的目的。

笔者在教《荷塘月色》时,利用学校有限资源,进行了一次尝试。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荷塘边,此时的荷塘边与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有几分相似。笔者让学生一边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一边静静地感受此时所营造的意境美。回到教室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与文中营造的意境进行比对,从中去获得美的感受。讨论非常热烈,很多同学说,走了这一遭,自然而然就能把文中的背诵段落背出来了。

二、以争论拓宽情境,带领学生鉴赏美

审美情感贯穿在审美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和体验,审美主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现实中有的语文教师设计的题目,要求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学生能更好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美。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值得争议的人物,他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爱,很值得探讨。以往我们在教学中,一般认为,周对鲁的感情是虚伪的,只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们分属于两个阶级,不可能有真情。但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唯阶级论是从。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选文进行研读,然后播放《雷雨》的电影,最后让学生根据视听的感受来分析。争论的结果是,周对鲁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在周的内心深处,依然想念着年轻时的侍萍的温柔和贤淑。但当年老的鲁侍萍出现时,威胁到他的地位名誉时,利己主义占了上风。通过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分析,很多同学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一定的把握。对鲁侍萍人性中所折射出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祝福》中,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也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记得讲解本课时,学生们共找出了二十几个“罪魁祸首”。这种争论方式的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鉴赏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和情感的鼓舞,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善的行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鼓励学生创造美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读者必须在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调动艺术情感和想象,才能形成特点的审美和意象。在理解文学形象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原著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上的空白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再加上读者的理解各式各样,必然导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叶圣陶老先生在谈论对文学艺术创作作品的欣赏时,引用了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叶老是这样解释的:领会诗句,不能只盯着这首诗中诗句的十个单独的字来看,更重要的是读者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想象诗歌中这些字建构出来的有机画面。通过这两句诗,读者理解作者的想象力,拓宽艺术视野,体会意境之美妙,这是一种乐趣。如果只盯着文字,想象不出诗歌展现出来的画面,那读者就没有这种愉悦的感受了。

但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标。在漫长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生活和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美对学生的陶冶和感化,感受美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把对美好文学作品、美好事物的看法表达出来。作为展示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写和说这两种方式非常重要。

笔者在讲《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叙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领略到的美景变成画,画在纸上,并帖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品评、鉴赏。尽管画有优劣之分,但学生感受到的美却大致相同。许多同学说,画完画后,整首诗歌就顺其自然地背诵出来了。有几个热爱绘画的学生非常高兴,他们没想到绘画竟然在语文课上也有用。此外,写作也是审美创造力的载体之一。在这个领域学生可以更自由、精心、全面地构筑自己的审美世界。学生可以或抒情、或写景、或状物、或记人、或讥讽时弊,只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思想内容都可以畅快淋漓的表达创作出来。笔者在《陈情表》这篇课文全部上完之后,给所在班级布置了作文,要求学生给父母写封信,探究人生问题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收上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得是感激之情,因为情真意切,文字也显得格外动人。另外还可以通过生活展示特定的情境,使用音乐来烘托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创设的各种活动,包括课堂情境、课外情境、生活情境等各个方面,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情境与学生特定的环境密切联系,充满教师的期望,同时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密切相联,展示出学生的个体特性。这些情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内心,学生在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感化,审美需求得到满足,思想得到升华,充满了审美上的愉悦。这种状态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有利于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快速确立。在这种状态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构建情境,理解教师的意图,推动课堂氛围活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美育得到实施,教师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猜你喜欢

美的情境情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打破平衡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