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联合收割机主要工作部件调整方法的初步探讨
2016-05-14关银霞
关银霞
摘 要: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构造大同小异。其工作部件的使用调整主要包括:割台的使用调整(拨禾轮、切割器、中央搅龙、倾斜输送器等)、脱粒机构的使用与调整、分离机构的使用与调整、清选系统的使用与调整、行走系统的使用与调整。
关键词:谷物联合收割机;调整方法
中图分类号:S23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6.032
0 引言
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多种多样,其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构造大同小异。一般主要由割台、脱粒部分、发动机、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行走系统、传动系统和操纵系统几大部分组成,其中脱粒部分又由脱粒机构、分离机构、清选机构及输送机构等构成。现以约翰·迪尔佳联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例,讨论一下其主要工作部件的使用与调整方法。
1 割台的使用与调整
割台由台面、切割器、拨禾轮、推运器等组成。通过割台各部件的协调动作,能够完成作物的切割以及输送,普通割台的割幅宽度有250 cm和275 cm两种,大豆割台是整体挠性割台,割幅是2.75 m,一般割茬高度在10~20 cm之间可以调整。
1.1 拨禾轮的使用与调整
目前多数型号联合收获机装配偏心弹齿式拨禾轮,这种拨禾轮具有十分优良的收获倒伏作物性能,使用与调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拨禾轮转速的调整。链条传动的部分,通过不同齿数链轮上的挂接,可以获得不同转速;带传动的部分,通过调整带盘开度,改变传动比,获得不同转速,调整带盘开度后,要重新调整传动带的张紧度。主机行进速度越快,拨禾轮转速的选择应越快。同时,要避免拨禾轮转速过高,冲击作物穗头,造成落粒损失过大,拨禾轮的运动轨迹应稍向后拨作物,并将作物平稳地铺放在割台上为最佳。
(2)拨禾轮高度的调整。拨禾轮高度应与要收获的作物高度相适应,其高度可通过液压手柄随时调整。为了保证作物平稳输送,拨禾轮齿耙管应当拨在要收获作物茬以上2/3高处。收获倒伏较严重作物时,应将割台降低,同时应将拨禾轮调整到较低位置,使拨禾轮弹齿尽量接近地面,以便将倒伏作物拾起收获。
(3)拨禾轮前后位置的调整。普通割台的拨禾轮前后位置能够进行调整,调整的范围也比较大,以适应各种不同秸秆长度。在收获较短秸秆作物时,应适当调整拨禾轮的前后位置,使拨禾轮与中央搅龙之间的距离变得较小,这样可以防止作物堆积,使作物喂入更加顺畅。
(4)拨禾轮弹齿方向的调整。弹齿安装在拨禾轮齿耙管上,其方向能够通过一段的偏心装置进行调整,弹齿方向一般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当收获稀疏矮小作物或者收获倒伏作物时,应调整拨禾轮弹齿向后倾斜,以利于收获作物的输送。调整方法是:先松开调整螺栓,再扳动偏心盘改变拨禾轮弹齿至适当方向,然后拧紧螺母。
1.2 切割器的使用与调整
收获机装配往复式切割器,这种切割器切割能力较强,能保证额定作业速度时没有漏割现象。刀片用铆钉铆在刀杆上,刀杆在护刃器中做往复运动,刀杆的前后方向上有一定的间隙。这一间隙一般为0.8 mm左右,松开刀梁上的螺栓即可进行调整。 定刀片与动刀片之间叫切割间隙,切割间隙一般为0~0.8 mm,可通过增减刀梁与护刃器之间的垫片来调整切割间隙。
1.3 中央搅龙的使用与调整
中央搅龙的位置和输送间隙的调整直接关系到作物是否能够顺利喂入,必须认真对待。
(1)当搅龙前方出现谷物堆积现象时,可向前和向下移动中央搅龙。调整时,先松开两侧调整板螺栓,再移动调整板,使中央搅龙移动至合适位置。调整后中央搅龙两侧间隙要一致,要紧好紧固螺栓,并重新调整传动链条张紧度。
(2)当中央搅龙造成谷物回带时,可适当向后移动中央搅龙,使搅龙叶片和防缠板之间的间隙适当减小,防止谷物回带。
(3)当割台底板与中央搅龙叶片之间出现堵塞现象时,可通过适当调整搅龙调整板来调小搅龙叶片下方的间隙,消除堵塞现象。
(4)底板与伸缩齿之间间隙越小,搅龙的抓取能力越强,此间隙一般可调整到10 mm左右。调整方法是:先松开锁紧螺栓,再扳动调整手柄,使伸缩齿伸缩,调整间隙至合适,最后锁紧紧固螺栓,并转动搅龙检验间隙。
2 脱粒机构的使用与调整
凹板和滚筒组成脱粒机构,谷物进入脱离机构后,在高速旋转的滚筒冲击下,籽粒从秸秆上被脱下,凹板与滚筒之间的间隙大小、滚筒转速的高低,直接影响脱粒能力。针对收获作物的不同,脱粒滚筒设计有最低578 r/min、最高1200 r/min等7种转速,更换七组主动带轮和被动带轮,可实现各种速度任意选择。使用中,发动机必须用大油门工作,收割机不许超负荷作业,否则易造成滚筒堵塞。
脱粒滚筒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收获干燥成熟作物时,凹板间隙应调大一些;收获谷物潮湿时或收获前期,凹板间隙应适当调小。
(2)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只要能够脱粒干净,凹板间隙调整到越大越好。凹板间隙可通过凹板间隙调整手柄调整。
3 分离机构的使用与调整
经过脱粒滚筒的谷物,籽粒有80%以上被脱下,并且有一部分籽粒被分离出来。脱后的物料从滚筒凹板的出口处抛出进入第二滚筒,第二滚筒为轴流滚筒,起到复脱作用,并完成籽粒的分离。轴流滚筒的壳体上半部分带有螺旋导向叶片,在导向叶片的作用下,稻草等物料经高速旋转,沿着轴向被推向排草门,被排除滚筒外。
在确保脱粒和分离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持秸秆完整,尽量减少下一级清选系统中的物料量,减少清选系统的负荷。这就要求第一滚筒的脱粒能力应该相对减弱一些。收获水稻时,凹板与分离滚筒间的间隙应适当调小,调好后要重新紧固螺母,并转动检查确定无刮碰现象。
4 清选系统的使用与调整
清选系统主要包括上筛、下筛、尾筛、筛箱和风扇等。只有对清选系统各项目进行综合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1)筛片开度的选择。通过筛子下方的调整杆调整筛片开度,不同的作物选择不同的开度,一般收获湿度大的作物选择较大开度,收获湿度小的作物选择较小开度,一般上筛的开度要大一些,下筛的开度要小一些。
(2)风量的选择。根据物料中的颖壳、秸秆和籽粒密度的不同,选择不同大小的风量完成清选。选择风量时,只要籽粒不吹走,风量越大越好。调整风量时,可在风扇传动带带盘的动、定盘之间增减垫片,通过调整风扇转速来调整风量的大小。
(3)风向的选择。风向是由导风板的旋转角度控制的,通过旋动导风板调整手柄可控制风向。收获小籽粒作物时,要把导风板手柄置于上部位置,风向处于筛子的中前部;收获大籽粒作物时,导风板手柄置于下部位置,风向处于筛子的中后部位。
(4)杂余总量的限制。适当调整筛片的开度、风向、风量,会大大减少脱粒杂余量。杂余量过多不但会影响收割机的脱粒、清选效果,而且会加大传动系统、杂余回收和复脱装置的工作负荷,极易造成相关工作部件的损坏。
5 行走系统的使用与调整
收获机行走系统主要包括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无级变速器、离合器、增扭器、变速箱和转向制动等部分组成。
(1)动力输出端的使用与调整。动力输出半轴通过两个轴承支承在壳体上,这两个轴承为注油轴承,注油轴承在使用中应定期注油。工作中还应经常检查壳体温度,温度如果过高,应取下轴承进行检查或者更换新轴承。
(2)无级变速器的使用与调整。收获作业中需要经常使用无级变速,无级变速定与动盘轮毂之间需要良好润滑,所以要通过动盘上的润滑点定期注油,以免会造成轮毂过度磨损和变速失灵等现象。
(3)增扭器的使用与调整。自动增扭器能随着行走阻力的变化自动地放松或张紧传动带,提高收获机的田间行走性能,延长收获机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增扭器的定盘轮毂、动盘轮毂和推力轴承运动频繁,要通过增扭器侧面的润滑油嘴定期注油。
(4)离合器的使用与调整。离合器是常压式单片干式爪离合器,在收获作业时往往频繁使用,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离合器过早损坏,使用时要求平稳接合、分离彻底。如果离合器出现分离不彻底的故障现象时,可通过调整离合器拉杆来调节,工作中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
(5)变速箱软轴的调整。如果收获机经常掉挡,应该首先对变速软轴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调整时,应先将变速杆置于空挡位置,然后松开软轴的固定螺母,调整软轴的长度,并把变速手柄置于中间位置,再紧固变速软轴,最后检查各个挡位情况是否正常。
(6)制动机构的使用与调整。制动器为蹄式,装在从动轴上。制动间隙是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自由间隙,反映到脚踏板上,自由行程为20~30 mm,可通过制动器下方的调整螺栓来调整。
(7)转向轮桥的使用与调整。正确调整转向轮前束,能够减少轮胎早期磨损现象。在调整转向轮前束时,前后边缘测量尺寸差应在6~8 mm之间,拧松紧固螺母后,适当转动转向拉杆即可调整转向轮前束值,调好后重新紧固锁紧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