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单弦拉戏的历史文化变迁研究
2016-05-14段成瑶
段成瑶
【摘要】单弦拉戏是我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模仿戏曲唱腔为主,流行于湖北、江苏及其邻近地区。文章以2013年笔者作现状调查时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与笔者搜集到的1982-2013年间的资料相比较,从乐器形制、演奏姿势、演奏曲目、伴奏形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对单弦拉戏五十年间的变迁状况作了初步的研究,进而管窥其变迁情况。
【关键词】湖北;单弦拉戏;历史;文化变迁
单弦拉戏是我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单弦。它是我国民族弓拉弦鸣乐器,在三弦基础上改革而成,形制古朴、音色柔和醇厚。可用于独奏和说唱音乐伴奏,流行于湖北、江苏及其邻近地区。其主要特点是模仿戏曲唱腔,演出曲目大概有50多个,有京剧、昆曲、楚剧、汉剧等。
一、乐器形制的变迁
表1 乐器形制变迁一览表
乐器形制的年代变迁 20世纪20-50年代
单弦拉戏创始 20世纪50-90年代
单弦拉戏改革 21世纪-至今
单弦拉戏发展
三弦拉戏
——单弦拉戏 三弦——单弦。 木质琴筒——铜质琴筒 木质琴筒与铜质琴筒兼用
指套按弦——手指按弦。 丝弦——不锈钢弦 沿用不锈钢弦
琴弓无样 琴弓加长 琴弓粗长
琴身加长 琴身缩短 琴头雕花
从上述表1、图1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20年代,顾伯年在跟苏州艺人玉普春学三弦拉戏时,他认为三弦中的二弦、三弦都是可有可无的,故果断将其去掉,改用单弦演奏,并将玉普春授其指套按弦改为手指触弦,单弦拉戏也由此开始得名。20世纪50年代顾伯年之子顾耀宗开始继承父业,在其多年的演奏实践中,对单弦进行大胆改革,他将木质琴筒改为铜质琴筒,将丝弦改为不锈钢弦,琴身加长80至厘米,琴弓加长至85厘米。21世纪初,顾耀宗与其孙女(单弦第三代传人)对单弦进行了改良发展,单弦逐渐趋于定型,目前使用的单弦有两种:一种是椭圆型两面蒙皮的木质琴筒,这种单弦发音细腻柔和,擅长于表现老生、青衣等唱腔;第二种是一面蒙皮的铜质琴筒,这种单弦发音高亢浑厚,长于表现花脸、黑头等唱腔。单弦在经过几十年的改良中,逐渐趋于定型,琴弦从松软不易演奏各种唱腔的丝弦过渡到到今天的不锈钢弦,由此可见这种不锈钢弦较之丝弦,更加稳定牢固,音色赋予变化,并且可随唱腔不同而改变其音色。琴弓依然粗长,琴身缩短,琴头雕花,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顾氏在注重其音色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乐器的美观,男女都易演奏等因素。
二、演奏姿式的变迁
从表2、图2可以看出,单弦拉戏在顾氏两代几十余年的变迁中,演奏姿势没有太多变化,基本都是沿用一弓一弦一指的基本技法,采用坐式夹腿演奏,但到了第三代传人顾丽敏在演奏形式上有所改进,采用与二胡相同的持琴姿势,即将单弦放到大腿内侧根部。这种持琴方式更加稳定、美观大方,并且男女都易于演奏。
三、演奏曲目的变迁
从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创始人顾伯年经常演奏的曲目中包含了昆曲1首、传统京剧5首、现代京剧1首、模仿鸡鸣狗叫、人声等。第二代顾耀宗较其父,扩大了演奏范围,拓展了演奏曲目,演奏传统京剧6首、现代京剧3首、地方戏四首:(有黄梅戏、越剧、评剧、粤曲等)民歌7首,流行歌曲2首、昆曲0首、模仿鸡鸣狗叫。第三代顾丽敏较其爷与父,保留了人声的模仿,去掉了鸡鸣狗叫的模仿、昆曲0首、传统京剧2首、现代京剧1首、地方戏2首、民歌2首、流行歌曲3首、原创流行交响音乐1首。由此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60年代,顾伯年与其子顾耀宗在那个年代,迫于生计,经常演奏群众喜欢的模仿鸡鸣狗叫声。除此之外,因为当时的戏曲富有腔调,单弦拉戏主要以拉戏为主,很容易模仿这些腔调。还经常演奏苏州盛行的昆曲與当地的民歌小调。而到了顾丽敏这代,形式上变得更加丰富,加入了流行歌曲以及原创流行交响音乐演奏的曲目。这说明随着年轻一代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改变,昆曲已经逐渐消失,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也仅有那么耳熟能详的几首还在演奏,民歌与流行歌曲呈增长趋势。
四、伴奏形式的变迁
首先看看三弦弹戏,当时是无伴奏、自弹自唱的。而到了三弦拉戏,加上了弓子以后,可以演奏戏曲,有了专门的伴奏形式。当时的三弦拉戏只负责拉戏的环节。进入20世纪,逐渐加入了戏曲伴奏、京剧伴奏、人声伴奏。90年代,顾耀宗这代,更加丰富了这一乐种的伴奏形式。加了扬琴、电子琴、民族乐队等伴奏。21世纪,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又加入了交响乐、MIDI等伴奏形式,这一方面是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歌曲、交响乐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加入更丰富的伴奏形式自然更能满足当代听众的需要,这也是单弦拉戏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手段。
结语:
进入21世纪来,随着生态环境、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口、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科技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单弦拉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以上的粗略考察,在本文所及的诸多变化中,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看来,乐器形制、伴奏形式及演奏曲目这些变化比较大,而演奏姿势则变化不大。这说明,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弦拉戏也会发生种种变异。但是,演奏姿势却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从演奏曲目来看,演奏昆曲的数量逐渐在减少,而演奏流行歌曲、当下传唱的民歌等却有着相对增长。从伴奏形式来看,电声乐队与原创交响乐有所增长,而之前的京剧团伴奏则有所递减。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群众审美要求的不断变化,单弦拉戏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老、中、青、少等群体趋于接受,演奏曲目的创新与原创流行交响乐的加入说明单弦拉戏的传承人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乏有创新的精神,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单弦拉戏正是在这种变迁中发展,发展中变迁,与当地文化、经济、生活方式深深融合。我们呼吁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更好的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单弦拉戏的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为13q112
注释:
①乐声著《中华乐器大典》 民族出版社 第368页
②洪建国 《顾伯年与单弦拉戏》 载于《乐器》1982年12月刊
参考文献:
[1]乐声著《中华乐器大典》[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 368-369
[2]项阳著《中国弓弦乐器史》[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9
[3]洪建国 《顾伯年与单弦拉戏》[J]. 载于《乐器》1982.12
[4]刘世斌 《单弦拉戏表演艺术家顾耀宗》[J].载于《武汉文史资料》2003.12
[5]洪建国《单弦的创始于发展》[J].《中国音乐》1987.11
[6]《植被根脉》武汉文史资料 [J].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