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余华作品中的人性
2016-05-14刘洋
刘洋
余华并不多产,但是他的作品非常精致,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的叙述方式以纯净细密见长,他的作品大多突破常规,不拘一格,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余华曾经说过“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所以,余华作品中的真实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余华早期的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死亡,笔法艰深晦涩,只有少数先锋读者能够理解。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在作品中加入了适量的现代思维,笔法也更加简练,情感越发饱满,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余华真实人性余华的作品中充满了苦难,他所关注的是社会的黑暗面,像鲁迅一样,揭发其他人不愿提及的黑暗,深入人们不愿注视的禁区,在这片禁区里他却如鱼得水,以冷漠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一个暴力、血腥、充满杀戮的世界。
一、从苦难中发掘人性
苦难是余华作品不变的主题。余华的小说关注的就是人性恶,所以他将人所受的苦难描写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似乎在向读者传达这样一条信息:“人生下来就是要经受苦难的”。想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就必须要经受伤害、冷落、欺骗等数之不尽的苦难,虽然让这样描写生活的残酷,但是他像读者传达的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他在不断地告诉人们,我们要直面苦难,在数不尽的苦难中重获新生,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真的猛士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余华中学毕业后就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风格和鲁迅先生相像的原因。
他的作品《活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苦难主题。《活着》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的一生,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青年时的富贵嗜赌成性,败光家业,穷困潦倒的他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抓了壮丁,经历过战争之后重回家乡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去世,只有他的妻子家珍辛苦地养着两个孩子,女儿却变成了哑巴,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抽死,女儿因怀孕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妻子离世,外孙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富贵和老黄牛一起默默回忆自己的一生。富贵的一生充满苦难,身边的人在一步步迈向死亡,生活在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蹂躏着他,可是他却依然活着。富贵的一生充满悲剧,读来令人潸然泪下。然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苦难的形象呢,他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忍受人生的苦难。富贵从如此深重的苦难中走了过来,显露出了他人性中的光芒。
二、人性中的善与恶
余华是支持荀子的“性恶论”的,他的早期作品中充斥着杀戮、暴力、死亡。所展示给读者的是世界的黑暗面,小说中的人物情节都是非理性、非常态的。谢有顺曾经这样评价过余华的作品:“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由此也形成了不为大部分人所认同的的“暴力美学”。余华似乎就是要这样暴力的刺激读者的神经,似乎要强硬地撑开人们紧闭的双眼让他们正视社会的黑暗。
《往事如烟》《古典爱情》《一九六八年》等余华早期的作品之中,都充满了让人感到震撼的暴力,余华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中庸”思想,以《古典爱情》为例,最刺激人的神经的场景就是“菜人”场面,母女二人如牲口一般被牵到屠宰场任人宰割:听得“咔嚓”一生骨头断了,鲜血贱了店主一脸……幼女在“咔嚓”声里回头看到自己的手臂在树桩上,一时间目瞪口呆。半晌之后才长嚎几声,倒了下去。这种将人描写的连牲口都不如的场面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比鲁迅的“人血馒头”还要冲击读者的神经。余华就是这样毫不遮掩地描写人性之恶。
余华的后期作品显得温情一些,然而依然保持着性恶主题,《兄弟》是他的又一力作,小说描写的是:不是亲生兄弟却依旧相亲相爱的李光头和宋刚,文章描写的是性格迥异的两兄弟,李光头狡猾下流,十四岁就开始偷看刘镇上女孩子的屁股,但是因为这件事却获得了很多好处,宋刚老实本分。本来两人很好地兄弟感情却因为一个女人而出现了破裂。李光头与宋刚的老婆林红发生不正当关系后,宋刚卧轨自杀。小说以李光头说宋刚是外星人结束。文章通过描写两个拥有极端人物性格人的人生经历,将人性中的善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通过描写兄弟感情表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然而这善的一面在现实利益面前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人性中的善被恶击垮了,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余华没有极端地强调人性中的恶或者善,因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他只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让人们看清人性中的弱点。如同一个医师一般拿着解剖刀,一刀刀划开人们虚伪的面纱,让人们看清看清人性中存在的善与恶。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中文版自序[A].余华作品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余华.现实一种[A].余华作品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
[3]余华.古典爱情[A].余华作品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44-45.
[4]孙宜学.兄弟:悲悯叙述中的人性沉浮[J].文艺争鸣,2007,(02).
[5]王文侠.死亡、暴力与血腥——余华小说世界解读[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