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按摩联合内服中药治疗产后缺乳少乳72例疗效观察
2016-05-14陈红李水秀刘春美
陈红 李水秀 刘春美
摘要:目的 研究手法按摩联合内服中药治疗产后缺乳、少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4例患者分为 2组,治疗组使用手法按摩联合内服中药;对照组采用传统食疗。结果 治疗组泌乳量增加、泌乳素水平提高、雌二醇值降低。经统计学检验,2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采用手法按摩联合内服中药治疗产后缺乳、少乳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优势明显。
关键词:产后缺乳少乳;手法按摩;内服中药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64-03
产后缺乳、少乳是指妇女产后乳汁极少,甚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轻者发生于产后第2~3天至半月内为常见,重者发生于整个哺乳期,是产科常见病之一,发生率约占产妇的20~30%[1]。母乳是公认的作为婴儿生长发育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具有营养丰富、干净、卫生、易消化的优点;同时,婴儿吸吮乳汁可刺激产妇子宫收缩进而减少产后出血及患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EF)联合宣言倡导“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持续纯母乳喂养是最科学的喂养方式”[2]。然而由于产妇年龄偏高、产后精神过度紧张、剖宫产率增高以及妊娠期营养不均衡等诸多因素,产后缺乳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全球0~4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到35%,婴儿尤其在生命的最初半年中缺少纯母乳喂养,是婴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产后缺乳、少乳的产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手法按摩联合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产后缺乳、少乳患者,并观察其疗效及愈后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完成研究的144例受试患者,全部来自我院及信宜市新堡镇卫生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就诊患者。所有受试者均有产后缺乳、少乳症状,符合诊断分型标准。完成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年龄20~39岁,平均(29.5±5.7)岁。2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生产方式)和观察指标资料(泌乳量、雌二醇、泌乳素)基线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基本资料详见表1,观察指标资料详见表2。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缺乳、少乳内容拟定。诊断标准: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②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③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分型标准[3-4]:①气血亏虚: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②肝气郁滞: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稠,而乳房胀硬而痛。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痛,食欲减退,或有微热。舌质暗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分型标准;年龄在20~40岁之间;无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无其他重大疾病病史;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分型标准者;合并有高热、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影响本方案实施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或意识障碍者;乳房发育欠佳者;在研究过程中自行服用其他药物,影响研究结果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手法按摩乳房[5],并根据辨证分型联合内服中药治疗。按摩手法[6]: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在乳部抹以少量润滑剂,以免推拿时擦伤皮肤。医护人员四指指腹或掌根环形按揉乳房周边皮肤2 min,五指相撮以指腹轻轻抓揉乳房10~20次,然后以手掌托住乳房轻轻抖动1 min;用食指按压双侧乳根穴、乳中穴5 min,然后自一侧乳根穴向乳头方向按摩推压乳腺管至乳晕,使乳腺导管扩张,每根乳腺管均自根部向乳头方向按摩推压,以轻、中、重手法各推压3次,使每根乳腺管逐次排空通畅,整个过程用力要均匀,之后按摩乳窦和轻轻抖动乳房,放松乳房。过程中手法揉与推配合,通法以推为主,最后进行挤奶法排空乳房和乳窦。操作中医护人员需用温和通俗、规范的语言与受试者沟通,防治治疗中出现不适反应。让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取得产妇的配合,并帮助哺乳,加强婴儿吸吮,促进乳汁分泌。按摩时间定于产后24 h开始,1次/天,每次30 min,共治疗5 d;内服中药汤剂:①气血两虚型用通乳丹加减,方剂:人参15 g,黄芪15 g,当归10 g,麦冬10 g,通草3 g,桔梗10 g,猪蹄1只(煎汤代水)。②肝郁气滞型用疏肝通乳汤加减,方剂: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6 g,薄荷5 g,麦冬10 g,川芎6 g,穿山甲10 g,王不留行10 g,瓜蒌15 g,青皮6 g,水煎服,1剂/d,每日服用2次,每次200 mL,分2次早晚服用。
1.3.2 对照组 每天用猪蹄1只,通草5 g慢火炖汤至600 mL,分早中晚服用,每天1煲,连服5 d后观察疗效并记录。若发现其他病情,作出对应处理,并检测生命征。
1.4 疗效评价 观察记录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的泌乳量、雌二醇(E2)和泌乳素(PRL)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乳汁分泌完全可满足婴儿需要,婴儿体重较用药前明显增加,无需加任何代乳品,产妇的中医症状、缺乳症状明显消失者;有效:乳汁分泌增多,能满足婴儿需要的1/2,婴儿体重增加或无明显下降,产妇的中医症状、缺乳症状好转;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变,中医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P值取单侧值。
2 结果
2.1 2组受试者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乳汁的分泌和生成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血液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受催乳素及雌、孕激素的影响较大[7]。催乳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肤蛋白质激素,直接作用于乳腺泌乳细胞膜上的受体,激活膜上结合酶及腺昔化酶的活性而起促进泌乳作用。妊振期间,在胎盘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下,促进乳腺进一步发育,乳房较正常增大2-3倍,乳腺腺泡、导管处于分泌乳汁的准备状态[8]。分娩后,随着胎盘的娩出,雌、孕激素急骤下降,催乳素与乳腺腺泡上皮受体结合,开始泌乳[9]。此外,婴儿吮吸乳头的行为也起到刺激乳汁形成及分泌作用。但由于产妇疲劳、焦虑、药物抑制等原因,抑制了丘脑一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而出现缺乳、少乳。
祖国医学认为:乳汁的生产和分泌与阴血、脾胃、冲任、肝气等有关。乳汁主要由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与气血同源,赖乳脉、乳络输送,经乳头泌出。程若水说:“胎既产,则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入乳房,变白为乳。”若气血生化不足、后天失养或肝气失衡等均会导致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景岳全书·乳病篇》云:“产妇乳汁不来其因有二:盖一因气血不足;二因肥胖妇人痰气雍盛,乳滞不来。”《儒门事亲》曰:“妇人本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故治疗缺乳应对因施治,虚当补之,盛当疏之,气血不足宜补益气血,肝气郁滞宜舒肝解郁理气通乳。妇科专著《宁坤秘籍·上卷·大黄膏方》记载:“治产后无乳不拘时吃乳,母要揉奶千余转,其乳即如泉涌。”乳房按摩不仅能有效缓解因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乳汁分泌后出现乳房胀痛,也可以间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10]。
故本研究从缺乳、少乳的发病机制出发,针对缺乳、少乳的病因,采用乳房按摩并结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产后缺乳、少乳患者。本研究中乳房局部按摩可以有效缓解乳腺导管和乳腺平滑肌紧张度,促使乳房变软,乳头和乳头颈弯曲度自如,既缓解产后乳房胀痛,又易于新生婴儿吸吮[11];此外按摩也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并能重启神经激素性反射,促进泌乳素分泌,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兴奋,从而促使乳汁释放[12-13]。研究中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肝郁气滞两型。气血两虚型选用《傅青主女科》通乳丹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补脾益气,当归、麦冬补血养阴,通草、桔梗通经下乳,猪蹄血肉有情之品补养气血,全方共凑补气养血、生化乳汁之功。肝郁气滞型选用《妇科证治概要》疏肝通乳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白芍资血补虚,柴胡、青皮疏肝理气,麦冬、瓜蒌养阴散结,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络下乳,薄荷载药上行,全方共凑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之功。
研究结果显示乳房按摩并结合中药内服,能有效增加产妇的泌乳量,降低雌二醇水平、提高催乳素水平进而增加泌乳,临床疗效明显,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此方法安全易操作,社区医务人员经培训后可完成教会缺乳产妇在家中使用口服中药,可有效防治产后缺乳、少乳。
综上所述,催乳中药具有升高催乳素水平,的作用,治疗有效率高,人工按摩亦可以通过增加泌乳量,无副作用。二者结合可作为临床产妇缺乳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切价格价廉,适宜在社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0:297-331.
[2]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乳喂养咨询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2005:2-7.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吴文芝.缺乳的中医辨证治疗[J].四川中医,2005,23(6):68-69.
[5]郑娟娟,陆萍,赵毅.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6):501-503.
[6]吴宝华.产后穴位按摩治疗产妇缺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8,7(6):460-461.
[7]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
[8]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8.
[9]成要平,工冬英,张延朋,等.哺乳期妇女血清泌乳素与泌乳关系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619.
[10]王志华.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产后缺乳50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2):71-72.
[11]吴菲,刘兆娟.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1,24(9):106-109.
[12]陆萍,丘瑾,姚斐,等.经穴推拿对产妇泌乳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9);731-733.
[13]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B):610.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