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脉降脂丸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老年高血压35例

2016-05-14许树宇万启南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降压药

许树宇 万启南

摘要:[JP3]目的 探讨通脉降脂丸联合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痰瘀互结型)对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作用。方法 [JP]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服通脉降脂丸,1次10 g,1日2次,观察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临床观察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主要症候疗效总有效人数32例,总有效率91.43%,治疗组临床主要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治疗组临床各单项症候均有改善,除外“痰涎增多”有1例效果不明显者(总有效率85.71%),其余六项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治疗组在眩晕、面色黯黑、胸闷、肢麻沉重和脉络瘀血五项症候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脂疗效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88.57%,降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TC、TG、LDL-C、LP(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脂五项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压总疗效显效2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1.43%,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8.13%)。安全性方面,治疗组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肝功(AST、ALT)、血糖(Glu)及肾功(BUN、Cr)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2组治疗前后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通脉降脂丸联合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痰瘀互结型)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对于改善眩晕、脉络瘀血、面色黯黑、胸闷气塞、肢麻沉重、乏力、头痛、心悸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对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通脉降脂丸;降压药;痰瘀互结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15-05

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其特征是动脉血压的慢性持续性升高。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后果堪忧,并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健康、生活质量及生命。大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西药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肾等各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由于老年高血压是一种多病因的复杂疾病,而西药往往只针对高血压发病过程的某一环节进行干预,缺乏针对多靶点和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理想药物,且多种药物长期使用极易导致副反应和耐药性,因此临床上仍有很多患者的血压控制及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存在一系列亟待临床解决的问题。

祖国医学强调整体思维、辨证论治与三因制宜,善于运用中药,具有调节血脂、多环节作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护靶器官等作用。因此,在西药降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往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西药用量,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痰瘀互结与脂浊是形成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化浊行滞为基本治法。“通脉降脂丸”是云南省中医医院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院内纯中药制剂,其药物组成:灵芝、黄芪、三七、益母草、山楂、水蛭,全方标本兼顾,通过化瘀活血,通脉化浊,强脾健肾,促进和改善体内津液及水谷精微的生成、运化、输布,调节脂质代谢失常,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即观察“通脉降脂丸”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或)厄贝沙坦片治疗痰瘀互结型老年高血压在降压、降血脂等方面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西医单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12月~2015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入选病例72例,因受试过程未严格遵从试验要求剔除3例,自行退出(脱落)2例,最终完成6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8.27)岁,60~70岁38例,71~80岁29例(43.28%)。其中,男38人,女29人。职业:脑力劳动者30例(44.78%),轻体力劳动者21例(31.34%),重体力劳动者16例(23.88%)。1级高血压(轻度)25例(37.31%),2级高血压(中度)39例(58.2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3例(4.48%)。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患者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脂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血脂疗效标准。中医辨证标准:依据《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中医诊断学》进行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证者,证见眩晕、头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于夜间加重,面色黯黑、肌肤甲错,腹胀纳呆、肢麻沉重、胸闷、形体肥胖、乏力、烦躁、头痛、心悸、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舌淡苔腻、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滑数。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60岁~80岁之间;符合老年高血压痰瘀互结证型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者;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知情同意并能遵从研究措施者;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降脂药及其他影响疗效和观察指标的药物和方法者。[JP2]

1.4 方法 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72例痰瘀互结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入选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结束后,治疗组剔除病例2例,完成35例,对照组剔除病例3例,完成32例。2组年龄、性别构成及治疗前病情等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具有均衡性和可比性。入组第2天完善体温,脉搏,血压,心率、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舌脉象等变化。[JP]

1.4.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西药联合组)使用药物为通脉降脂丸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或)厄贝沙坦片。(1)通脉降脂丸的服药剂量为1次10g,1日2次。用法:餐后1 h口服,温开水送服。疗程:连续给药3个月。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痒等症不宜服用。有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禁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降脂药物。(2)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mg/片,7片/盒。剂量:每次5mg,每日1次。服法:晨起口服。疗程:连续给药3个月。(3)厄贝沙坦片(安博维)为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15g/片,7片/盒,剂量:每次0.15g,每日1次。服法:晨起口服。疗程:连续给药3个月。对照组(单纯西药组)的使用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两种药物的生产单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和批准文号等均和治疗组完全相同,疗程均为连续给药3个月。

1.4.2 观察指标 (1)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检项目检查(体温,脉搏,血压,心率;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查)。(2)疗效性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血压;中医临床证候:主症(①眩晕、②面色黯黑、③腹胀纳呆、④舌紫暗/舌淡苔腻、⑤肢麻沉重、⑥胸闷、⑦形体肥胖、⑧脉细涩或滑数、⑨脉络瘀血),次症(①乏力、②烦躁、③头痛、④心悸);主要相关体征:舌脉象变化;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清脂蛋白。

1.4.3 疗效判定标准 血压疗效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4]拟定血压疗效标准如下:显效: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有效:SBP下降超过10 mmHg,DBP下降超过5 mmHg,但未达150/90 mmHg;无效:血压下降不明显,未达上述标准。血脂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血脂疗效标准如下:(1)临床控制: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脂下降至正常。(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TC、TG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TC下降不低于20%,TG下降不低于40%。(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0.26 mmol/L。(4)无效:症状和体征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标准:显效:与给药治疗前比较,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与给药治疗前比较,症状和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与给药治疗前比较,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证候积分减少<30%。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单项临床主要症候疗效标准:(1)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几乎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由重度到轻度。(3)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1级,即由重度到中度,或由中度到轻度。(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TX-*3/8]±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数据差异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的比较采用检验,等级资料数据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α取0.05。

2 研究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主要临床各单项证候(眩晕、面色黯黑、腹胀纳呆、痰涎增多、胸闷、肢麻沉重、脉络瘀血)均有改善,除外“痰涎增多”有1例效果不明显者(总有效率85.71%),其余六项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经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眩晕、面色黯黑、胸闷、肢麻沉重和脉络瘀血五项证候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上述五项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1 治疗效果

2.1.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 临床疗效分析

本研究使用“通脉降脂丸”药物组成包括:灵芝、黄芪、三七、益母草、山楂、水蛭,治以补益脾肾、化浊行滞、活血通脉。其中黄芪甘温,健脾补气,使气旺血行;三七甘微苦、温,益气补血;水蛭活血化瘀;灵芝、枸杞和益母草调补肝肾;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全方标本兼顾,健脾益肾、化浊行滞、活血通脉,从而改善体内津液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达到调节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压的目的。本研究经临床实践证实,经中西医联合给药,降脂及降压效果明显,且均未见毒副反应。治疗组临床各单项症候均有改善,除外“痰涎增多”有1例效果不明显者(总有效率85.71%),其余六项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治疗组在眩晕、面色黯黑、胸闷、肢麻沉重和脉络瘀血五项症候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脂疗效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88.57%,降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治疗组的TC、TG、LDL-C、LP(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脂五项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压总疗效显效2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1.43%,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8.13%)。安全性方面,治疗组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肝功(AST、ALT)、血糖(Glu)及肾功(BUN、Cr)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研究过程中,病人无主诉不适情况,均未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有效的防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对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瘤、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眩晕”一词首见于《备急干金要方》。《中医内科疾病的诊疗常规》把高血压命名为“风眩病”,认为“风眩系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眩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1]。

老年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七情失调,饮食失宜和内伤虚劳、体虚年高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肝肾阴阳失调。病位原发在肝、脾,后渐及心、肾。基本证候是肝郁脾湿,升降失司。很多老年人也正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不及而产生大量痰湿,阻碍了气血正常运行,血压才会反应性升高。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痰致眩晕”。元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首次提出“血瘀致眩”说法,认为血瘀不行,气滞血瘀,血行不畅,髓海失养致眩。可见,“痰瘀互结”是眩晕发病的重要病因。

谢雁鸣和沈绍功等[2-3]研究认为“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袁卫红[4]等将老年高血压概括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之本为阴阳失调,阴以肾阴虚为主,阳以肝阳亢为主,标为风火痰瘀等邪内生。程志清和王会芳等[5-6]研究认为高血压病存在痰、瘀等病理改变,瘀血内阻贯穿于整个高血压病的始末。陈红艳等[7]认为血脂异常可导致高血压,其机制与血脂增高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反应性异常及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阻力增加等因素有关。吴应红等[8]报道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两者发病率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仍以药物降压为主。单纯使用西药在改善患者头痛、眩晕症状和高脂血症,控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方面效果仍不理想。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手段多样,主要有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9-14]。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医治疗能够多环节、综合调理机体,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靶器官,从而有效降低血压。本研究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分级、危险度分层等进行综合评估,对67例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系统观察,发现“通脉降脂丸”治疗痰瘀互结证型高血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同时本药还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活血化瘀,具有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尤其对于改善眩晕、脉络瘀血、面色黯黑、胸闷气塞、肢麻沉重、乏力、头痛、心悸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对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短,其确切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衷敬柏.基于医家经验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2):843-845.

[2]谢雁鸣,鞠大宏,韩学杰,等.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43.

[3]韩学杰,沈绍功.高血压病与痰瘀互结及五脏相关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9,24(3):290-293.

[4]袁卫红,贺泽龙.高血压病的辨病辨证治疗思路探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5:)10-11.

[5]王子宽.程志清教授诊治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学院,2004,28(1):21-22.

[6]王会芳.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4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7):782-783.

[7]陈红艳,刑玉娥.高脂血症、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9-60.

[8]吴应红,周晓芳.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162-164.

[9]翁晓清.从痰瘀论治高血压病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100.

[10]陈阳,乔振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687.

[11]彭子怀.辨证分型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27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3):169.

[12]张魏,张学东,唐友琴.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医学信息,2010,11:3419.

[13]康明明,石学敏.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4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28(5):1406-1409.

[14]刘学兰,金家容,李莉,等.通脉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60例临床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9):6.

(收稿日期:2016-04-20)

猜你喜欢

降压药
漏服降压药怎么办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吃降压药要坚守原则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附常用降压药名称剂量及用法)
服利尿剂类降压药可能引起夜尿增多
各司其职的“长中短”降压药
长期滴鼻药 更易患鼻炎
长期用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吗
高血压:谨防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
为什么服药血压还降不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