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
2016-05-14卢鸿鸣
卢鸿鸣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在全面改善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校办学品牌,全市义务教育逐步迈上一条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
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值得认真研究并加快推进。湖南省长沙市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任务。从机制保障、制度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着力,立足市情,因势利导,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项任务应越抓越紧,常抓常新。在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更要不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长沙市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合格学校全覆盖、域内所有县(区、市)率先整体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的基础上,着力“入学、优学”保障机制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其一,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尽量拉长短板,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标。长沙市为加快推进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深入探索四种集团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对门帮扶。安排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薄弱中小学,按照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的原则,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育教学改革,统一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捆绑发展。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签汀搁绑协议,加快薄弱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优质学校共同提升。三是委托管理。把政府投入新建的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派出骨干团队担任新建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资源等引入新建学校,缩短新建学校品牌成长周期。推行“多校推一”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优质学校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学校,让其做大做强,形成晶牌。目前,参与集团办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更多的学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近5年来,长沙市新增优质学校200多所,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
其二,力促学校生源基本均衡。让每所学校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生源均衡又是办好每所学校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长沙市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幼升小”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小升初”从1996年开始就按照“相对就近、指标到校、免试人学”的方法实行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全面推进招生管理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实行“三统一、两严禁”,即统一招生公示,统一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平行分班,统一学籍管理,严禁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为促进生源均衡、办好每所学校打下了基础。
其三,力促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配置。长沙市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统筹推进教师互动交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带教;每年选派近3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深入推进集团学校教师有序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交流。二是实施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芙蓉区实施教师“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由过去的47%上升至现在82%。三是统筹城乡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英才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80多个,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优秀教师梯队。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引导2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工作站,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及交流活动;设置师训专项经费,年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四是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实施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政策,设置偏远农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方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其四,力保特殊群体平等入学。入学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平等入学的基础上,让特殊群体获得同等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长沙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确保随迁子女“应读、就读”。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且同等享受“一切费用全免”。如今,全市每学年安置随迁子女人数约10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1/3以上。二是确保留守儿童“应享、尽享”。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加大留守儿童助学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协会、青少年维权岗,确保了6.8万名留守儿童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三是确保残疾儿童“可读、尽读”。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在,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6%。四是确保寒门学子“应读、全读”。建立“减、免、助、奖”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如2014年度,发放各类免补资金8.5亿元,确保了全市无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促其成人、成长、成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沙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为契机,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教学方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式育人机制。
一是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长沙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编印教育读本、开发校本课程、团队主题活动等,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涌现出热衷慈善义演筹资的“全国美德少年”欧阳龙棂同学、舍身救人的“雷锋家乡小雷锋,美德少年小英雄”周美玲同学等先进典型。其次,培育德育项目品牌。首创“自主申报项目、稳步培育品牌、形成长效机制”三段式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块型主题班会”等23个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最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600多个.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分别达100%、80%,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协同实施名师课堂教学引领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等,开展课改样板学校创建、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和全员赛课等活动.涌现出浏阳社港中学“一二五”课改、宁乡五里堆中学“三一五”课改等10多个成功的课改模式,打造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赛课.有269节课入围国家级优秀网络课.上传6.6万个教学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顺应“互联网+”.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13所“网络联校”让40个农村教学点同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试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现代教育实验校.深入推进创造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置“科技创新市长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3年来.中小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国际金、银奖40个.国家级金奖67个。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在开好国家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活动育人。首先。抓好社团建设,推进学生活动课程化。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类、学科能力类6大类别1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活动空间.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在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全市建设了208所学校少年宫、7个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与省少儿图书馆、湖南大剧院、省地质博物馆等单位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免费体验活动;令市42家游泳馆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大自然.定期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首先,全力推动中考评价改革。全面推动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的中考评价机制改革;同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索质评定.把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中招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腾出了空间。其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理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管理与多方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从“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办学行为”3个维度评价学校,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3个维度评价教师。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5个维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最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监测与评估。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五年规划。深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常态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从发展规划、规范办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发展绩效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特色发展:探索促进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样性、有差异性,不能“千校一面”。要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多元、开放的可供选择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沙市为避免区域教育同质化,以教育品牌培育为抓手,力推“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是强化“一区一特色”。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程,引导各区、县(市)根据发展基础,挖掘自身优势,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创新创造等为重点,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创建。目前,域内开福区的“公民教育”、宁乡县的“养成教育”、望城区的“雷锋精神引领品格教育”已在全国推介。并受到好评。还有,芙蓉区的“幸福教育”、天心区的“创造教育”、雨花区的“生命教育”、岳麓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逐步成熟,基本形成了长沙区域教育“一区一特色”的局面。
二是建设“一校一品牌”。在区域特色建设的整体思路下,各区县积极引导域内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打造学校品牌。长沙市天心区围绕“创造教育”主题引导域内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研究,去年该区就有11项相关课题列入省市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校校有专题研究,科科有主题研究”的格局。域内的仰天湖小学形成了“机器人、建模”特色项目、沙湖桥小学形成了“科技小发明”办学特色。长沙市岳麓区以传承历史文化教育为己任,指导域内学校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根的健康人”,书法、戏曲、剪纸、武术、经典诵读等特色项目遍布域内学校。集团发展的学校,注重集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特色发展。如长沙博才教育集团学校的博才卓越小学的湘绣文化、博才咸嘉小学的诗词吟诵、博才洋湖小学的皮影戏研究各有特色.丰富了集团办学的文化内涵。同时,各学校还结合实际,凝练不同的校园主题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如长沙市实验小学的“两型文化”、芙蓉区马王堆小学的“西汉文化”、开福区新竹小学的“竹文化”等各具特色。特色教育的有序推进,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两型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等特色学校,形成了全市中小学校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还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眭地发展。如长沙市南雅中学欧阳龙棂同学.利用钢琴和绘画等特长经常开展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让多名困难学生和群众受益.她因此也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个重大课题,关注公平、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应是其核心要素。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全面实现“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今后,长沙市将坚持以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长沙市教育现代化,推动长沙市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