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居民小区的无影围墙
2016-05-14王露露
小区口音
十几年前,我辞去了在荷兰南部马城大学教书的职位,冒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险,过上了靠笔耕、饥一顿饱一顿、穷开心的日子。重点在开心。我从小酷爱写作,终于决定豁出去了,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爬格子,穷就穷呗!
没了固定的工作,也就不必留在荷兰南部了。我决定搬到荷兰西部的大都市去。我爱大海,也爱森林,所以大都市之一——海牙为不二之选。这个沿海城市交通发达、生活方便、文化气息浓不说,还巴掌大的地儿,居然有五个森林公园。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公园里,不用指南针,保准迷路,那叫大!蓝海,绿林,白沙,使海牙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国际城市和国家政府所在地。
我对大海和森林的爱使我选择了一处离海边800米、离树林50米的房子安顿了下来。可刚到这儿,我就觉得不对头。左邻右舍的,说话时就像嘴里含了一个热土豆,彼此见面时说个“早上好”,简简单单的话,也被庖丁解牛成不知多少个音符。我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咨询他们,您们这是干嘛呢?据小道消息报道,我搬来之前,这里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地传将开来:王露露要来咱们这儿住了!由于此传言,我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得装得知识渊博,切忌大惊小怪吧,否则他们又要满城风雨地传开了:还作家呢,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住了几个月以后,我才曲线救国地打听到准信,明白了左邻右舍为啥说话怪怪的。原来我稀里糊涂、滥竽充数地闯入了海牙的富人区。而这些富人呢,说话当然得与众不同,不把一个音节分成好几个音符再吐出来,怎能对得起观众!
如履薄冰
我的下一个任务就是纳闷。这里的房子没有海牙市中心的高大雄伟呀!也没有市中心的雍容华贵呀!咋就成了富人扎堆的街区了呢?有关此问题,我又不动声色地四处咨询,生怕别人又说,嘛事都不懂,还充当什么作家,呸!
又过了几个月,我才活学活用声东击西的障眼法,了解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个小区比较安静,不车水马龙。而且小区的居民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体面,职位偏高,家庭背景不赖。总之,人文环境好。
再过了几个月,我又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住在我斜对面的是荷兰残留的三百位贵族后代之一。男的是公爵,他的名字叫“从这儿到那儿”;女的是男爵,她的名字叫“从那儿到这儿”。有点像“从北京到西安”,“从郑州到连云港”。意思即,在那两点之间的山谷平原、江湖河流全是他们家族的领地。当然那是以往的辉煌,现在只剩下名字了。
难怪在我搬来之前,这小区的居民就互相咬耳朵呢!敢情我是一群白绵羊里的黑山羊。也就是说,我大概是此地数百年以来第一个黄种人。黄种就黄种吧,令众居民难以对号入座的是,我家三天五头地来媒体记者和只在电视和报刊上才看得到的名人。今天杂志来采访我了吧,明天电视台来拍摄我了吧,后天著名导演来洽谈改编我小说剧本的事了吧。黄种人荷兰文作家,这个组合他们平生没见过,挺新鲜的……说白了吧,挺不习惯的。
我咋办?只好既来之,则安之。我逢人就笑容灿烂,还把花园修得比谁都精致,以防众邻居背后嚼舌头,你们看见没有?外来户就是不会收拾园子,搞得跟废品回收站似的!荷兰有句俗语:“每个外国人都是他们国家的代表”。所以在这个棘手的环境中,我如履薄冰,就怕走错一步,给俺娘家丢脸。
看见背影
节假日时,我常到城里的大市场买海螃蟹。这里的人眼浊,认不出来这种名贵的海鲜,导致它便宜得对不起广大群众,也对不起螃蟹本人。我也常到市中心的土耳其咖啡馆喝薄荷茶。茶是一半水,一半白糖,糖多得勺子能90度垂直角,挺立于杯中。
王露露在荷兰北部一家民居前。
去土耳其咖啡馆我要经过几条商业街。店铺里色彩缤纷的,商品全是非本土制造,按荷兰的生活水平,便宜得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店铺的老板大多来自前荷属殖民地,比如苏里南什么的,还有的来自前法、德、西属殖民地。总之,欧洲过去盘剥过哪些殖民地,哪些殖民地的原住民就住在这些街区里,使海牙凭空多了一个迷人之处,人种百花齐放,文化百鸟争鸣。
一家邻居有个女儿,那时是大学刚毕业的建筑师。她金发碧眼,且拥有此国家的标准身段,这里的话称之为“荷兰富裕的象征”,译成白话文,即“肥胖富态”。有时她在小区内看到我牵着我的狗狗“蒸汽火车”在街上让它拉屎撒尿疯跑,然后用塑料袋收拾它的排泄物,就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据我判断,有点过分热情。这让我很迷茫,因为这里的居民富人范儿,除了有特殊原因,基本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姑娘怎么不守规矩?
有一天,她看样子是憋不住了,跑过来对我说,王女士,我能管您叫你吗?我说,赶紧管我叫你——虽然我跟你母亲同龄,否则我会觉得自己不再是情窦初开的二八少女了!她听了先是忍俊不禁,然后干脆哈哈大笑起来。她告诉我说,王女士,不对,露露,这么多年了,我从没向你道过谢。我现在大学毕业了,在荷兰部委谋到一官半职了,可以向你道谢了。
我连忙道,反话吧?她摇头说,十年前,她还上高中时,曾因为读我的中篇小说——荷兰中学的文学选读本之一,轻松愉快地得了两个学分。我问她是哪本?她说《红喜事》,只有一百来页。她补充道,当时她太懒,如果选了我的大部头小说,四、五百页的,还能挣更多的学分。我鼓了半天勇气,可终归没敢问她,喜欢不喜欢俺的拙作?因为这种事最好别启口,省得让她说自己不爱说的、我也不爱听的话。万一她看不上我的破玩意儿,我们双方该多下不来台呀?
这位“荷兰富裕的象征”接着告诉我道,她现在的工作是保护荷兰的古建筑。我没吭声,就怕她像其他欧洲人一样,条件反射地责问我,好像我是推土机似的,北京的胡同都是我推的。我正想没话找话、打破我们俩的沉默时,她又开话了。露露呀,她说,前几天她由于要检查古建筑,去了我们城市的亚非拉街区。在那里,她好像看到了我的背影。
她的语气不大对劲,似乎很惊讶。但我没在意,一五一十地回答道,噢,我常去那儿喝一杯甜死人不偿命的薄荷茶,忒过瘾。她做沉思状,随后对我说,她在16岁之前从没去过那种地方。我还不知趣,刨根问底道,哟,你父母不让你出门逛街?她支支吾吾的,不置可否。
心照不宣
前车之鉴,我警觉起来。遛完狗后回到家,便抄起电话开拨。我的荷兰朋友们,俺挨着个地咨询,到底俺又怎么孤陋寡闻、办错事说错话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年来,我懵头懵脑的,不守规矩,从我居住的所谓白种富人区,只身翻越过了一堵社会围墙,一而再再而三地闯入了不属于我住宅区人群的地段:大市场,以及亚非拉兄弟加朋友的街区。
我这才恍然大悟。从那一刻起,我试着整合自己多年来零零碎碎的记忆,突然拼出了一个社会地图来。合着荷兰等欧洲国家虽然不在居民小区的四周建立围墙,但那围墙却存在于欧洲人民的心中。属于哪个阶层,就在哪个街区活动,很少闯入其他阶层的地盘。
荷兰通过高税率来进行财产再分配,缓解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也通过推倒用砖头砌起来的围墙来缩小各阶层之间的距离。但各阶层之间的差别怎能在短期内烟消云散?大家知道这一点,但又不情愿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因此,荷兰人对此缄口不语,导致像我这样的外来户很难察觉到这堵无形的围墙。同时,荷兰人也心照不宣地尊重这堵围墙划分的区域,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荷兰有句俗语:“区别是要有的”。几十年来,我学了很多荷兰俗语,但这句俗语我至今摸不透。慢慢来吧,来日方长,要摸透的东西还很多。
(作者为荷籍华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