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提前进教室的习惯
2016-05-14陈忠
陈忠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当第二次上课铃声响之后,仍有一部分教师才拿着教材及备课本匆匆忙忙向教室走,有的甚至还边走边看教材或备课本。而到了教室,却发现学生也还没准备好,难免会心情不高兴,自然要整顿一下纪律,时不时也要批评几句。这一来,不但师生心情不好,也往往要耽搁好几分钟。这种负面影响自然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师生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有研究指出,学生课间休息到十分钟的黄金分割点(约6分11秒)时,教师进入教室最为合适。当然也不是说非要掐着这个时间,但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进教室。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进教室,是在充分备课之后的一个再“准备”,此时的准备,和课前的备课同等重要。缺乏这个准备,之前的充分备课不仅化为泡影,甚至会离预期更远一些。
提前进教室,准备好上课的“硬件”。安装好课件,并对课件进行调试,除了再次熟悉之外,也避免因课件无法播放或音响出现问题而带来尴尬和慌乱,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和效果。同时,检查黑板是否擦干净,粉笔(包括所需的彩色粉笔)是否足够。当然,还有其他的,如小黑板、话筒(或小蜜蜂)等,也必须提前准备到位。
提前进教室,有助于教师提前调整情绪。教师是社会中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事情的影响,如同事不和、亲人重病、房贷压力、家庭琐事等,而这些事情,总会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不能带着异样的情绪上课。必须在上课之前进行充分的调适,将负面情绪尽快化解,将自己的情绪调整为“上课模式”,让自己以饱满的激情、阳光的心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发挥,而且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此期间,教师还应检查一下学生的准备情况,如资料是否准备到位,课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以及预习的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更深入一点,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了解他们为学好本节课都有哪种程度的知识储备。将这些了然于胸,并时刻调整教学策略。如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那是个星期二的上午第二节课,笔者准备教学“鸡兔同笼”一课。准备好课件之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就在教室里和一些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对“假设法”和“列方程法”都在课外书中已有了解。为此,笔者还专门询问了几个平时数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说,在以前课间和中午的时候,有些同学提到过这个话题,大家都讨论过,基本上都掌握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把这节新授课变成了复习课。把准备的三个层次(包括拓展)的练习题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逐步呈现,最终收获的效果很好。本该两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达到了目标。
准备好这些,便可站在教室门口迎候学生。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中写道:“在上课铃响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教师微笑着迎接在室外玩耍的学生,无形中为他们的心里注入阳光,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教师提前走进教室,为上课做足准备,不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保障,也是对课堂和学生的尊重,更是自己尽职尽责工作的表现。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40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