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引领学科穿越
2016-05-14许培军孟桂民
许培军 孟桂民
当前我们的教育以分科课程为主,它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如何巩固分科课程的优势,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创设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形成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把若干相邻学科的内容加以筛选,较好地实现学科融合,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认知需要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习的广度,打破学习的围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自2013年以来,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基于项目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以下简称“项目学习”)是当前美国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模式之一,它以学习项目(Project)为主导来实施教学,“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在2014年寒假,学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围绕不同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真实性学习。此项目学习旨在通过对主题“桥”的研究,引导教育共同体一起探索、创造、传播和分享知识,加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实现教育者追求世界和平发展和共赢的愿望。让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深入,不仅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更要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2015年11月,学校借助北京市遨游项目课改试验的平台,继续开展了以“桥”为主题的项目研究,由此引发了“主题引领 学科穿越”北京市课程展示活动。
此活动基于两个目的:1.借助活动平台,促进翠微小学主题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进一步研究现代社会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及其特点;继续探索主题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尤其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创新与推进;尝试总结与归纳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主题学科实践活动经验与模式。2.通过活动展示抛砖引玉,为较大范围内“主题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学校经验与研究案例,推进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这次活动分为四大版块:1.主题引领,学科穿越2.寻找“真问题”,开启“真实践”3.学生自主探究4.实践活动汇报展示。整个活动历时一星期。我们的设计与活动全过程如下图所示。
主题引领,学科穿越
1.人文社会——桥与文化
学习目标:能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查阅、筛选、比较、归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概括,感受桥的形象,理解桥不同的文化意象。走进生活中的桥,学会观察,展开想象,学会用不同文体表达。能在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中学会倾听,抓住核心或问题,补充阐发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善于表达。学习流程如图示。
该板块设计了四个重要教学活动。活动一:视频感知。展示桥的文学方面的知识,通过选择、抢答等学生喜爱的形式,使学生对桥与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为学习做铺垫。活动二:文字溯源。通过对“桥”字的演变历程的追溯与研究,使学生对桥的来历以及桥所承载的文化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和感受,为对桥文字的深入研究做铺垫和引领。活动三:古典诗词。通过对几首描写桥的古诗词的研究与欣赏,感悟诗人的情感,获得初步的欣赏方法,同时认识到桥在众多古诗词当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某种意境,表达着某种情感。为拓展性学习进行方法上的引领。活动四:现代诗文。通过对几篇描写桥的不同文体文章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方法、主旨有所了解,为学生走近桥、描写桥做写作上的引领。
2.自然科学——桥与科技
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到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通过观察桥梁图片,了解多种结构合为一体可以提升桥梁的牢固性;通过展示思维导图,懂得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桥梁的用途、所处地形、成本、外观等),合理地设计结构和选择材料。通过查阅资料,学会处理、提取有用信息。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体会设计桥梁需要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流程如右图所示。
3.艺术审美——桥与音乐、艺术
音乐中的桥。学习目标:了解关于桥的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桥之美和桥所承载的情感。聆听、观察、感受与欣赏,感受音乐中情绪、情感与桥的联系,尝试创作。学习流程如下图所示。
美术中的桥。学习目标:学会观察、欣赏,能发现桥的美感、欣赏桥的美感、感受桥的美感。理解多种美术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感,能用美术的造型语言鉴赏表现桥的作品;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桥的美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自主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美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学习流程如图所示。
寻找“真问题”,开启“真实践”
1.回顾内容,调研“已知”
学生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经历,教师梳理学生的学习内容,从知识的角度,建构已有知识的思维导图。唤醒学生的回忆,梳理学生的思考。
2.头脑风暴,确定“问题”
从知识层面的积累,到实践层面的合作研究,提出真实的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整合学科,学生寻找“问题”,初定研究方向。意图是打破学科界限,学生尽量多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通过比较让“多问题”走向“真问题”。
其次,教师指导方法,学生归纳“问题”,确定研究向度。在学生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订自己的问题。让“浅问题”走向“深问题”。最后,学生修改和完善“问题”,形成自己的“真问题”。意图是通过学生的比较、修改、交流和评价,让一个学生的“单向度问题”变为多个学生“多向度问题”。
3.导师引导建组,制定研究规划
根据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导师引导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分工确定研究任务,为开启实践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4.读懂评价量规,提出研究期待
评价量规是引导学生完成合作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生不同纬度参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经历知识积累、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评价量规的全过程,开启亲身实践的研究之路。
学生自主研究
学生自主研究为4天时间。学校每天拿出半天时间,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给学生分配导师,在这个活动中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学科导师,另外一个是家长顾问。学生每天要填写学习单,每天要形成研究成果并展现。
桥与文化版块,学生们通过编写课本剧、诗词诵读和桥的文字探究等形式表达桥与人的情感,感受文化的深邃之美。为了了解有关“桥”的桥的俗语、歇后语、谚语,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或网上检索,或家长咨询,或书中查阅……学生走近经典,挖掘古典诗词中桥之内涵;自编情景剧,从断桥的由来,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桥背后的神话故事,传递着人间的善良和感恩之情;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诗配画、走近桥写一篇游记,用多种方式呈现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桥与科技版块,学生设计心中的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教师们也身在其中,悉心指导;家长也融入其中,校长也参与研究,家长、学生、老师融为学习共同体。遇到困难他们还向专家积极请教,在专家的指点下,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
桥与艺术版块,学生自谱桥之歌,自演桥之韵,自编桥之舞。男同学独舞表现的“桥”之坚;女同学合舞表现的“桥”之柔……用色彩表现桥的学生走进桥,在大自然中亲近桥。在颐和园中他们找到创作的灵感,自画精美的桥。或线描,或面塑,或纸雕,或剪纸,或国画,或儿童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着桥之美。
4个半天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多角度诠释他们自己对桥的理解,对桥的探究,这之中学生收获着、成长着。学生的研究成果有:现代诗文组撰写现代诗文25篇,其中说明文7篇,游记(记叙文)5篇,散文1篇,现代诗歌6篇,想象文6篇。古典诗词组创作了10幅诗配画,改编诗2篇,创编情景剧1幕。艺术表现组自编歌曲1首,自谱器乐曲1首,自创舞蹈2个,还有各种画作10幅。桥的创建组共完成10座自己创建的实体桥。
实践活动汇报展示
在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活动之后,“桥”项目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最后的活动汇报展示阶段。
汇报展示活动目标:学生依据评价量规,对主题研究进行组内评价,在评价中实现自我反思;展示研究过程,分享研究的成果,积累研究的经验,形成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发新的问题,开启新的研究之路。活动汇报展示过程如图示。
国际教育“桥”项目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探访桥、制作桥、吟诵桥、讲述桥、表演桥,“桥”项目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实践和创新意识,知、情、意协同发展,让他们更爱生活、更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