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品牌学校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

2016-05-14杨志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校本人格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育人目标,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很多优秀的品牌学校不仅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而且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解构,形成了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体系。用当前对学生发展目标最新的概念提法,这就是学校所确定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校本化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校本化建构

“培养什么人”,这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话题和探索的问题。每一所学校在其成立之初,都会有这样的思考和回答,并在其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这样的问题;每一个时期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都会不断地追问,并探索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既是教育哲学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问题;既是教育经济学问题,还是教育政治学问题。因此,“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研究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上世纪末,伴随着“知识爆炸”海量新知识的诞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世界互联,以及面向新世纪的人类发展需求,人类再次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永恒问题推向教育学术前沿。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代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开始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美国等国家提出了“关键技能”的概念。我国也于本世纪初提出了构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计划。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代名词,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目标具体化、细化的顶层设计。学校作为办学实践者,还需要根据国家的顶层设计进行学段核心素养分解和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化分解,这一过程就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校本化建构。学校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既要依据国家核心素养体系,又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还要传承学校自身的核心素养体系。其实,每一所优秀的学校都有其传承持久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这些优秀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我们当前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

北师大附中核心素养体系的校本化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1901年清朝政府成立的“五城学堂”,1912年,伴随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建立,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2年,时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长的林砺儒,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了“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从此,“全人格教育”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一百年来,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细化其育人目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了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用今天的概念讲,就是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学校将“全人格”细化为8个人格素养领域、24个行为素养表现。“全人格”8个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领域分别是:独立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自尊、自信、自爱、自省);博爱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爱心、同情、兴趣);共处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尊重、诚信、合作);勤学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乐学、勤学、善学、终身学习);勤劳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勤劳、耐劳);勇敢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勇气、坚强);创新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探索、创造、接受新事物);乐观人格(具体行为素养为胸怀宽广、幸福、自乐)。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核心素养体系是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一个范例。“全人格”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体现了演绎逻辑。演绎逻辑是基于对哲学顶层思考,向实践层面不断演绎形成的理念体系构建逻辑。“全人格教育”是指完全的人格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指导教育行为的系统理念。人格,狭义理解是指人的品格。林砺儒校长也指出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一个完整的人格必须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完整的人格必定由上述四种不同资格构成。正是从“人格到人的资格”再到完整的人的资格,在不断演绎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教育学意义的实践性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在“全人格教育”理念中,人格包括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特别强调做人的资格。“全人格教育”起源于健全人格教育,以人格为核心,以其完全的人格为培养目标,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手段,以8大素养领域和24个行为素养表现为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体系体现了哲学本真原则。袁贵仁在《试论人格》一文中指出:“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因素、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识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由此可见,“全人格教育”是从哲学角度对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活动主体性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是对教育本真的哲学回归。正是因为“全人格教育”站在了哲学本真的高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地,塑造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大地,因此才绵延百年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就。

北师大附中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践

如果说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体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办学实践就是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学校育人体系,也是核心素养体系校本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构建“全人格教育”的课程体系,是落实“全人格”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北师大附中百年来一直坚持为“全人格”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时,师大附中就开设了丰富的现代课程,为学生的“全人格”发展奠基,体现了文理兼修,注重语言和工具学科培养,通识博览,关注身体素质。钱学森曾在师大附中初中、高中学习了六年。他回忆说:“我在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可见,当时师大附中的课程为学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北师大附中在践行“全人格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石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三级立体化课程体系,突出学校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特点。三级立体的“全人格”课程体系体现了“全人格教育”既注重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全面的人生基础,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和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个性化育人目标。师大附中“全人格”的课程体系,为实现新时期学校确定的“全人格、高素质”育人目标奠定了基础,是学校“全人格教育”的新发展,也为学校进一步构建“全人格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个世纪,一所学校;一批人才,一所学校;一个体系,一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坚守“全人格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构建了一个“全人格教育”的实践体系。这种优秀的办学实践,在今天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依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校本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跃青春 筑国梦
钢琴与研究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