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背影》艺术手法的思考

2016-05-14邵海涛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背影

【摘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章由对父亲的回忆讲起,通过“背影”,讲述了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这一朴素平常的生活片断,一直以来以其感情的朴实真挚,语言的直白简朴和细致的白描写实手法,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

【关键词】背影;真挚情感;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从取材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写景抒情散文,另一类是像《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样的表达他对社会黑暗的愤慨,强烈的民族情绪的篇目。还有一类即是朱先生任教清华大学后所写的诸如《背影》《给亡妇》这样的描写生活琐事的抒情散文,而不管是哪一种题材的作品,朴素真挚的美感特征可以说是贯穿了他整个的早期散文。《背影》是其中最为精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篇。

在写《背影》之前的几年中,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一度很紧张,1922年暑假,朱先生带妻儿去扬州探望父母,甚至还出现过父亲不让其入门的尴尬,然而,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道:“一九二八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几年后便去世了,但是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那么,这篇小小的《背影》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让父子之间往日的种种误会和不快都能被融化呢?

显然,《背影》并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句。像这样一篇看似平淡的作品能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个中奥妙集于一点就是文中所表现的这种从追忆中生长出来的父子真情。好的作品往往都是从生命情感体验的角度去激发读者对人类所共有的某一种情感的普遍性认识。文中提到的父亲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椅子、用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并反复叮嘱儿子路上小心,不要着凉的这样的细节,做子女的我们几乎都曾经经历过,父亲在临别的时故作轻松的样子,我们在离家往外地求学的时候一定也在自己父母的脸上看到过,当然也就能体会到父亲那看似平淡的几句话中所蕴含的深深的不舍和欲言又止的爱;相应的,儿子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也让我们想起平日里自己对父母的种种不敬,心里难免也会有难过的念头。看来,这或许是一个通例:年轻的时候,因为无知所以总会有种狂妄的劲头,觉得年迈的父母落后保守、唠唠叨叨,那时的我们不懂得爱究竟是什么,更不懂得如何与父辈沟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体验的增多,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时光,对很多事情都会多了一种夹杂着伤感的爱的顿悟。在八年之后,当朱先生自己担当起父亲的角色之后,对当年父亲近乎执拗的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背影》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相当成功。朱自清先生在《论逼真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中,系统介绍了他长期追求的“逼真”的境界,“‘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他还认为“真就是自然”。《背影》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就是朱先生追求“逼真”这种艺术境界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成就了父亲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样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地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这一段买橘子的细节描写色调极为素淡,它以白描的手法,看似笨拙的文字,于琐屑地记叙中如此真切地传达了父子之间相互珍惜的情感,其中更以“朱红的橘子”点亮了整幅画面,“朱红”两字恰恰显示了朱先生在遣词造句上的不经意间的“讲究”,这一抹亮丽的色彩不仅让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象更加清晰,同时也给人以一种爱的暖意,从小小的朱红的橘子中,儿子更体会到了父亲为全家辛苦操劳的艰辛也仿佛看到了即使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也注定不能放弃的人生希望。

任何作品在接受不同读者检验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解读,甚至是误读,对于《背影》的解释当然也有过不同的声音。比如:1977年6月,余光中先生发表的《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从多方面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进行了集中评论,首先,他认为《背影》“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大多了一点”。其次,余先生认为《背影》开篇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稳妥,开篇就先说“我”,在潜意识上有“夺主”之嫌而且“文”得不必要。朱自清倡导的纯粹白话。在此至少是一败笔,并欲将此句换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乍读来,觉得这样改似乎比原句干净利索一些,但总感觉少了很多味道,原先的“余”字隐隐传达的儿子与父亲分开几年里那种时刻记挂在心的思念的情感在改过之后就再也看不出什么来了

但是,在评价朱自清散文时,我们首先看到的还应该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毕竟是他率先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和文艺必须写实、必须立诚的文学主张,并在实际创作中写出了像《背影》这样真挚感人的作品,形成了自己朴实、真挚、诚恳的风格,正如当年钟敬文评论《背影》时说:在同时人的作品中,朱的散文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却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

综上所述,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评价我们还是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客观地看待他的功绩与不足,任意地跟风抬高或者肆意指责他的作品都是粗糙的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也就是不公正的。

作者简介:邵海涛,男,1982年生,商丘幼儿师范学校,助讲,研究方向:中专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背影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