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采“生活事件”,香飘“生本课堂”

2016-05-14吴伊娜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

吴伊娜

摘 要: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只有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品德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件,使品德课堂鲜活,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生活事件;生本课堂;品德培养

赞科夫说:“儿童生活在一个具有无限多样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的世界里。”“生活”既是本课程目的的归宿,同样也是本课程据此进行的过程和手段。因此,品德课堂所呈现的其实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教科书毕竟是静止的,与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比较要逊色得多,要使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品德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心灵深处的琴弦得以拨动,关键在于这“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从何而来?那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生活事件”巧妙地把课堂负载的世界与儿童生活的世界打通,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锁定生活,丰富“事件”

教材引领着儿童进入生活,是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还是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课时教学的容量太多,有的教学内容不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在具体操作中,品德课程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活用教科书,巧设“生活”。在儿童的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根据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需要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并进行必要的重组和调整,使给定的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课程,适合“生活”的课程。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交通连四方”一课时,教师出示了宁波中山路上的地铁施工照片,让大家猜一猜这是哪。其实,学生每天上下学时都会路过多个地铁施工点,对此并不陌生。然后,老师又出示地铁一号线的实景照片,感受舒适的乘车环境,想象地铁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在老师的层层引领下,在地铁这一生活事件的启发下,学生说到我们身边的杭州湾大桥、四通八达的高架桥,深切地感受到了宁波这几年交通的飞速发展。运用照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的事物。只有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件才能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关注细节,丰满“事件”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很多是学生生活的缩影,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关注生活事件中的细节。

在教学五上“小心电‘老虎”一课前,班级中一淘气男生下课时将教室走廊上的插座面板踢碎了,露出了裸露的电线,班主任赶紧在插座周围竖了一块“禁止靠近”的牌子,并联系维修工人进行修理。上课时,老师将这个刚发生的鲜活事件拿到了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禁止大家靠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谈论中认识到电是很危险的。这一生活事件的引入比起老师单纯地说“电很危险,我们要小心用电”要有效得多。接着,老师围绕着这一事件继续发问:生活中类似这位同学的不安全用电的行为,你还知道有哪些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置了“火眼金睛找茬”这一环节:老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一部分生活场景,在这些生活场景中,许多学生有错误的用电行为,如一个接线板上接了许多插头、用电水壶时人不在身边……看着这一幅幅画面,老师趁机进行价值引导:你找到了哪些错误的用电行为?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然后老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当时的情况怎样,你是如何做的,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该如何正确使用电,为自己的成长护航。

三、延伸生活,丰厚“事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能把教学的起点和重点都集中在课堂上。社区、公园、超市……游戏时、参观中、活动后……都可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和因素,都可以是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上“今天我当家”前,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当一次家,并请学生和家长写下本次活动的体会。一周以后,当学习这一课时,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说道:“通过当家活动,我感受到平时父母是多么辛劳。妈妈为了让我们一家人吃得更好,经常走很远的路去菜场买新鲜的菜。”“一天的家务做好后,我感觉像跑了400米的长跑一样,真累啊!想到他们每天还要辛苦工作,真是不容易。”家长的反馈表中也纷纷夸赞: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似乎懂事多了,放学回到家,也能比较主动地帮助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买东西时也会互相比较价钱。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很重要。

正是在这样富含生活性的情境下,通过“今天我当家”这一生活事件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连接,和学生的每个家庭成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内心体会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学会了为家庭分忧,帮助学生获得了生活体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有多大,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大,唯一不变的是道德教育必须依存于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使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本真。通过选取生活事件,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感悟,从而打造高效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让他们拥有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维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2]陆建南.品德教学中生活事件运用的误区与对策[J].小学德育,2008(18).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生本课堂”更要“备学生”
生本课堂中如何高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打造“生本课堂”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