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儿童品德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2016-05-14姚中锋
姚中锋
摘 要:儿童品德教育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小学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对儿童品德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而民族地区因人文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不同,教育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此,对民族地区儿童品德教育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地区;儿童教育;品德教育
一、儿童品德教育的政策及现状
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准则需要从小培养教导,小学生尚且处于学习成长阶段,没有明确的是非认知能力和学习辨别能力,更需要学校教师的悉心指导,因此,国家不断出台各类相关规章制度及文件。而教育部也针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设立了有关部门,其职务就是督促各类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工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研究学者针对儿童品德教学课程提出建议,主要是通过改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趣味的方式来改善当下品德教育课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品德教育中依旧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社会环境风气问题。现在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关于社会方面的许多内容,社会环境与风气的好坏无疑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思考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新教学课程改革要求解放课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然而,很多学生长时间接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新教学形式有抵触心理,不容易接受,出现逆反现象,有意犯错。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关心时事政治方面的积极性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学生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法制意识,现代意识很强,容易认同新观念接受新想法,排斥老旧观念,反对传统,对于传统中不论好坏一概摒弃,因此,民族地区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实现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观念,学习传统的思想美德成为了民族地区儿童品德教育的重点之一。
二、针对教学现状,提出有效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从小可以接触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关于时事政治的、娱乐新闻的,也有关于各类社会风气的相关报道,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发展尚不完全,不能准确分辨是非。
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将问题简单化,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分析正确与否。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街头骂架的新闻,结合品德教育课中关于文明礼貌、友爱助人的内容,并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吵架,如何能够避免吵架,文明礼貌用语在生活中有什么益处。这样反将不好的报道利用起来作为反面案例,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由此而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抵触心理,而这种抵触心理表现在品德教育课程上就是学生的不协调性,即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想法与说法不协调。具体情况为,学生知道红灯时过马路是不对的,但是在周围没有车的情况下,学生仍然会选择快速通过马路,这充分说明了新教育方式是成功的也是不成功的,教师应该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完本章内容后,放学带领学生过马路,更加直观地教育学生,红灯时车辆快速通行,行人如果要强制通行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等。设身处地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建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除此之外,民族地区对于品德教育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是由于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各民族都已经产生了久远的生活习俗,这其中有些传统习俗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危害,很多学生因从小耳濡目染导致错误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正,最终酿成大祸,为时已晚。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做出调整,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灵活应对,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出记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总结
学校作为学生尤其是儿童的第二个“家”,肩负着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设学生的精神文明世界的重任,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阵地之一,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培养态度端正的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发挥学校对于社会的威慑作用,用积极有效的做法宣传先进思想,为新型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品德教育是小学生首次接触是非观念的重要教学课程,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肩负起责任,高度重视,使得养育、教学、管理能够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排除落后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走向健康与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叶飞.参与式公民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