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创业文化培育机制探析

2016-05-14官巧燕陈建辉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构建

官巧燕 陈建辉

作者简介:官巧燕(1983-),女,福建南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陈建辉(1968-),男,福建安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特征。及时抓住这些特征,培育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文化,是当前做好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关键所在。文中阐述了高校就业创业文化的内涵,总结了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特征,并提出高校就业文化的培育机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就业创业;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22-02

在高校中,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对整个校园发展具有凝聚和导向的作用,而且对于身处其中的师生更具有引领和激励的作用。就业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主动的进行就业创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特征。及时抓住这些特征,培育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文化,是当前做好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就业创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1],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2]。高校就业创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校园文化影响和孕育下形成的反映校园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进行就业创业行为的氛围。就业创业文化包含了就业创业精神文化、就业创业物质文化、就业创业制度文化和就业创业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就业创业精神文化主要指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如学校营造的求职氛围,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创业的热情等;就业创业物质文化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活动的物质条件,如举办招聘会、提供创业扶持等;就业创业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就业创业支持的制度总和;就业创业行为文化是指学生参加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积极求职创业的行为总和。

培育积极健康的就业创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带动高校内部各项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推动高校的稳步发展;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通过潜移默的校园文化影响,为社会发展铸造英才;三是有利于高校就业措施的发展完善,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接轨,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特别是受经济性常态的影响,高校亟需创新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高度重视并快速推进以促进就业创业为主题的就业创业文化建设。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特征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放缓,原有粗放经营、高速发展的行业必将面临的深化改革和转型的局面。这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快速认清形势,扭转原有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管理实践,加快校园工作的自我改革和就业文化的培育工作,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寻找到合理的路径。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首先,经济增速放缓将降低就业需求,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必然出现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次,经济结构升级影响人才需求结构,目前在校大学生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产生错位矛盾,造成就业困难;再次,经济创新发展减少岗位需求,新技术如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3D打印等,将广泛应用和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最后,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与毕业生激增造成就业供求矛盾,这些都将大大加深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给校园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2、创新创业成为就业新常态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原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将愈发重要,这要求一方面要打造新引擎,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另一方面要改造传统引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增长点焕发新活力,而创业创新是打造新引擎与改造旧引擎的重要手段,是开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同时,国家地方也在如创业政策、创业资金、创业培训、创业平台等各方面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对创业给予大力扶持。结合上述两方面情况,鼓励创新创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将迎来政策层面利好,必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校园就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成为化解高校就业问题矛盾的重要手段。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教育的最后一环,是检验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学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业指导与平台建设等等。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对创新性人才和创业发展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教育体制与机制上加大改革、突破创新:一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使学生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以更好地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要建设以创新型人才教育为指导、以创新型行业需求为方向、以支持经济转型改革为目标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是注重大学生个人能力教育,强化以创新为驱动的素质教育,尽快实现与新经济常态的对接与转型。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创业文化培育机制

结合新常态经济发展与高校工作特点,需要高校工作者转变工作思路,踏实开展基础性工作,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1、转变固有思维,重点培养创新人才

为实现人才的批量生产,原有大学教育基本以应考教育为主进行学生培养工作,即以理论最优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但往往忽视和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特点。但随着新经济常态的发展,高校工作必须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将主要目标转向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中。创新型人才具备比较明显的特征,如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前瞻性、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认识方式具有新颖性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3]。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们在创业实践和各类创新教育活动中充分锻炼,提升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创新竞争力。

2、完善教学机制,注重个体化发展

人才培养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新常态下人才培养工作,要将学校教育与个人兴趣相结合,通过制度建设为学生发展铺设一条合理的上升渠道,重在引导学生个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各种教学形式的互通互认,在学分制的运行平台上,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创造宽松和有利的外在条件[4];二是构建个性化发展的就业创业的教学体制,发展素质教育,通过挖掘各类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基础综合能力;三是创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一个包括创业基础课程、实践导向课程、创业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四是完善课余兴趣小组建设,设立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论坛等,将各类学生纳入专业的组织管理,实施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3、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就业创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建立以学生个人兴趣为基础的就业文化发展氛围,大力提倡务实的就业理念,培育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科学定位,树立合理的择业观,理性就业创业。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拓展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训练空间。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将就业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就业创业的教育培训制度、资助管理制度等,使之逐步走向日常化、制度化。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组织和实行就业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创业典型宣讲、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贴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活动。

4、做好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方向

首先,全面科学地开展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全面系统的开支就业创业过程的全程指导,使每位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为就业创业找准方向,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实事求是的开展分类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人生轨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做好培育与辅导工作,真正发挥个性化教育作用。提供就业创业的个性化指导和咨询,为学生就业创业过程排疑解难;

5、搭建发展舞台,推动创业平台建设

加强与用人单位、企业的沟通联系,组织做好基础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资助。一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市场适应性,让大学生提前学习、感受社会工作和就业的氛围;二是对毕业生创业给予政策倾斜,做好资金支持,创业活动资金可以一部分是政府资金,一部分是学校资金,还可建立创业活动投资机制来获得风险投资商投入;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就业创业实验室、改造和创建创业园、建立和管理孵化机制等,做好校园与真正就业创业的衔接;四是抓好宣传阵地建设营造氛围,利用学校的平面媒体和电台开辟创业互动专栏,针对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出版有针对性的专刊、专版强势灌输务实就业创业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接收创业教育与理念[5]。五是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增强创业能力的评价导向机制,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6]。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路景山,王丽静,王仁锁,杨淑欣. 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的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49-50.

[2]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67-70.

[3]李长萍,李卫祥,白加德,方亮,董常生.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山西农业大学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9,09:35-38.

[4]余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 管理观察,2015,10:85-87.

[5]赵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65-66.

[6]林觐民,李海滨.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4:22-26.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构建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