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理论实践与经验启示
2016-05-14唐鹏
唐鹏
摘 要:通过梳理城镇化金融服务理论,发现诺瑟姆“S”曲线和金融功能论等两种理论模式与城镇化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中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具有指导作用。研究表明,金融需求在城镇化加速阶段会集中迸发,金融政策与服务可引导城镇化建设方向,国外不同经济环境下存在着不同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总体来说,欧美国家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尤其是政策性金融具有前瞻参考意义。
关键词:金融;城镇化;模式;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98-03
一、引言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已注意到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中国,坚定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则是最佳的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赋予了城镇化建设的新内涵。习近平(2013)曾予以通俗概括:“(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发言)国内外对新型城镇化也给予了其他注解,将新型城镇化加入一些社会性要素,比如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等指标。总的看来,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合作的理论模式
(一)诺瑟姆“S”曲线论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在1979年通过对英美等国100—200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进程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变体“S”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如下图所示))。根据诺瑟姆“S”曲线理论,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起步阶段(Initial Stage),即城镇化率为30%以下区间(部分研究将此定义为20%~25%区间,但总体趋势是一样的。现有共性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将其定义为30%区间以下)、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 Stage),即城镇化率为30%~70%区间、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稳定阶段(Terminal Stage),即城镇化率为70%以上区间。
经过后期研究演化,标准的诺瑟姆“S”型曲线模型可表示如下:
在(1)式中:Y为城市化水平;C为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发展时间早晚程度;k为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慢程度;t为时间。过去的欧美发达国家同现在的中国一样,面临着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城镇化“S”曲线也应运而生。在新型城镇化已基本成型的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S”曲线仍被用于对本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刻画。因此,虽然诺瑟姆“S”曲线早期用于传统城镇化的研究,但其指导意义对当今仍然存在。
在新型城镇化处于不同阶段,城市经济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当城镇化水平处于30%~70%的区间内(加速阶段),此时,人口与产业积极向城镇集聚,新型城镇化进程会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集中迸发,融资缺口进一步加大。
(二)金融深化论
金融深化的原因与动力来自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产生了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地方金融深化的间接动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金融深化理论,此理论伴随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此理论框架内,存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金融发展改革和服务力度,可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腾飞提供契机。反之,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可加快金融抑制地区的金融深化进程。现有研究表明,金融深化理念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更能体现支持作用。
为研究金融深化的具体量化指标,更好地衡量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戈德·史密斯(Gold Smith)曾在1969年站在金融结构的角度提出金融深化评价指标,分别是货币化率与金融相关率。从指标含义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提高区域经济的货币化率、金融相关率是正相关的。伍艳(2004)曾对中国金融深化与西部城镇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金融深化与城镇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部分研究也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化角度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观点,如袁怀宇和陈文俊(2011)等。
从中国现有城镇化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的同时也是对金融抑制地区进行深化的过程。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研究观点,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三、发达国家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经验启示
(一)市场与政府调控共存模式:以西欧为代表
西欧发达国家较早发起工业革命,其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于全球最早推动。受民主政治和市场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欧发达国家城镇化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辅助以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即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共存共用的模式。
1.在产城融合下拓展金融市场服务。由于西欧国家城镇化战略是一种同步型城镇化战略,让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即实现产城一体化,此时城镇金融机构则采取“跟随战略”,根据产城融合原则实施金融服务的布局。反过来,由于西欧金融业的高效服务,推动城市产业经济不断升级转型,进而引导大量就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对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其进程已从加速推进阶段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不仅强化了城市经济的集聚作用,而且扩展了金融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2.在政府调控下金融扶持农村城镇化。西欧国家在起初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与当今中国现实一样,遇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由于西欧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带,城乡经济存在着“剪刀差”现象,故而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调控。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对城镇化建设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在金融政策服务方面,德法等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投资补贴、低息贷款等融资方式,支持采用农村金融合作社的形式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集资(法国利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为法国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国家农业信贷金库和农业信贷机构。前者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预算以及法兰西银行,但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则属于民间金融机构,农民参与资本投入。法国农业信贷机构则是一个官方金融机构,依据政府农业政策重点来调整农村信贷政策和资金项目投向)。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德国和法国一直向农村和农业倾斜巨额贷款,开发建设农村区域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市场主导下优惠金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目前已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其城市化之路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绝对主导作用;二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同时进行。美国城镇化之路与其前沿的金融意识相结合,使得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别具特色。
1.市场主导思想下采取优惠金融制度,推动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一是以市场竞争来促进优惠金融的实施。美国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机制对经济关系的调节比政府调控更具效率。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城镇的兴起都是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也呈现市场自由主义特点,即“城镇化市场引导金融资本的利益驱动”,以市场利益诱导金融资本。二是政府协助建立优惠金融体系。在尊重市场的主导作用之余,美国政府构建一个优惠金融体系。美国在农场主土地、中间信贷银行(再贷款人)、公益性农贷机构等领域建立了优惠金融体系,各司其职,共同弥补金融市场在推动优惠金融制度的不足。
2.以发达完善的城市金融反哺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众所周知,美国城市金融市场特别发达,一直引领全球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潮流。美国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采取城市金融反哺模式,用以提高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发达的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进入到美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二是城镇建设的信贷资金、合作性的协会与银行资金来源于城市债券融资。以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或社区金融,是城镇化建设过程的一种必然路径,这对我国城市金融“虹吸”农村资金的城镇化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Northam R.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Wiley Sons,1975:65-67.
[2] 郑燕洪,雷连鸣.美、日、法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J].福建金融,2005,(8).
[3] 刘吉双,衣保中,张思宇,韩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极化效应”理论和“辐射带动”理论支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
[4] 袁怀宇,陈文俊.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渠道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
[5]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 王曙光.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56-57.
[7] Shaw 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8] Mckinnon Ronald.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