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现代化

2016-05-14王向东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扬州市现代化

王向东

摘 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其现代化,应努力践行保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有选择地恢复重建部分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场所,多角度开展扬州地方艺文样式的对外交流,多层面推进精神性文化资源的景观化和深度故事化,全方位进行传统商都文化资源的整体性规划与主题化整合,实现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全面现代化。

关键词:扬州市;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40-04

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化中早已存在并可传承和利用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举凡遗址、园林、小巷等实物,雕版印刷、漆器、玉器、剪纸、彩灯、盆景、叠石等工艺,李杜欧苏扬州八怪等历代文人的文化精品及传统演艺形式等艺文,抗金、抗元、抗清的众多历史名人所代表的铁血精神与历代遗民所勾绘的风骨一脉,乃至烹饪、沐浴、民居等民众生活内容和样式,皆可纳入“扬州文化资源”的范畴,也皆应以现代化的方式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科学的传承。

一、扬州传统文化资源分类

1.实物性的扬州文化遗产资源。实物性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堪称扬州文化的标志和精华的历史文物资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园林建筑文化遗产等。以素负盛名的扬州园林为例。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既有北方皇家园林式的高大壮丽,又富江南园林的小品特色,同时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其著名者如“中国园林孤例”个园,此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其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四季景色,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个园里有副楹联写道:“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这不仅是个园四季风光的写照,也是对我国古典园林修造技艺的精练概括。当然,扬州其他的宅院花园,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片石山房、二分明月楼、汪氏小苑、小盘谷、匏庐、珍园、朱草诗林、吴道台宅第、卢氏老宅……每一处园林建筑都布置精巧、景色清雅、个性独特,而且园林数量众多可以一条水道贯通,形成整体园林风光带,走进园林就走进了悠长的历史走进了蕴藉的文化。

2.艺文性的扬州传统文化资源。这类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人与文化精品资源。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建城开始,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学术)、宗教等范畴的各类历史文化名人便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按学科门类分,政治名人如吴王刘濞、隋炀帝杨广、抗金名将刘■、号称“双忠”的抗元名将李庭芝、姜才、抗清名将史可法等,文化兼仕宦名人如“文章太守”欧阳修、苏轼以及入清之后的扬州推官王士祯、督浚河工的孔尚任等,文艺名人如鲍照、杜牧、姜夔等诗词名家,以石涛、“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书画名家、骈文家汪中以朱自清、李涵秋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家,以经学大家阮元、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多门科学的杂家焦循、朴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为代表的学术名家;宗教文化名人如高僧鉴真等。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有的出生成长于扬州而后走出扬州,有的土生土长年并居住在扬州,却墙内开花墙外香,更多的则因旅游或为官在扬州有过短期或长期居留。不管属于哪一类型,他们都为扬州的文化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章节或字行。名人众多,自然衍生出丰富的文化精品资源,前者的络绎不绝带来了后者的精彩纷呈。以书画为例,其最著名者当数扬州八怪。“八怪”一般指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汪士慎等画家,这个非正式团体历时近百年,其绘画作品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作品之精,皆令人惊叹。而且,八怪的大胆创新对后世画家如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扬州作为历代商都的传统商业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扬州自从隋唐直至清代一直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之一,繁华富丽、金碧辉煌,号称“扬一益二”,谓之“商都”并非过誉。与商都相配衬的是其发达的饮食文化、沐浴文化、旅游文化、工艺文化等。如,扬州人一向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扬州美食风气,从汉朝开端,吴王刘濞建都广陵,文学侍臣枚乘的《七发》之“饮食”提供了一份令人叹为观止的广陵菜单;唐代的扬州是国际大都会,市面上“百种饮食,异常弥满”;北宋的两位文章太守欧阳修和苏东坡则给扬州美食和扬州烹饪文化注入了许多文学文化的元素,把淮扬菜提高到文化、诗意的层次;明清时代扬州最富,饮食之丰赡华美自不待言,据说满汉全席便因皇帝南巡而诞生于富庶精致的扬州。当代的扬州饮食文化在明清淮扬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发展,写下了扬州饮食文化的新篇章。除了美食文化,扬州的沐浴文化、旅游文化、工艺文化等也相当发达。可以说,对古代人而言,来到商都扬州,就来到《红楼梦》中所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4.精神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扬州古代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性文化资源主要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创新创造精神和以忠烈遗民为代表的忠义精神或曰爱国主义精神等。以后者为例。陆游《书愤》诗有句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陆游在年过花甲之时追述二十五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其中一次便是1161年冬发生在瓜洲渡口附近的战役。此次战役由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领导,重挫金主完颜亮亲率的南下大军。虽然这次战役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就在那不起眼不长久的一刹那一瞬间,“忠义”精神已然载入史册,刻进扬州百姓的脑海心间。将这份忠义精神化为护国碧血的还有宋末抗元的“双忠”李庭芝和姜才。一百多年后,元世祖忽必烈挥师南下,主战将领姜才率残部投奔李庭芝,双忠与扬州军民众志成城、团结御侮,坚守城池一年多,最终英勇就义,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明清易代之际,史可法用鲜血和生命为忠义之城再添忠义传奇。同样,体现忠义精神的还有清初聚集于扬州近郊地带的明遗民。明遗民是指时空层面已由明入清、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却始终指向明朝因而拒应清朝科举、拒仕清朝的士人。在扬州,明遗民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他们有的来自他乡,用一技之长在扬州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文化市场谋生,却自觉与新朝政权保持距离;更多的遗民是当地士人,如范荃夫妇,王玉藻、王方岐、王方魏父子等,他们在躬耕陇亩之余埋头学术或著述,“不入郡城,不授徒,不游,不酒食,往来浑浑穆穆,以全其天,精研易理。”(焦循:《扬州北湖小志》,清嘉庆刻本)以归隐的姿态交上了一份忠义的答卷。

以现代视角观察,“忠义精神”亦可理解为“国族认同”“国族意识”,或表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刘■、文天祥、李庭芝、姜才、史可法到明清易代之际的众多遗民,这个群体或用文字、或以生命、或凭自主选择的半生惨淡,见证了“也是销金一锅子”的消费之都扬州的另一个侧面——“古风犹存”的伦理道德实践场所。

二、扬州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和传承扬州市丰富深邃的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应该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科学辨析扬州既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剥离其中的不良因子,为扬州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入普查全市文化资源,绘制扬州文化资源谱图,做到对本市的文化资源蕴藏及其目前的保护和传承情况了然于胸。对扬州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辨其优劣(精华和糟粕),别其重轻(重点和非重点),分其缓急(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以当下眼光检视它,剥离其不良因子,避短扬长,保留和汲取其菁华成分。

关于扬州传统文化的优劣长短之争,一直以来不绝于耳。挺扬派认为扬州文化细致入微、精致见性、优雅从容、天人合一;贬扬派则指责扬州人奢靡好利、轻薄浮夸、俗不可耐。“越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越可能藏污纳垢。”这种论断未必准确,但认真搜讨,扬州古代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缺憾其实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有必要剥离的是扬州发达的商业文化中固有的奢靡逸乐因子。与扬州的商业文明如影随形的,是扬州这个温柔富贵乡的“钱刀驵侩”之气,亦即逐利市侩气。如“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方式本身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它举重若轻地将生理、心理与精神三种需求融为一体,在经济窘迫、物质匮乏的年代为市民保留了一个舒适安逸的角落,推开了一扇精神的透气窗。但如果将精致安逸奉为宗教,则很容易滑向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庸俗人生观。举目四望,当今扬州城中的沐浴城、洗脚屋、推拿室已有些过于密集了,这种“消闲消费”的定位对于消费之都而言或许自有其合理性,但与扬州城市精神并不十分合拍,当属剥离之列,至少,可以将这种消费氛围控制在一定区域,而不是遍地开花,满城共沐闲适雨、四时尽吹消闲风。

另一个有必要剥离的痈疽是“扬州美女”标签。在中国古代社会,商利辐辏之时往往伴随着奢靡逸乐之风,文人云集之处则常常美女如云。扬州为商业之都、文化之都,自然盛产美女,美女与扬州似乎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把扬州称为“妇女之城”,这里的妇女除了极少数在易代之际等同于忠臣的烈女,更多的并非“良家妇女”,而是约略等于瘦马、小妾一类畸零人的集合。当然,弱势女性作为男权文化的受害者和性经济的消费对象,本身罪不当诛,但负面的历史形象已然铸就,“美女”群体、“美女”称谓皆已成为扬州文化中的不良因子。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就是选择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历史文化资源中那些藏污纳垢美丑莫辨的不良因子必须予以剥离。

二是努力践行保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原则。对地域文化,我们不能满足于保存,还要传承,应使之在无涯的时空中尽可能地延续下去、绽放光彩。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也进一步趋同,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实际上,保护也好,传承也罢,都在于创新,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创新,成为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而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学习,其一是尽可能地吸收本行当内前辈的经验、智慧,其二是向相关行当学习,汲取其他行当的艺术元素,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实际,把由过去的漫长时间逐渐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的现实以及未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相关文化资源获得一个相对富有实际效用的平台。其次,创新还必须引入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元素,如扬州剪纸等民间工艺形式,可有计划地介入大中小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将发现和培养艺术和工艺人才与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敞开本来处于封闭状态的保护和传承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吸纳人才、吸引广泛的关注,只有引起广泛重视并后继有人的前提下,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才可能成为现实。

三、扬州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策略措施

如上所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要对如此体量庞大惊人的文化资源进行总体保护和传承,平均使用力量是不可行的,只有分清其优劣、重轻、缓急,制定扬州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和传承规划,分门别类地进行保护传承。按照强调个性、扬长避短、先急后缓的原则,着力于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资源的行动性研究,力求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措施与策略。

1.有选择地恢复重建部分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场所,彰显扬州文脉,加强实物性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一些在古代社会就极具盛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场所要加快还原或展示的步伐。扬州作为文化之都,在历史上富有盛名的文化活动场所众多,如欧阳修修建的平山堂,苏轼修建的谷林堂,经常性地作为历史文化名人栖身之所、交游圣地的天宁寺等,不一而足。以天宁寺为例。天宁寺这座现今看起来冷清寂寞的所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十分重要、不容低估:清代康熙帝六次南巡,均驻跸天宁寺,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寺内设书局,主持刊刻《全唐诗》;艺术大家如“扬州八怪”中坚人物郑板桥、李■等以及明清时代的其他众多文化名人,皆曾数次客居天宁寺,并在各自的诗文集中多有表现和怀念。可以说,天宁寺作为历史的镜鉴,见证着扬州的光荣与梦想、扬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如条件成熟,应加以复建和还原,如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规模还原,亦应加以详细准确的说明和展示,或通过大型文化活动的方式加以阐释。这类应该得到重视和强调的实物性文化资源还有很多,皆可根据地方史籍以及时人的描述和记载加以修复、重建或重点展示。

2.多角度积极开展扬州地方艺文样式的对外交流,加强艺文性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艺文性文化资源的生命在于呈现、展示,如果失去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艺文性文化资源必将枯萎、凋零、消失。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外交流是艺文性文化资源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文化交流的主体有二:一是政府,地方政府对地域文化交流责无旁贷。二是民间力量。首先,相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抓住对内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将地方艺文样式推上各级各类舞台及展示平台。如源远流长的扬州木偶戏,在媒体发达资讯泛滥娱乐当道的当今时代,其娱乐性和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动用政府力量支持文化团队打造富有时代特色、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须想方设法将精品力作推上交流平台,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奖赛,借助他者搭建的平台展示自我的风采;转变经营理念,采用版权授权、合作转让等形式争取推广传播的机会。其次,文化交流、文化传播,还需要依靠民间的力量。政府支持的正式交流固然重要,民间自发交流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润物无声,水滴石穿,个体行为渐渐累积壮大,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因此,艺文性性文化资源对外交流一定要动员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不拘一格地开展对内对外各个层面的交流活动,使艺文性文化资源在传播中绽放光彩散发魅力,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终极目的。

3.多层面推进景观化和深度故事化,加强精神性文化资源的现代化。精神性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景观化加以宣传,另一方面,一些能够凸显扬州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精神要通过多层面、深度性的故事化方式加以传承。扬州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包括风雅气质、忠义精神等,这些优秀传统虽屡获重视和关注,但往往停留在浅表而片面的景观化层面,建议对其进行全方位展示的同时,借助现代媒体技术的力量实现深度故事化,如组织创作以扬州历史文化名人、扬州传统文化精神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戏曲作品、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在地方电台、电视台、网站展示、播出,扩大扬州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使扬州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有力传承。

用故事力诠释和活化精神性的扬州文化资源,对之进行艺术演绎,让市民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贴近城市精神的核心,并将这类优秀的扬州文化精神进行对外的广泛传播。扬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精神性文化资源的民间传说、英雄传奇、奇闻轶事、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可以之为底本演绎各种故事,以故事力来活化这些优秀的精神性文化资源,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编撰新的故事,赋以当代精神价值。同时,扬州文风甚盛,时至今日仍是如此,网络小说作家和致力于纯文学的写作者层出不穷,总体数量庞大,有的还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如果将这些本来各自独立的宝贵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写手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活化优秀古代文化、传播扬州城市精神,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深度的故事化,如组织人马将体现扬州城市精神的故事改编成戏曲并在舞台、剧院上演,拍摄成电视片、电视剧等,扬州城市精神的传播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当务之急,在于探索将这些分属古今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的方法和机制。

将古代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写作实现故事化还只是精神性文化资源传播的基础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故事对市民精神价值建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在当下的个性化时代,我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实现精神性文化资源的高效率传播。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皆属其列。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一是广泛性,即从技术层面上讲,运用新媒体,人人皆可接受信息,人人也都能充当信息的来源或发布者,因此新媒体的理论受众面十分广泛;二是针对性,运用新媒体,个人可以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换言之,传统媒体的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受众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新媒体的受众是更加细分的人群,信息的接受率和传播率都有较大提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媒体的界面,精神性文化资源会得到更快速、更高效、更广泛的传播,其保护和传承的难题也一定会迎刃而解。

4.全方位进行美食、沐浴、旅游、工艺、民俗等资源的整体性规划与主题化整合,加强商都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扬州之为“商都”,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其内涵要义之一,而舒适方便离不开烹饪、沐浴、工艺等地方特色文化。商都文化资源的丰富繁杂自不必多言,但琐碎、散乱、■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一个关键便是确立主题,对这类文化资源进行主体性、整体性的规划和整合。如前所述,“吃在扬州”已经不仅在于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更是文化的展示、品位的象征。又如扬州之“住”。扬州是200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获得城市,其“住”早已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低调、雅致、秀美是扬州居住文化的个性本色,和谐、宜居的城市特质又进一步拓展了其境界。扬州人居文化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熔南秀与北雄、古韵和今声于一炉而自铸伟词,形成自己似乎一空倚傍的精致风格。吃、住问题解决之后,娱乐的需求变得急迫。扬州之“娱”,同样资源充足。雅的有扬州清曲、书画艺术、园林欣赏;俗的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茶馆文化等,雅俗共赏的如玉器、漆器、剪纸、盆景,不一而足。这些玲珑器物既可独自把玩,亦宜作送礼佳品,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独特的扬州工艺。扬州工艺之精湛堪称“甲天下”——历史上连篇累牍的荣誉且不提,就在2013年9月的中国玉器石器大赛上,扬州工艺以11项金奖的殊荣傲视群雄。简言之,对衣食住行娱等生活的需求进行单项评估,扬州的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但从商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看,当下更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定位和主题化的整合。如何将这些各自为政的散乱的商都文化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的探索和全局性的布局规划。

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量的实物性文化遗存、艺文性、精神性文化资源以及商都文化资源都是扬州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扬州在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成绩,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扬州市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我的发现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