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技》文本结构分析

2016-05-14陆忆凡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口技多角度文言文

内容摘要:文言文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新课标提出多角度阅读以及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都是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重点。以课文《口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文的文本结构,可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多角度 文言文 课文结构

《口技》是林嗣环的经典短篇作品,曾被选为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和苏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以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为例,语文教师在《口技》的课文教学中可从多种角度分析文本结构,达到创意阅读和理解的效果。

一.时间结构分析

通篇阅读《口技》,我们会发现《口技》有一条很清楚的时间轴:先是口技表演前,再是口技表演中,最后是口技表演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将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一)口技表演前

第一部分即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了口技表演前的情况。用很短的篇幅就交代清楚了小说该有的几个要素。

1.交代时间

和学生之前学习的《晏子使楚》等将年月日都记录的很清楚的文言文不同,《口技》对时间的交代很简单,就是一句“会宾客大宴”,可以看出发生的时间是某人家摆酒请客的日子。因为这是一篇笔记小说(也有记叙文或者散文的说法),不是专门的记录和力求精准的说明文,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文体的不同。

2.叙述人物

《口技》在第一部分中已经交代清楚人物,共有两类。一类是宾客,一类就是“善口技者”。其中口技者自然是主要人物,因为他有一个“善”作为修饰定语。善为擅长之意,教学参考书指出:“它实际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赞扬口技者的精湛技艺。”[2]可以让学生注意一下这个约等于“文眼”的重点字

3.明确地点

在两类人物中,口技者处于“厅事之东北角”的“八尺屏障”中;宾客的具体地点并未明确交代,但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明白他们处在整个事件发生的“厅事”中。

4.关于其他

在第一部分中,还有关于“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等道具的描写,可让学生注意这四个“一”;“少顷”是时间状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则是对宾客的状态描写;这些是为后文口技表演的精彩绝伦埋下伏笔的。

(二)口技表演中

第二部分即为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用及其流畅精彩的语言描写了口技表演。口技表演的内容是一场半夜火灾,根据这场火灾的时间顺序,又可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

1.火灾前

第一层就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表述了在这场火灾发生前一家人很平常的夜间活动。狗叫声,妇人的声音,丈夫的声音,孩子的声音,最后“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是一个流畅的过程,声音依次叠加,根据时间结构很自然地推移。最后一句是宾客的反应,“侧目”、“微笑”、“以为妙绝”都体现了口技者的高明,宾客已经开始被吸引。

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未几”是一个时间状语,不多久的意思。妇人“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的缓慢流动感。“齁声”、“梦中咳嗽”等都表明在一通琐事之后这家人重新坠入梦乡。宾客的“意少舒”也表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这一系列的时间变化中的人物活动尝试记忆和背诵。

2.火灾中

第二层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段的泼墨式写法生动地描绘了通过口技展现的夜半火灾画面,是全文的大高潮。开首的“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后跟这一家人的惊慌反应。“俄而”也是时间语,意为“一会儿”,体现时间短促,火灾却来势汹汹。时态急剧变化,哭声、犬吠、火爆、抢夺泼水声等各种声音纷纷出现,可见口技表演随着时间进展进入白热化,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也是随着时间发展的自然反应。整个火灾的口技表演描写一气呵成,真实紧张。学生在阅读上注意时间推移可更具有趣味性。

(三)口技表演后

在经过第二部分的口技表演的详细描写之后,口技表演在一记抚尺声中结束。这就是第三部分,也是第五自然段,在时间结构上处于末尾阶段。开首“忽然”可见表演结束很突然,后接“群响毕绝”,是宾客的反应。没有时间状语,而用“撤屏视之”,让口技者从幕后走向台前,代表表演最终结束,也让整篇课文的时间结构得以完整。

二.起伏结构分析

《口技》作为一篇小说,其情节和结构自然不会是平铺直叙的。《口技》全篇课文张弛有道,波澜迭出。不论是口技的内容本身还是宾客的反应变化,都可以按照起伏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一)由伏至起

第一部分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由伏至起的变化过程。

从开头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一直到“众宾团坐”是“伏”的阶段。内容只是很平淡地介绍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学生在阅读时也会觉得这只是很简单的铺陈。但随后一个代表短促时间的词语“少顷”马上开始制造紧张氛围,“抚尺一下”之后,众宾客马上“寂然”,学生的阅读情绪也开始随着宾客进入了气氛,这就是“起”的部分。

(二)由起至伏

从第二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也是课文内容的第一个小高潮。这是口技表演的前半部分,呈现由起至伏的结构。在教授第二部分前可先和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平时看电影看戏的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在灯光暗下大幕拉开的那一刻精神肯定是集中的,心理上也是很期待的,由此可以引入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点从一开始就是“起”的。

第二自然段精彩地描述了一家人深夜由睡而醒的过程:巷中犬吠,妇人苏醒,丈夫梦呓,小儿子哭泣,大儿子絮叨,妇人安抚小儿子,丈夫斥责大儿子。这些非常家常琐碎的声音依次叠加,宾客微笑,默默惊叹,可见其活灵活现程度。学生的阅读情绪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时是集中而高昂的。

不多久之后,口技的表演内容已经进展到这一家人由醒复睡,丈夫入梦,妇人的动作也趋于静止,唯一的响动只剩下了老鼠活动。学生的阅读情绪也随着宾客的“意少舒,稍稍正坐”进入“伏”的谷峰。有评论称:“这一段既是一家子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3]。学生在具体分析课文结构前已经自己阅读过课文,联系下文的火灾大场面,可以明白这一段把是为过渡(或承上启下),也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这是欲扬先抑——这一段的安宁静谧是为下一段的混乱喧嚣做铺垫,也是为第二个大高潮的来临蓄势。

(三)再次由伏至起

在第二部分的蓄势铺垫之后,全文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大高潮来临。这就是描写火灾场面的第四自然段,由“一人大呼‘火起”开始加快节奏,口技者先是表演夫妻大呼,孩子哭泣等一家子遇险的情形,再后场景切换至户外,如风声,房屋倒塌声,抢夺泼水声,火灾的混乱复杂被描绘得十足逼真。

文章的松弛结构此时开始从先前的“伏”急剧跳转至“起”的最顶峰。各种声音悉数登场,由少及多,由小及大。此时可提问学生的阅读感受,他们多半会回答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么多声音中他们最感兴趣的声音并加以提问和解读。

交流之后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对这一系列精彩口技表演的形容,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再提问宾客的反应,即“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可见宾客已经被表演所蛊惑,以为自己真的置身于火灾中,几乎拔腿就要逃跑。由此让学生体会口技的逼真程度和这个大高潮的起伏变化。

(四)最终由起至伏

第四自然段的火灾场面让宾客的情绪彻底被感染,几乎身临其境,学生的阅读状态也会空前集中。而此时进入第四部分,第五自然段开首随着一声抚尺,各种声音都消失了,非常突然。最后重提口技者那些简单的道具,照应开头的同时重新把课文的节奏趋回平缓,从而完成最后的起伏结构转变。

三.描写结构分析

《口技》之所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一大特色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水平的炉火纯青。前面两种课文结构分析方法都是由教师带领,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往下解读,第三种分析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4]所以在根据正侧面描写分布来分析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自由交流,教师则适当进行指教和错误纠正。

(一)正面描写

在学生自由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开始提问。首先提问正面描写的结构部分,学生的回答基本分为以下几种。

1.人物活动的情状

欣赏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听众是可以从各种声响中推断描摹人物的各种活动情状的。这些都是占了很大篇幅的正面描写,分为一家子由睡到醒,由醒复睡,夜半火灾三个层次。

例如会有学生觉得第二层很有趣。他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一家人重新入睡后室内的声音只剩下了老鼠作索和器皿翻倒声。可能还有学生会觉得妇人梦中咳嗽是因为听见老鼠作乱,也可能是她自身因为要照顾一家老小而只能浅眠。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因为这是非常生活化的场面,平民化而有趣味。正面描写使各种人物活动真实立体,学生会觉得画面感非常强。

2.叙述语言的多样

在课文的正面描写结构中用到了许多不同的形容词和叙述语言。明明是同一个意思,作者却能用不一样的语言来表述。

①说话

在描写人物活动中自然少不了语言和声音的描写。如第二自然段中丈夫的“呓语”是说梦话;妇人的“呜之”是轻声哼唱哄孩子;小儿子“大啼”是孩子的大哭声;大儿子“絮絮”更是体现了孩子说话连续却不甚流利的特点。就连描写动物声音的词“犬吠”、“作作索索”都相当真实。在《口技》中,表示“说话、发出声音”的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却多达将近十个,几乎没有一处重复,呈现出即为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

②时间

《口技》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或短语)更是处处不同。如同样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中,“少顷”用于宾客坐定到口技表演开始之间,表示时间不长却还等了一会儿,运用得很准确;又如“忽”和“忽然”都代表突然,但“忽”的意外和短促程度更高。课后练习的第三题就是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所以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时间语言的多样分析,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者互相讨论交流。

(二)侧面烘托

在学生找出所有正面描写之后可根据这些描写对应地找出侧面烘托的部分,学生大多会找以下两个方面。

1.道具的简单至极

道具的描写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即开头和结尾,并不是第二至四自然段的课文主要部分。“桌、椅、扇、抚尺”都是日常可见之物,以及那四个“一”,都代表道具的简单至极。但对于表演中声音丰富繁杂的正面描写,如第四自然段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四个“一”极强地侧面烘托了这五个“百千”,能用这么简单的道具做出这么精彩绝伦的表演,可见口技者之“善”。

2.宾客的丰富反应

因为每一自然段在进行口技描写之后都会附上宾客的反应,所以这一方面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对照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好找的。口技中一家子深夜梦醒时宾客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侧面烘托此段表演的真实与立体,就像是日常生活的再现;口技中一家子复又睡去时宾客的“意少舒,稍稍正坐”侧面烘托口技营造的安宁静谧的氛围;口技中半夜火灾发生时宾客大惊失色,身临其境几乎想逃跑的反应更是将口技的艺术效果烘托得淋漓尽致,可见口技的逼真效果。用宾客的反应变化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也是侧面描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从时间、起伏和描写三个角度阅读《口技》这篇课文,由此分析课文结构。当然这篇课文的阅读角度不止这三个,新课标提倡多角度创意阅读,可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角度,进行不同的结构分析并互相交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就如同描写口技表演时也需要兼顾宾客表现一样,我们在分析课文结构时也必须顾及学生的理解和反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仍需提升,师生共同参与,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课文,学习课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2]洪宗礼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92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作者介绍:陆忆凡,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口技多角度文言文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擅长口技的猎人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