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普通话训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016-05-14朱立
朱立
【摘 要】普通话培训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听说训练构成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该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学生能否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相应的等级,而普通话等级证书也是行业准入证,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本文探讨了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 普通话训练 有效途径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各类各级高校纷纷开设了普通话训练相关的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学生能否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相应的等级,而普通话等级证书也是行业准入证,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普通话培训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听说训练构成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训练以课堂练习为主,突出针对性
为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础训练是普通话各个要素的训练,包括声、韵、调、音变、轻重音格式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这些基础训练为普通话的表达及运用打下扎实基础。
课堂练习是普通话训练的主要形式,要理论指导实践,精讲多练。提高普通话水平,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规律以外,要通过多听多练,培养语感,形成技能。从具体教学来看,“听——读、说——记忆”这样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十分有效。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发挥“三个作用”,收效才会显著:一是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依据教材施教,一方面结合学习者的实际,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灵活处理教材;二是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使学习者做到积极主动地接受指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并坚持勤动脑(多想多记)、勤动口(多读多讲)、勤动手(多写);三是发挥训练手段的作用,训练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突破口,是关键环节,训练内容是多样式、多方法地依据教材进行读、说、写,其中尤以“读”为重。练中,教师少讲、精讲,讲是扫除障碍,为练打下基础。
教学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方言母语情况,结合测试要求确立教学重点,适当讲授一些语音学原理和方言基础理论,指导学生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自己方言的特点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掌握一定的辩证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从教的长江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大多受到湖北方言的影响,教学时分析它们的语音特点,重点考察它们和普通话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测试中发音错误、缺陷大多数都出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存在差异的音上,往往影响成绩,因此,明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差异,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容易取得明显效果。比如湖北方言平翘舌不分,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准平翘舌音的舌位,可采用手势法,左手代表舌头,右手指头稍弯曲代表上颚,两手成阻从前向后移动,代表不同发音的舌位,即平舌音、缺陷音、翘舌音,与此同时,让学生口腔里自己模仿舌位并发音,从直观上感受不同发音部位。
湖北地区的很多学生鼻边音n与l不分,比如在讲解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口腔完全闭塞,气流从鼻腔通过时,鼻翼振动,让学生手指放在鼻翼两侧感受振动;在讲解l时,用同样的方法,先发音再提出问题:发“l”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的位置与发“n”时有何不同,气流是从鼻腔通过还是从口腔通过,发音时鼻翼是否有振动。这样,学生便能边发音边体会两个易混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最后总结出n是舌尖中鼻音,l是舌尖中边音。学生通过发音不仅体会出辅音发音的不同主要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而且能用正确方法规范发音。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有规律可循,找出这些规律,就不用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死记硬背,而是类推记忆。
同时,我们发现考试失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记忆错误或者习惯错误把一些字音读错,比如绢读成juān,涮读成shuā,坯读成pēi,弦读成xuán,潜读成qiǎn等。另外,部分学生习惯使然,会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里的一些字读错,如将脂读成zhǐ,荫读成yīn等。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学中还需要做一次专题知识的讲解,学生也应该熟读3500个常用字表来避免读音出错。
二、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思维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而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要是我的语言杂乱无章,人家绝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清楚明确,因为语言含糊朦胧就是思想含糊朦胧。要是我的语言干巴巴的,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好像刚开的花朵,因为语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普通话测试中,命题说话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反映,没有文字凭借的现场命题说话难度比朗读难度大很多,说话测试中,失分的原因很多,失分现象也很严重。比如经常有一些考生说不到几句话就无话可说了;有的颠来倒去重复前面的话;有的就干脆一声不吭、准备放弃。这都说明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甚至还不能自如运用普通话口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实践中,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向思维确定说话内容。确定说话的内容,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那就是把大题目化小、小题目放大。对于内容宽泛的话题,可以运用聚向思维,把视角缩小,甚至着眼于话题的某一点;相反,遇到范围较窄的话题,我们则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视野范围。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备考,测试中能够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可以将30个说话题目分成以下三大类:
(一)记叙描述类,其中包括我的愿望、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我的朋友、我的假日生活、我的成长之路、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我向往的地方共9道题,这类话题比较容易,只要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往下说就行了。具体来说,按照是谁(是什么)——为什么——举例子——怎么办的顺序进行表达。
(二)说明介绍类,其中包括我的学习生活、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我喜爱的职业、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的业余生活、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我知道的风俗、我和体育、我喜欢的节日、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我喜爱的书刊、购物(消费)的感受13道题目,这类话题忌讳只列出干巴巴的几个条目,一定要展开详细说明。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去说明或介绍,如从“①是什么(是谁或什么样的)?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③每个方面是怎么样的?④自己的态度或打算”四个方面展开叙述。
(三)议论评说类,其中包括谈谈卫生与健康、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谈谈服饰、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谈美食、谈谈社会公德、谈谈个人修养、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共8个题目,这类话题需要比较缜密的思维和更强的概括能力,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阐述:①是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②为什么(归纳出几条理由)?③举例子(每条理由后分别举)。④怎么办(提出建议)。
三、训练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普通话教学只要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试题的设置顺序来进行实际上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即按照“字——词——朗读——说话”,逐一深入。第一项单音节100个,占总分10%;第二项词语50个,占总分的20%;第三项是朗读,400字左右的短文一篇,占总分的30%,以上三项可以说是普通话学习的“读”阶段。从字词的“单读”到文章的“连读”,难度逐渐加大。测试中第四项是说话,占总分的40%,按试题规定的话题连续说不少于3分钟的一段话,这是普通话的“说”阶段,难度更高,要求应试人在没有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有话可说,且语音标准,词汇、语法准确。从“读”到“说”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在进行普通话教学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照“字——词——句——文章的进度”组织教学内容。
当然,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单纯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创设普通话学习的语境,如可在校内建“普通话角”,小品表演、演讲、论辩比赛等作为辅助手段,广开练说阵地,使学生常开口。此外,每次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对各系学生的通过率进行统计,对测试成绩达到一级的学生公开表扬,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全校师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保证普通话训练课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邢福义.普通话培训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付欣晴,徐苾滢,熊岩.“机测”背景下的高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09):27-28.
[4]黄磊.普通话教学中要积极处理的几个关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2).
[5]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