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管理体制研究与实践

2016-05-14王经纬

教育界·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王经纬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方向。本文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切入,尤其是从高校辅导员在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介入管理的机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探索在常规教学活动外一条可行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管理体制 个性化教育 创新人格 大学生社团活动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处在快速转型和发展的时期,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也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不仅应具备综合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要求具备创新和探索精神。这不仅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更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实践管理体制在社会人才培养的转型要求下显现出很多的不足之处,十分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较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侧重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创新能力“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体现。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已有的知识、个人能力的重新整合而达到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和理解转化。高校可以通过教学方式转变、管理体制改革这两大主要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陈旧,即单一的教与学的硬性模式。而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综合水平的下降,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为学生开创开放、自由的创新环境,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则变得十分重要,学校需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施展开创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求知环境。管理模式的改变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制度、规定等硬性方面的改革,还应当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主体的作用。在高校的管理队伍中,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引导和日常工作管理的主力军,应逐渐发挥这支队伍的特殊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与学生交往密切等特点,利用这些优势,辅导员可以充分对大学生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做好安排,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素质教育和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实现多元化。本文就从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角度来谈一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应注重观察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与学生沟通交流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然而却很少有辅导员可以挖掘他们创新的内在动力。内心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实现创新的最原始的力量所在,而丰富的想象力,勤勉的学习态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遵从学习和模仿的学习心态,并不乐于走创新之路。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当利用和学生接触频繁、交流途径广泛、学生认可度高等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培养和启发,在课堂教学之外,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条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发现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学生。在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要抓好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权衡好统一管理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式和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应当取代过去的一致性和硬性教条的模式。这样的环境有助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发展。

其次,要关注学生成长,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充满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潜质,辅导员要在工作中通过正面的诱导,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能力,在学生自身能力得到认可后,就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主动进取、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关注学生心理建设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有智力因素的支持,当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如具有独立探索的精神、对既有知识进行批判的精神、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等诸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养成除了学生本身先天所具有的一些特质外,很大程度上也依靠后天的培养。在高校体系中,辅导员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一部分的工作,担任学生的心灵导师,负责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建设。创新之路是一个相对孤独、艰难、反复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创新人格的养成,需要学生有强大的抗挫折能力、独立坚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自我把控能力。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辅导员的心理关注。辅导员应当在平时的心理教学以及和学生的沟通中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导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开导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探寻未知,找寻理想,磨炼意志,从而分享在创新和超越的过程中所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健全的人格保障和心理架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除智力和知识水平外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辅导员要将这项工作长期地坚持,有意识地辅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强化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辅导员自身也有必要对自我的个性进行培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样,广大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磨炼,创新的人格和心理就会逐渐形成。

三、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增强教学实践环节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社会服务类、文娱活动类、体育类、学生参与管理类这五种。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使自己的爱好、需求在这样的机构中得以满足。高校创建高质量的学生社团不仅可以活跃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年级沟通交流,学生的兴趣、爱好、才华可以在社团中得以施展和发挥,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也能够在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得到提升。通过社团老师的指导,在共同的沟通交流中,学生提高了对知识、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从新生入学时,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并辅助院系做好社团活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有益学术交流和身心发展的平台。有些辅导员也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直接参与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优质的社团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更要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理念,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高涨。社团中文理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新的领域,转变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既往知识体系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和延展性。社团的特质在于打破“一个人”的格局,更多的是学生之间建立的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既实现了个性的解放,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大学中满足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社团组织,不仅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它使学术文化的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更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碰撞,而且社团本身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人格,构建学生健康、向上、进取、合作的心理。

除了社团活动,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检验创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创新离不开社会对其所做的品质评价和价值判断,其评价和判断的结果是对创新精神的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发散思维式讨论、多媒体讲授、实验室教学等等。而在课堂教育之外,辅导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整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检验自身的创新成果,如走进社区进行家电维修、到边远山区支教、深入社会进行文化调研等。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负责把握活动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在课堂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导向和服务意识。而且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注重文娱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对活动的组织、自然的探索、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很好地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摆脱教学计划的束缚,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与高校的实践管理体制密不可分,新时期高校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尤为重要,而辅导员与这场改革的关联程度也应该引起重视,应促进辅导员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重视其在管理体制中所起到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的基层管理经验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活跃创新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在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个性和人格,抓住学生心理特质,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J].江苏高校,2006(01):128-129.

[2]孟祥发,张新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60-64.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
如何将个性化教育熔铸于初中历史课堂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幼师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教育途径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