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做好黑土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

2016-05-14刘凯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绿肥黑土基本农田

黑土耕地资源是世界的稀缺资源,其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然而,黑龙江省黑土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重开发轻管理,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培肥,黑土耕地资源正在急剧退化,导致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不断下降,对“东北粮仓”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迫切需要遏制黑土耕地退化趋势,充分发挥黑土耕地资源优势,稳定黑土区粮食总产量,保证黑龙江省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建立适应黑土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齐齐哈尔市(以下简称“齐市”)在近几年在这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黑土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工作初见成效。

一、抓住国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利契机,全面升级换代齐市耕地地力检测检验设备水平,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将耕地地力“占补平衡”工作落到实处

2005年国家实施了《测土配方试点县建设工程》,国家农业部新编制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与上世纪90年代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比,由于检测仪器与技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多变化,因此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利用各种条件与各种方式,通过争取国家、省、地方财政的专项资金加强齐市耕地土壤肥力与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已经十分重要。自2005年国家实施《测土配方试点县建设工程》以来至2009年,齐市所有区域均获得了这一国家项目建设,实现了耕地地力水平监测全覆盖。按照《国家测土配方工程技术规程》要求,五年来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累计采集各类耕地土样250000份,并对其中的50000份耕地土样应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高技术含量仪器进行了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钼、硼、硅、铁、锰、锌等13项国标检测,对200000份土样进行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5项常规检测。按照土样检测结果下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0多万份,涵盖了全市所有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及全部的十种耕地土壤类型。根据测土配方数据库共建立各种作物新的施肥技术模式配方100个,对原来的农民错误性习惯施肥进行了全面校正。据统计,齐市五年春耕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3462万亩。据测算,五年全市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耕地亩产量平均增产8%。而且在产量增产的同时,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根据作物自身的需肥规律特点,合理搭配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配合使用农家肥、生物肥、商品有机肥,并根据自身地域及作物特点,合理使用化肥深施,显著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水平,有效降低了由于农户盲目投入化肥,对土壤投入有机肥、农家肥少,质量低,单纯追求提高粮食产量而给耕地地力带来的超负荷消耗。

二、加大有机肥与有机无机复混肥投入力度,结合畜牧业合理发展,扩大绿肥种植面积,长期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几年来齐市大力引导农民增施肥料向以有机肥料与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为主,以生物肥料为辅的方向发展。有机肥料以牲畜的腐熟粪便为主,辅以秸杆还田(直接或过腹还田)技术,将商品有机肥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做为贮备开发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在秸杆还田技术上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以秸秆快速腐熟、覆盖为重点的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的推广,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粉碎添加生物菌剂直接还田,秸秆覆盖、秸杆坑沤肥和过腹还田等秸秆还田技术。同时引导农民利用田间地头、庭院积造秸秆肥,不但有效培肥了地力,也消除了秸秆焚烧现象,改善了环境。大力发展粮食作物间套种短期饲草绿肥技术,通过粮食作物间作、轮作绿肥的形式,养地养畜,形成耕地、人畜、环境三者良性循环,提高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绿肥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的纽带,绿肥作物茎叶养畜、根茬还田,绿肥地上部繁茂,是良好的生物覆盖物,地下有发达根系,具有固沙、护坡作用,并且见效快。种植绿肥的综合利用结果是绿肥多、畜兴旺、畜旺肥料多、肥多产粮高,农业、畜牧业共同发展。

三、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打破犁底层增厚活土层,保持土壤适宜的通透性,通过工程措施治理耕地水土流失,全面提升基本农田建设水平

几年来齐市在易发生水蚀、风蚀及干旱、低洼易涝耕地地区大力推广耕地浅翻深松技术,通过采用大型农用机械对耕地的伏翻、秋翻,以及翻后及时整地,达到了打破多年犁底层增厚活土层,改善耕地土壤三相比失调状况,蓄水又保墒抗旱的目的。针对齐市干旱发生规律和雨养农业的特点,以抓好“蓄、保、抢、提、补等五墒技术环节为抗旱保水提升耕地质量工作的重点,各县区根据自身水文地貌土壤类型特点选择了下列四种抗旱保墒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

1.以平翻保墒为中心的高产综合技术。该技术体系中心环节是“伏秋翻地、翻前施肥、机械播种、垄播垄管”,技术关键是抓住蓄、保、抢、提四墒,同时抓好施肥。伏秋翻地可尽量接纳自然降水进行蓄墒;翻整地规范化可保墒;翻前全层施肥可增加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春季早整地及机械播种可抢墒;播前播后镇压可提墒。这些措施都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

2.以垄翻补墒为中心的高产综合技术。该技术体系的中心环节,是顶浆打垄适时早播、选用晚熟品种催芽坐水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等。其关键技术是顶浆打垄抢墒和坐水埯种和坐滤种补墒。选用晚熟品种、浸种催芽、合理密植和增施肥料等技术,保证了早熟高产。

3.以耙茬少耕为中心的保水技术。该技术体系是在减免中耕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其关键是改翻地、中耕为耙茬、免中耕,以提高自降水利用率和保墒。配合耙茬少耕技术的相辅措施是实行窄行密植和耙前施肥。提倡大豆采用45cm小垄密植栽培技术。

4.地膜覆盖高产综合技术。地膜覆盖使0—30cm耕层土温平均提高2.6℃,0—20cm土壤含水量增加2.0%,贮水量增加4.3mm,0—60cm土壤含水量增加1.36%,贮水量提高95mm。提倡采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四、田间工程措施

按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大搞基本农田水土流失工程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具体工程措施有:

1.截流沟:在坡长、坡陡地段挖截流沟,分散水势,降低下段迳流量,以减少土壤冲刷。

2.挖鱼鳞坑:7度坡以上地段,退耕还林,挖鱼鳞坑栽树。一是可以拦截径流,延缓径流流速,二是可以保持径流水量或灌溉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

3.修筑过渡梯田或水平梯田:5-7度坡修筑过渡梯田或水平梯田,这是彻底防止水土流失的长远性建设。

4.筑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已冲成的侵蚀沟,沟头修筑防护工程,沟中隔一段距离修筑谷坊工程。

5.修水利工程,抗御旱涝灾害: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修筑水利工程,解决旱能灌,涝能排的问题。

作者简价:刘凯(1979-7),男,1998年8月至今一直从事农业工作。

猜你喜欢

绿肥黑土基本农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
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观测场地融雪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