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学视角的体育本质初探
2016-05-14赵杰
赵杰
摘要:长久以来,体育学术界就存在着许多关于体育本质的争议与讨论,从多视角各阶段研究它,至今并未达成一致。要研究体育的本质,先寻找“本质”的哲学定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理清体育产生的渊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窥探体育的本质,用“愉心教育”这一~-,Ye来阐释体育的精髓。
关键词:实践 游戏 体育本质
1关于“本质”的浅识
“本质”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界使用较多的一词,认识和把握客观体系的本质的程度是相对的,决定于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因此,清晰地认识“什么是”本质,是理解体育本质的基石,并影响着体育科学的发展。
对于本质最早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但他对于本质的论述,未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关于本质成体系的解释最先出现在1465年学者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客观逻辑”的第二部分“本质论”。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经过“有”的低级阶段过渡到“本质”的高级阶段,本质已经不是潜在的概念,而是建立起来的概念。但是,“本质”的范畴只是相对的,它位于“有”和“概念”中间,是向“概念”的过度。黑格尔的这段论述表明事物的概念是建立在本质清晰的基础上,由此便可推翻许多从事物的定义探寻本质的讨论方法。“本质”定义为“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它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相对稳定的一般东西。它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事物的本质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此定义意指本质是指事物的深层的、根源的一般性质,而此性质归属类别的范畴,其实就是问某一事物属于哪一类别,而何为类别的本质,所有的类别所研究的内容都是聚集事物的共同特征,拥有相同特征、性质的事物我们便可划为同类别。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某一事物的属概念,同样指事物的共同特性。
本质有普遍性、必然性、统一性、非实体性、不可感知性的五大特征。黑格尔认为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且现象和本质表现着事物的外在方面与内在方面的统一,本质与现象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
2体育本质的浅探
2.1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
存在先于本质,即有体育“理念”的说法,体育一定是“有”的存在物,而体育并非是自然具体的存在物,且思维观念不能缔造实体存在物。那么体育来源于何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给了我们启示,马克思强调物质观与实践观是紧密相连的,且实践观是唯物论的核心思想,由此猜测,体育可能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作为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化的高级动物、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身上有一种感性的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这种能力受动于自身,能动于自然,并将人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发挥这种能动于自然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即实践。实践活动不仅是主体自我创造,而且是人丰富感性活动,使人以全面的方式同对象世界发生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力量和潜能具有无限性,改造了自然,创造了历史。体育就是人在丰富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产物,即人实践活动中的产物。
实践是主体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客观物质过程,其实践的主体、手段及对象(客体)都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实在。体育是实践活动中的产物,但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体育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对象)也是人,其实践的手段是人身体的活动方式。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经验,其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思想性逐渐增加,对其实践的客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就越大,实践能力与意识的提高,使实践活动分类也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因此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的生产力,将人类从繁琐的求生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从实践活动中将体育独立出来,且形式愈多样化。
2.2体育是人满足需求实践的产物
虽然体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并非人类伊始就产生了体育。从达尔文的进化角度来看,人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劳动实践,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随着人类意识的提高,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的增强,人逐渐发挥出历史活动主体的作用。实践是历史活动主体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体育就是逐渐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细化而来的活动方式。
人在实践中为什么会创造出体育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论核心是人为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且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层递进的,当人的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但并非低一级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后才会去追求高一级需求。多数人的全部基本需要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一般人只需满足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尊重需要,10%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几种,甚至全部的需要同时存在,共同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行为。随着人类的进化,实践能力的增强,历史主体地位的显现,为了满足其某一种或多种需求,体育就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而且发展越来越精细化、层次化、理性化。
2.3体育的本质
体育是集主体与客体于人本身一体化的实践活动。要探清体育的本质,而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本质和现象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事物丰富多彩外在的方面,是易变的表面;本质是事物深藏于内部且相对稳定的。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是间接的一种存在,外在的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向导,只有依靠对现象的认识,借助人类独有的抽象思维,才能触摸到事物的本质,且人本身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过程,从感知丰富的现象基础上,通过思维的科学抽象,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对体育本质的研究,就要掌握体育的多种现象,透过多重现象与过程逐层挖掘体育的本质。
体育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实践中产生的,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其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
体育是如何从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来的,能满足人怎样的需求。人类最基本的是吃、穿、睡等生理上的需求,需要通过捕捉猎物与自然相抗争来的实践来满足,长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走、跑、跳、投的等多种身体活动能力。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则躲避危险、生活保障、职业及社会等方面的安全需求就显得较为强烈,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为满足安全的需要人们不仅要形成与凶猛野兽相抗衡的能力,还得强化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种族与部落的形成,各个集团之间为抵御外敌和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出现斗争,战争以及战后的军事训练是其最显著的例证。在战争中为了寻求自保,形成各种斗争能力,而战后同样是出于自保心理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如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最能体现这一点,他们崇尚军事化教育,从3岁的儿童就开始进行体能刺激,6岁左右就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总之,20岁以前应主要从事体能方面的训练,这一阶段人们不断强化身体方面的训练。再则是宗教仪式的活动,古代人与自然的对抗能力还是较差的,充满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并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神灵所主宰着,他们希望通过祈求神灵来保护自己,并以此慰藉不安的心理,因此,经常大肆展开祭拜神灵的宗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通过个体的身体活动来展现或者多人身体的对抗来表达,希望通过这一途径愉悦神灵保卫自身。在人类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
生理需要是人的生存之本,当得到满足后,有了小空闲,便通过实践中获得的能力来消遣,但此时身心安全需要仍旧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生活,而当安全需要也得到一定满足后,人类的余暇实践渐增,人们便采取一些手段来自我放松、娱乐。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认为人类体育与生产方式的组织存在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仅仅限于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随之出现,在这些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人类积累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方式,这些活动方式为体育的成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充分体现了上古的智慧。在阿伦·古特曼的《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一书中,他认为体育的雏形是游戏,这里的游戏是指人类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相区别,它包含了人的自然属性以及依附于自然属性存在的社会属性,因此区别于动物的单纯自然属性的本能游戏。生产力的发展,空闲的时间增多,原本相对粗糙的游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更高的需求,逐渐开始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阿伦·古特曼认为,人类体育的成形,经历了游戏、有组织的游戏、竞赛等几个阶段,最终发展为的体育更加精细化。
体育依据人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游戏中逐渐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活动方式,有了自身独特的根本性质。体育的雏形,即游戏,出现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从人的安全需要的满足便有了心理因素的参与,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便完全是人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和体育的形成过程恰恰融合到一起。体育雏形的本质是与人的心理方面紧密相连的。体育是人类生理需求满足后产生的,不论是雏形期的体育来源于战争、军事训练、宗教、成人礼或者是在余下时间而进行的身体活动,都是人为作为一种放松内心或者是给内心解压的一种手段或方式,但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持久的存在,还在于其制度性,当然原始的体育能够放松,但也绝对不是无约束、无制度的活动。在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一书中解释道:“最后提及的要素——玩游戏的乐趣(fun),令一切分析、一切逻辑解释束手无策。作为概念,乐趣不能被归纳为任何别的心理范畴。”依据赫伊津哈的观点,他同样认为体育的雏形是以缓解人的心理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可以认定体育雏形的本质是愉心。而愉心并不能全部概括体育的本质,体育在其雏形期还只是游戏,也可以说愉心是游戏的本质。赫伊津哈认为“正是乐趣这一要素体现了游戏的本质。”
游戏是体育成形的基石,他们的不同在于体育不仅有游戏的活动内容,还增加“育”的含义。“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762年卢梭出版的《爱弥尔》中。生于法国的卢梭是哲学家、教育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以《爱弥尔》为代表作,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自然的教育(指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别人教育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和事物的教育(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经验),是人接受的三种教育,且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最终要趋于自然教育这一目标。这一思想也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顺应人的本能,也就是强调教育中主要发展人的自然属性。在《爱弥尔》中卢梭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具体实施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不同,这种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实施,且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和游戏锻炼之中,儿童在出生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身体的养护锻炼,并通过身体的实践感知去认识世界。因此,卢梭所强调的教育在今天看来,不是我们所说的学校教育,而是广义上的教育,凡是能够对人的技能、知识以及思想观念等有促进作用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因此,卢梭在创造“体育”一词时其内容不仅仅是愉悦身心的有规则、有制度的游戏,还赋予了游戏更加重要的责任就是对人能够起到教育作用,让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类在放松自我精神的进程中还吸收活动中有益的事物,使身体灵魂得到双层的洗礼,且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体育这种特殊的活动,不仅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关注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类本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体育的本质看作是在进行活动时既能给精神减压,还能对人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不论是在增进知识技能方面还是思想方面,我们这里简称为愉心教育类。且这一本质可以将增强体质说、教育说、身体活动说的都纳入其中,首先,教育的范畴是广阔的,可以是身体、心理的教育,其次,愉心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促进教育活动的进行。因此,对某一活动项目判断其是否为体育时,我们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愉心教育这一性质,如果不具有,它一定不属于体育。如果具有,它就可能是体育,然后再依据体育的定义进行最终的判定。
3小结
本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对于体育本质的探讨将是无止境但又是相当必要的,体育本质的研究是体育理论建立的基石。但关于体育本质的讨论不能明确界定某一事物是否是体育,因为本质探讨的是体育的性质或归属于类别。在本文的探讨中将游戏作为体育的雏形,而游戏的来源是多样的,并通过挖掘现象后面的本质,最终将体育的本质界定为愉心的教育类,凡是属于此性质的并非一定是体育,也可能是其他事物,而体育一旦脱离了此性质将会导致体育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