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2016-05-14徐凭跃

中国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学史料

徐凭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的描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史料”。史料是了解历史知识和研究历史时所用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先生把史料分为四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即书报类、文件类、实物类跟口碑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叶小兵教授提出,中学阶段学生的史学素养分为以下层级:第一,区分不同类型的史料,从获取的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二,认识史料的价值及作用,尝试利用史料作为证据。第三,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进行互证,做出合理的解释。第四,辨识史料作者的意图,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的叙述。因此,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达到认识史料的价值及作用,尝试利用史料作为证据这一点就可以了。那初一年级的学生有没有达到这个层呢?

我们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史学素养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史料分类的仅有20%,接触并阅读过史籍方面史料的学生只占10%,能够从史料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仅占5%。尤其是对没有接触过历史学科的初一年级新生来说,基本谈不上史学素养。尤其是当学生史学知识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薄弱的实证能力,已严重阻碍他们对真正历史的了解,进而对历史的认识也开始混淆不清。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阐述历史或总结结论时,往往依据网络、影视作品和演义小说之类的证据,对真正了解历史、形成正确史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出于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实证精神,本文以“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内容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名人较多,故事也比较多,史料记载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经常被后人以演义的形式广为流传,使得人们容易混淆。因此,借由本单元的学习,在不断的纠偏中树立学生的证据意识。在学习方法上,明确提出以调动学生对史料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认识史料的学习重要性,通过逐步收集、整理和研究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以史为证、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本文重点阐述学习该单元内容所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

一、时间轴上学历史

这一学习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依据教材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说出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所知道的发生过的有趣故事,并给大家讲一讲。设计这一学习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他们对本单元内容的认知起点。许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很感兴趣,但容易局限在三国时期。通过画时间轴,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这段历史,解决知识局限的问题。同时,通过讲故事,发现学生的问题。

在学生讲故事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这些历史信息,是从哪里获取的?”“从网上搜到的。”“听爸爸讲的。”“从语文书上获得的。”教师可以继续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信息是可信的吗?”“可信,语文书上的还不可信吗?”“不可信,网络上的东西也不可信……”接着再次发问:“那如何判断这些历史信息和结论是可信的?”“要由证据来证明。”“那这些证据是什么?”教师继续发问。当学生沉默,认定学生的学习盲点后,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史料”这个概念,再拿以往课上用过的史料,让他们重温“论从史出”的学习过程。

二、揭开“史料”神秘的面纱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史料及史料的作用后,进行第二个学习活动:揭开“史料”神秘的面纱。这是任务性学习,小组通过课间收集史料,阐述三国鼎力局面形成的史实。其中包括两个著名战争,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目的是不但要了解史实,更要让他们能够切身体验到史料的科学性及史料来源和分类。在讲述三国鼎力局面形成时,学生运用了一些史料,如地图、图片等,但都来自网络或影视作品。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的史料呢?他们对“史料”了解到何种程度?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评价表,其中一项是“是否注明出处”。实验发现,学生对影视资料和网络资料的内容给了低分,认为这种资料不能作为史料。还有的学生认为,网上下载的图片未必能成为史料,不能作为依据。

通过评价表,教师可以了解到部分学生知道史书即是史料,但对其他形式的史料及史料收集渠道等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障碍点。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史料的分类及相关信息。根据历史学家刘博华的说法,一般将史料区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上发生时所产生的,后者是指经过后人应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称为二手史料。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举例。例如,解释《三国志》之所以是二手史料,是因为在《三国志》之前,魏国跟吴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史书,而蜀国没有,所以《三国志》中记载的蜀国的内容,就是一手史料,而吴、魏的内容则是二手史料。

历史著作和一些文件,如私人文件、个人日记、团体文件、政府文件等,都可以作为史料。此外,还有一些实物类的,如遗址、遗迹等可作为史料。而且,也包括一些回忆录、影像。那么,现代社会中,网络上的一些内容能不能称为史料?网络资源如果符合“史料”标准,也是可以被称为史料的。例如,历史教材附页上提供的历史学习网站,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上的资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史料。

三、历史问题我来答

明确史料的相关知识后,学生要完成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历史问题我来答。通过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收集整理真正的史料,并统计一些数据,用真正的证据得出结论。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两个史学观点。

有的史学家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长期分裂对峙,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历史发展。

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在这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为了躲避战乱,人口南迁,给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利处。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汉化政策,也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你认为哪个结论更接近历史真相,请收集相关史料进行论证。

设计这一活动,是想通过在认识了史料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辨析历史观点,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经过收集整理资料,他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我同意第一种观点,曹操《蒿里行》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没有人,如何能促进历史进步?

学生乙: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这时的农业是有发展的,依据是我做的这个模型:水碓(见图1)。它是东晋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当时的人们用它来舂米,尤其在南方水利条件较发达的情况下,利用水力转动轴,轴上有一些小装置,能够让碓头上升和降落,最终砸到容器中。容器中放着稻米,稻米有壳,可以将谷糠砸下来,提高加工稻米时的生产效率。

当被问及是怎样收集到这些内容时,他说历史教材中提到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如何发展的。于是,他开始阅读网络资料,看到“水碓”的图片,经过查找,找到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了水碓的组成及作用。为了更好地展示给同学们,就把它做成了模型。这个模型就是通过史料做出的实证。

图1

……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证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树立。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通过设问及对学生作品提出质疑,把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外显出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之后将学习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探究历史史实,用史料作为实证验证结论,完成以往教学单元系统学习的相关内容,并深入培养自身的史学素养。经过长时期的不断学习,相信他们在初中阶段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然而,在现今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媒体、网络及影视作品对培养学生真正的史学素养,还存在较大的影响,任务艰巨,我们任重而道远。

课题合作者:刘红艳、杨振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学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旧史学的更替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史学漫画馆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