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呼唤专业成长的自觉

2016-05-14苏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工匠精神高中政治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9-02

【作者简介】苏诚,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不同于机械重复和固步自封。德国是世界上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德国制造”享誉全球,高质量的背后是德国完备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杰出的教育人才。我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从教育抓起,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十分重要。”我认为,毫无疑问,教师作为专业性人才,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做好“教书匠”。

一、严谨治学,为匠之基

有的人把教师当成“职业”,教书育人是他的谋生工具和手段;有的人把教师当成“事业”,愿穷其一生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强调生活化,并且以“用教材教”替代了之前的“教教材”;教学目标在知识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成倍增加,教师除了要研习课本中的知识、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外,还必须多多关注生活热点,教会学生理性认识现实并学会解决问题。以2015年热词“供给侧改革”为例,字典中“侧”可以解释为“边”,也可解释为“侧重”,那这里的“供给侧”究竟是什么?是侧重供给对生产的拉动还是供给方面需要结构性调整?……教师必须先备课,备足课,才能将知识准确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是治学的严谨,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倚仗和职业素养的底线。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是明朝时期朝廷考核匠人产品质量的制度,每块明代的砖块上都会留有匠人的信息,朝廷据此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而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尤其是高中教师,陪伴学生度过人生第一个大的转折点,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追求知识的严谨,更应关注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挑选教学素材,反思问题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以及怎样评价等等。尽管教学不可能完全预设,但准备充分的课堂总会让教师更加自信,也能更快地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审视批判,匠心始成

教育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拒绝做教书匠”,这里的“教书匠”指的是教师按部就班地重复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缺乏思考更谈不上创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迟滞不前。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教书匠可以理解为在教书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能在教书方面“很有造诣”,在实践中匠心独运,最后成为教学巨匠,这将是他个人的自豪和民族的光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鄙视这样的“教书匠”?!学校需要这样的“教书匠”,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教书匠”。

这种美国著名中学教师弗兰克·迈考特似的“教书匠”,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感情,教育如春风化雨,教学似行云流水。艺术感十足的教育教学的背后是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回顾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高中政治教学尤其需要反思。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以《政治生活》为例,课改后的教材凸显生活化和时代感,一次借班上“政府:国家行政机关”新授课,时值3月下旬,刚好是“两会”热度未退时期,我用政府工作报告将课本内容穿插起来,用一张“2016年两会热词”图片导入,导入问题设计成“选择其中一个热词,谈谈你的认识”,自以为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可上课时学生的面面相觑让课堂一下子冷了下来,我只能自问自答地完成这一环节,后来的课堂气氛也没变成我预设的沸腾。

课后,我反思这一节课的设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2016年两会”的确是最适合的素材,为什么会出现冷场?左思右想,又跑到班级里去了解,才恍然大悟,住校生没有太多渠道、也没有太多精力去了解这些重大时政,我认为的“应知应会”恰恰是他们需要教师传递的。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只有老师弯下腰,蹲下身子,才能真正了解,走近学生”。

后来我调整了课堂设计,又选了另一个班去上课,这次我选择了一个解释类的“两会”视频作为导入的切口,并将问题设计成“你如何理解政府将民生作为关注的重点”。课堂从一开始就活跃起来,学生也觉得《政治生活》就在身边,“两会”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从课堂反馈来看,预设与生成达成了比较高的一致性。

可见,反思是成就一节好课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会在公开课或者参加赛课前精心打磨,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知识传递与核心素养的多维统一。一次次的反思与修改中,教师的眼界和设计取得进步,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占教学生涯的少数,我们面对更多的是常态课,我们如若将每一节常态课都当作展示课,精心研磨每一个细节,那我们获得的将是专业素养的提升,所以即使我们无法成为教育家,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用反思追寻教学的成功,用反思不断刷新我们的存在感。将自己做成品牌,做成一个即使身处新科技革命、工业4.0时代,教育仍需的高品质“匠才”。

三、执着创新,“匠之大成”

常有外国人用“精妙绝伦”来描述我国古代的传世佳作,我认为这是农业文明的“慢”艺术,那时的匠人穷其一生执着于某一件事,力求作品的尽善尽美。尽管社会变迁,生活节奏骤然加速,但我坚持认为教育是农业,“互联网+”的信息化如同各种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加速,但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孔子也说过“教育要因人而异”,所以即便是在当下,人才的培养也绝不是批量化和流水线式的,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需要教师用匠人的精神去雕琢每一个学生,人格上平等对待,手段上因人而异,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尽己所能把每节课做成精品,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有所获得,将每一份关心和爱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成最优秀的自己。

于漪老师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他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听过很多知名政治教师的课和报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技近乎道”。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复制出与之相当的效果。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名师们已经将激情和设计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烙下属于他们的独特印记。

以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纪立建老师为例,在我们担心政治在选科中不占优势,要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他的学生几乎呈现出一边的政治“倒向”,我们的疑惑在多次交流和学习中得到了解答。在教学设计上,他的课堂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材料准备全面精炼,问题设计指向明确,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让学生能很快在知识和材料中建立联系,并在不断的训练中培养出一定的专业敏感。因为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材,他的课堂从来都是活跃的;因为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创造性,他的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总是胸有成竹的。而这背后是纪老师二十几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尽管因担任行政职务,事务性工作繁忙,他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尽管多年高三,他仍坚持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从不敷衍;尽管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资源,他还是会俯下身来认真研究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成为不断学习进取的一生,学而不厌、严谨治学的一生。我愿成为李镇西老师赞赏的那类“教书匠”,穷尽一生严格规范、雕琢精品、创新创造,织出“山河锦绣永无极”的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工匠精神高中政治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