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语文课堂浸润“灵动”的色彩

2016-05-14陈甜甜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灵动生态化教学活动

陈甜甜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的开门钥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与大家分享四个“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贯彻这四个“灵”,明显感觉课堂生动了一些,学生的眼睛明亮了一些,学案的完成好了一些。以下,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所得。

一、灵敏的学情把握

“灵动”课堂的缔造者是教师,生成者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蜕变”,从“教师课堂”转变为“学生课堂”,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相关信息。比如上新课,要知道学生初读文章时已经理解感受到什么程度;学案讲评课,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是对文章主旨把握不清还是思考的角度有缺失;作文课,要知道学生本次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灵敏的把握学情,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的前提。

二、灵透的教材分析

透彻的研读教材,就是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独特的写法以及背景资料、评论文章了如指掌,从而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他们最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同时,对教材的透彻把握也避免了在课堂上被学生牵着走的尴尬,不管学生“扯”到哪里,你都能“引”回“正途”(教学重点),将教学重点“玩转”于股掌之中。

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也是高效课堂的源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以教参为纲,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对教师失去敬意,课堂失去新意。例如,《三峡》这篇文言文,以前只关注到三峡风景的绮丽多姿,没有关注到作者郦道元的身份——地理学家兼文学家。作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三峡,不仅描绘出三峡独特的地理风貌,而且深刻揭示出景色构成的内在联系,因山而成水。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到达新的境地。教师对文本正确、深刻、独到的见解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犹如穿花拂柳,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新意,对教师也日渐佩服,这样,何愁学生不仔细听课,追随老师呢?

三、灵巧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将教材细致分解,然后有机组合的建构过程。这一环节正是教师智慧的集中闪现。打破常规、自出心裁的设计往往会使学生眼前一亮,有兴趣、有记忆点。我总结了一些比较特别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一字解读法,比如文言文《三峡》是以“美”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赏景之美到析文之美,由对三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这篇文章写法的赏析。说明文《苏州园林》以“画”为核心,画中有趣,画中有巧,画中有志。散文《济南的冬天》由济南冬天“温晴”特点的发现到作者“温情”脉脉的笔触品读。文以载物法,精品课文《紫藤萝瀑布》给我印象十分深刻,教师巧妙借助“花语”这个意象让学生解读紫藤萝的花语,继而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创设情境法,《古代寓言二则》中,运用情境再现法,通过让学生想象人物角色的对话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寓言的深刻内涵。

无论是哪一字的选取,“物”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基于对文本的透彻研读和深入思考,解构与建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四、灵活的引导语言

以上几点都是从教师专业技能方面来谈的,其实“灵动”的课堂还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探索吴军伟

农村初中和城镇初中有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空间资源等方面,强化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生态化课堂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生态化课堂建设应当抓住教师、学生以及环境这三个要点,努力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形成推动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合力,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显著成效的模式。

一、思想上重视生态化课堂建设

生态化课堂是指以生态学理念和视野看待教学活动,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生态化课堂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整体推进

在教学设计中要将生态化课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高效课堂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两者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够更加完整地驾驭课堂,推动生态化课堂建设取得成效。

2.联动推进

打造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一定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绪、引导方式对教学成效具有明显的影响,学生的参与效果也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等。

3.共存推进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属于依存关系,缺少了教学对象就无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同样,学生离开了教师的启发引导,学习活动的深入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4.平衡推进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动态掌握好平衡关系,特别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巧舌如簧”了。“冠以高帽”法,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现在的孩子需要从周围人那里得到肯定,所以只要学生开口,先夸奖一番,说的有点偏差的也要鼓励其勇气可嘉,然后顺势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想法。说得准确的为自己的智慧感到得意洋洋,说得不好的也觉得自己可圈可点。这种方法一开始比较管用,但是不能常用,不然学生会觉得表扬来的太容易不懂珍惜。

下面就到了加强版,“欲扬先抑”法,往往先质疑学生的能力,觉得他们完成不了。例如“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能有同学回答出来吗”,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当然不甘于人后,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以上两种方法仅仅会使学生“萌动”,有想要回答问题的欲望,如果要将“萌动”延续下去有时还需要一点点“激动”。“挑拨离间”法在此刻恰如其分,教师可以先肯定一个学生的回答,但是话锋一转,“难道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吗”,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了,教师坐享“渔翁之利”,岂不乐哉。课堂“动”起来,不能只是简单的认为气氛活跃,而是让学生“眼”动,“手”动,“口”动,更重要的是心动。

以上是我在探索“高效”课堂的一点点小探索。完美的教育如“伊人”,探索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每一位教师“溯洄从之”,需不断努力。多一点点“灵敏”、“灵透”、“灵巧”、“灵活”,我们的课堂或许会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我们的教育之路也会多一些绚丽多姿。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223001) 体现恰到好处,能够体现对学生的思维引领和技巧指导,学生的学也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和学之间的容量、时间关系都要进行动态控制,及时调整以达到平衡状态。

二、措施上构建生态化课堂建设

教师在推动生态化语文课堂建设的进程中,一定要注重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快乐地投入,并且在教学流程等方面加大改进。

1.采取师生互动方式

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密切合作,教师借助于提问、讨论、交流等形式,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并且有了教师的技巧方法指导、重点难点点拨,学习的效率大为提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化程度提高,特别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更加精准的指导,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只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动,整个语文课堂才是生态的,才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了学习这一活动的初衷。

2.采取生生互动方式

农村初中语文生态化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不仅积极地思考问题,而且需要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开展研究,让集体的智慧得到体现,让语文课堂成为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努力的平台。教师为了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学习的载体设置为小组形式,每一个问题或者难点提出来之后,重点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学习研究,要求优秀生带着学困生开展分析思考,大家各自讲述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还要进行补充完善与纠正。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任务完成效果,提高学习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采取个性发展方式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特点,教学工作是一项个体之间互动交流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生态化课堂建设进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与基础都要充分考虑,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生,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要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目标首当其冲。学生基础差的,学习目标制订可以适当降低一点;学生表达能力弱的,课堂上要多鼓励,多给予发言的机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要及时予以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提醒等。

4.采取适度开放方式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容易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难以走出教室开展教学活动。生态化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打破这一方面的影响,让广大初中生特别是来自于基层农村的学生,大胆走出去感悟生活,解放思维,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景物、分析事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着目标去观察、去分析,获得生活素材,提炼深度观点。适度开放的课堂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打造原生态的教学要件,对生态化课堂建设构成了重要支撑。

5.采取竞争激励方式

生态化的课堂要具备一定的竞争氛围,以竞争的杠杆“搅活一桶水”。教师可以分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各个小组领取学习任务之后,独立进行学习研究,依靠各小组自身的力量进行集体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和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特别是对一些成效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在学生中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动力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开展语文生态化课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其中,为扎实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化、高效化的生态课堂再上新台阶做出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

灵动生态化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