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欣赏之道

2016-05-14韩川伟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欣赏课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摘要】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然而很久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是在传授一些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而要想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课;审美能力;审美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很久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是在传授一些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背景、寓意及历史等都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了无生趣,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日复一日,教师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堂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

审美过程就是要发现美、感受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发现美、感受美。

1、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游览植物园、参观画展、参观标志性建筑等,在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

2、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而对有些画得所谓“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定在一个死板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方面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方面和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

三、学会欣赏是理解美的重要方法

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美可以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品了一口醇香的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的创新精神。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多多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当学生见得多了就有了比较,长此以往就有了鉴别和欣赏的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

创造是美的源泉,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并激发、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最后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方面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应牢牢的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支主干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小卫. 让美术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探索研究[J]. 吉林教育, 2009(14).

[3] 杨建滨.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韩川伟(1987—),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欣赏课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